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想从事自然保护工作?老司机教你填高考志愿(2)

2017-06-19 北美小象君 北美小象君

小象说:你是否和小象君一样,儿时怀有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从事自然保护相关的工作,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工作?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你来说,当下所做的选择可能就是未来进入这个领域的第一步。小象君希望通过接下来的系列文章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你了解1)保护工作是怎样一种职业,2)保护工作需要哪些学科知识的支持;同时,我们也会提供部分相关专业及其所在学校的简要介绍,为你报考高考志愿提供参考;此外,我们邀请了6位本科期间在国内就读相关专业或者具有相关实践经历、现在正在从事保护工作的青年保护工作者于6月16日-23日期间进行线上分享,分享他们走上这条道路的动因、学术和专业背景及实践经历(文末有分享会报名信息)。

 

[此为第二篇]

整理自《什么是保护生物学?》和《什么是保护科学?》

部分内容参考自《保护生物学,保护的到底是什么?》

*这篇文章小象君自己读起来也有点费劲,

如果看着有些晕可只看标蓝部分。


自然保护根据保护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甚至包括(无机)环境保护等。虽然过去几十年间,许多自然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机构以及全球性措施的范围和影响力都几乎没有变化,但是自然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目的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涉及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进而影响到了保护行动背后的科学依据。支持这些不同保护工作的学科系统从也从最初的保护生物学慢慢发展为保护科学。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What is Conservation Biology?

在发达国家,现代自然环境理念主要有4个演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的保护理念大体上来说是“保护自然本身”,其重点是维持自然栖息地的完整性,通常是不考虑人类的。此时其背后支持的学科包括野生动植物生态学、自然历史学以及理论生态学。这种以物种保护和保护区管理为重点的理念延续了整个20世纪60年代,也是当今人们对于自然保护的主流认知。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入侵,对栖息地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都逐渐增强。这使许多人意识到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产生了“防止人类破坏自然”的保护理念。此时保护生物学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人类对物种和栖息地的威胁,以及如何逆转或减少这种影响。最小可存活种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以及关于公众基础的环境保护管理和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的激烈争论都源于这一时期,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防止人类破坏自然”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保护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人类对物种和栖息地的威胁,以及如何逆转或减少这种影响。


1985年Michael E. Soule发表的论文《什么是保护生物学?》奠定了保护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基础。他承认保护生物学在当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其对于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成体系。




Soule称保护生物学是将科学应用于保护问题解决被人类直接或者间接的干扰的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其目标是提供准则和工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其他以使命驱动(Mission-driven)和以危机为导向(Crisis-oriented)的学科一样,道德准则(Ethic Norms) 也是保护生物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生物学和其他生物科学最大的不同也在于保护生物学通常是一个以危机为导向的学科。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关系就好比外科和生理学的关系,或者是战争和政策科学的关系。以危机为导向的学科通常要求参与其中的人在获悉所有的事实信息之前采取行动。所以说这些学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需要运用直觉和信息做判断。Soule认为对于从事自然保护的人来说,能够耐受不确定性是非常必要的。


Michael E. Soule


刨除本身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来说,保护生物学家还常常会承担为政府机构和私营机构建言献策的角色。他们会被询问化学污染对生态和健康的影响、外来物种的引入和可人工饲养的物种品类、国家公园的选址和面积大小、某种特别目标物种种群存活的最低条件、在现有的野生动物庇护所和管理的荒地的数量和管理方式的种类以及发展对生态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很多保护决策是会比较仓促的。当然,这个观点在后续学科的发展中受到诸多争议。


同样作为以危机为导向的学科,将保护生物学与癌症生物学进行类比可以更清楚的阐述这类学科综合的(Synthetic)、折衷的(Eclectic)和多学科的(Multidisciplinary)结构,以及生物科学对于社会学科的依赖。进一步讲,这两种学科都会从广泛的领域中获取问题、技能和方法,不仅仅局限在生物学领域。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保护生物学和自然资源领域,特别是渔业生物学、林业和野生动物管理,有非常多的重合。在Soule看来两者的区分在于自然资源领域学科的核心在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经济利益为先,且这些被利用的自然资源所涉及的物种只是生态系统中很少的一部分。当然,在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增加和人口增长的井喷趋势,两者的区分已经越来越模糊,Soule的这一观点也被后来更加与时俱进的观点取代。


保护生物学的整体性也可见一斑。与还原论相对,整体论强调注重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学科发展。保护生物学作为一个在复杂性科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不仅对自然科学各学科,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都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它的目的侧重的是针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延续,研究关注整个系统和种群长期的生存能力和进化潜力。


什么是保护科学?

What is Conservation Science?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证据显示人类对栖息地造成的压力普遍且持续存在,而人们努力进行的自然保护措施也未见成效。物种灭绝率逐渐攀升,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一点在之前却一直被忽略。随着对自然环境管理不善的代价逐渐累积,重视大自然能够带来的潜在益处也渐渐清晰。自然保护的思想从单纯的保护物种向以保护生态系统为重点的综合化管理转移,其目的是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下,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即“人类利用大自然”。

 


以大自然的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为重点的保护理念影响深远。然而近些年来,这一理念有了微妙的转变:从“过于功利的管理大自然使人类获得最大总体效益”,变成了“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关系”。这种“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着重强调可持续发展背后的文化结构,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弹性互动。这一理念的适用范围上至全球,下到地区,并以资源经济学、社会科学以及理论生态学作为理论支持。


1985年全球约有48亿人口,而现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窜升至70亿,在一个人类世代中增加了40%。由此可见,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矛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然显著升级,这也对自然保护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要求。


在1985年Soule发表《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一文时,保护生物学学会(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SCB)还没有成立,《保护生物学》期刊还没有出版。而三十多年过去了,保护生物学学会(SCB)在全世界有超过10,000名成员,关于自然保护领域的学科发展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方向。




Peter Kareiva和Michelle Marvier于2012年发表了《什么是保护科学?》一文,以《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为蓝本重新探讨了Soule所提出的观点。这篇与时俱进的文章将“人”作为自然保护中的重要考量,引领了自然保护的理念从“保护自然本身”到“人与自然共存”的转变。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生活在由人类“主宰”的世界,自然保护的科学基础需要考虑人在保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护科学将保护生物学纳入一个更广阔的交叉学科领域,旗帜鲜明地认同社会和自然系统的紧密结合。保护科学领域新兴的侧重方向包括在开发利用的区域做自然保护、重塑公众支持、与商业领域合作、以及在保护的同时更关注人的权利和公平。Kareiva和Marvier认为自然保护的策略应该是在最大化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类福祉。


Peter Kareiva(左)和Michelle Marvier(右)


前文提到,Soule称保护生物学是将生物学应用于解决被人类干扰的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问题的综合学科,然而如今自然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进展是承认生态领域的诸多问题都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由此,与保护生物学相比较,保护科学的学科框架涉及的方面更广,不仅仅是关注刨除了人的自然环境的安危。保护科学的关键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管理自然来提升人类的福祉,同时最大程度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因此,保护科学能够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用于解决人类和自然所结合的系统的复杂问题。

 

另外,针对Soule提出的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危机为导向的学科,采取行动通常先于对于问题的全面了解,Kareiva和Marvier指出自然保护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变革。保护工作者们在做决策和采取行动之前开始越来越关注大量的定量数据和分析。尽管如此,在目前的保护专业课程和训练中严格循证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强调。数据循证(Data evidence)有时能够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依赖循证,而不仅前人约定俗成的经验之谈能够推动自然保护向一个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以数据为基准的决策科学也被越来越广泛地用来判断在资源最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采取行动才能产生最大和最有利的影响。系统的保护规划和正式的优先设定已经成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基础。



Kareiva和Marvier认为Soule的观点的最大短板在于没有关注到自然保护和人类福祉的联系,把大部分人类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割裂开看待。回顾自然保护的近些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保护中承担的更丰富的角色。首先,自然保护本质上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以人类意志和行动被不断塑造和重塑的,然后被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层面强调人类的行动和看待自然的视角其实是非常关键的,然而这在自然保护的维度上常常会被忽视。其次,生物多样性不是唯一被自然保护行动和政策影响的主体,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与之息息相关。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因为保护地的设立,原始居民受到不公正对待,被强迫离开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福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Soule所论述的保护生物学的先决条件里的价值观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保护工作者。比如说,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服务已经成为了自然保护的一个新兴的动因,而Soule并没有提及。


只关注生物学的保护科学极有可能误诊问题并采取不够周全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整合性的保护手段,承认在保护议程中人的中心地位。尽管现代保护科学仍然会非常依赖生物学学科,但是也必须整合经济学、心理学、政策科学、伦理学、商业管理、市场营销、人类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下图阐述了保护科学框架下所涵盖的学科,以及保护科学和保护生物学在学科范围上的交叠关系——与保护生物学相比,保护科学涵盖的学科领域更广,学科交叉性更强。

 

Soule的阐释将自然保护定义为一种反应性和防御性的学科,其目的是最小化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保证我们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到最初的样子。而Kareiva和Marvier的阐释承认人类在自然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将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生态环境是处在持续的动态变化中,强调自然保护不应该仅盯着过去,而是应该更具前瞻性地考量未来,为人类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做出选择。前瞻性的自然保护能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攫取资源的自然栖息地,也能够和商业领域合作找到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他们相信只要人们相信自然保护能够使自己和后代的生活更可持续也更丰富,那么自然就可以伴随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如今应当倡导的是服务于人的自然保护(Conservation FOR People)而不是来自于人的自然保护(Conservation FROM People)。


[保护工作从业者系列分享会]

系列分享会将在6月16日-23日之间指定日期的北京时间21:30-22:30进行,后15分钟为问答环节,针对高中生、高考毕业生及其父母、对自然保护感兴趣的青年人,分享者将分享他们走上这条道路的动因、学术和专业背景及实践经历;报名请直接扫描每一位分享者介绍下方的二维码,或扫码加小象君微信好友,标注“分享会”,小象君将拉你进入分享微信群,实时更新分享会信息。(已举行过的分享会扫码进入可以听回放。


「一颗红心向保护」

蒲真

本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毕业之后原地深造,现自然保护区学方向研一学生,研究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本科期间,分别在根与芽、珠峰雪豹保护中心、WCS和WWF成都办公室担任过实习生和志愿者。

分享日期6月16日

「条条大路通保护」

李雨晗

北京大学大四本科生,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专业。从小喜爱动物,曾任北京大学流浪猫关爱协会送养部部长,送养流浪猫42只。公派赴日本、法国交换,并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与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曾在WWF,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CNN实习。相遇吕植老师与保护生物学后,决定以此为业,放弃牛津、哥大硕士录取,本科毕业后将前往青海三江源从事保护实践。

分享日期6月17日

「从川金丝猴到雪豹的保护之路」

程琛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就读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方向。博士期间研究川金丝猴种群遗传学和栖息地变化历史。2014年起加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担任雪豹项目官员,与山水及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心的团队一起研究和保护青海三江源的雪豹;2015年成为北大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心博士后,负责开展三江源雪豹的景观遗传学和栖息地破碎化研究。2016年起开始尝试山水雪豹项目的项目管理。

分享日期6月19日

「“滑”入保护之路」

王兴哲

本科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现任职于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猫盟)。高考后一志愿填报的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和石油工程,然而滑档了;又因为自己从小对喜爱动物,填报了东北林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

分享日期6月21日

「浅谈综合多学科的自然保护」

高煜芳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学士,耶鲁大学环境科学硕士,目前在耶鲁攻读自然保护和文化人类学联合博士学位。先后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珠峰雪豹保护中心参与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实践。硕士期间主修政策科学,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国际象牙贸易和非洲象保护,曾任联合国环境署(UNEP)顾问,为其国际野生生物非法贸易项目提供智识支持。2016年获美国国家地理新晋探索者奖和英国玛什陆地自然保护领袖奖。

分享日期6月18日

「半路出家也能做保护」

拱子凌

自然名紫林。半路出家投身自然保护行业的IT男,云南大学人文地理硕士。从小痴迷各种纪录片,向往原野生活。自觉拥有极小种群的姓氏,保护极小种群乃是天命。目前在保护地友好体系、珠峰雪豹保护中心从事推动社区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努力探索资源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发展之路。

分享日期6月23日


系列文章内容预告:

[部分相关专业及所在学校简介]

相关阅读:想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先听听圈内前辈的小建议


编辑整理:Martian🍍

校对:Julia Lee

特别感谢:Gao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果壳编译的文章《保护生物学,保护的到底是什么?》


🐘扫码关注北美小象君🐘

{ 点击导航栏精彩文章查看以下内容 }

自然保护职业 | 100个人的动物星球专访

动物福利&动物权利 | 纯素生活

农场动物 | 野生动物 | 伴侣动物

-❤️For a planet of a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