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条生命的惨痛代价背后,6问白银马拉松

诗人牛皮明明 牛皮明明 2021-05-25

"

23日的凌晨两点,救援队在山上找到了黄关军的遗体。他再也没有机会跑下去。在那场彻骨寒冷的风雪冰雹里,他孤身一直奔跑,因为他是聋哑人,他都不能呼救,他只能一直跑到倒下。


那片不过是用来跑步的黄河石林,在他的脚下,变得像是古战场一般惨烈。带着“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惨烈,也令我久久不能释怀。

"


白银消防救援支队救援/来源网络


5月22日,甘肃白银景泰,第四届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成为马拉松史上最为惨烈的单次比赛。172人参加,21人遇难。高达12.2%死亡率,比多数的战争伤亡都要惨烈得多。

 

这个事发生之后,一直都在关注,研究这个悲剧为何会发生。我作为甘肃人,对西北的地形和天气有非常切身的了解。甘肃是典型的山石地貌,到处荒芜嶙峋,想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甘肃又是天气非常残酷的地方。我2012年五一的时候,老家定西还在下雪下冰雹,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人在山里一旦碰到恶劣天气,几乎无处可避。需要救援的话,上山下山,相差千米的海拔,连基本的车道都没有。

 

这次马拉松的赛点在景泰,景泰是白银市的一个县城。我父亲75年在那工作过,冬天奇冷,连白菜都冻成冰疙瘩,先要用开水烫开才能刀切。那里临近黄河,还是古战场,寒风一吹,黄河的风浪声如无数阴魂哭嚎,听得晚上都不敢出门。这是甘肃一个非常真实的面貌。

 

甘肃是全国GDP倒数第一的省份,唯一最大的优势就是旅游业。这些年,甘肃一直在大力发展旅游。出现敦煌、甘南、张掖丹霞地貌、黄河石林等地的大热。

 

这次白银市的马拉松赛,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借赛事提升旅游影响力。但在这一场赛事中,却出现了如此惨烈的悲剧。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虽然搜救已经宣布结束,但这场惨烈的赛事却难以画上句号。我仍然有一些疑问,必须追究。


白银黄河石林景区/来源网络


一问:赛事的安全预防工作合格吗?

 

惨剧发生后,白银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天气骤变。

 

但所谓安全预案,就是要针对可能的风险做出足够的准备。在一场有计划的赛事里遭受天灾,安全预防的责任无论如何都无法推卸。

 

还原到22日13时左右。赛事在高海拔赛段,突然出现冰雹、冻雨、大风,气温骤降,选手出现失温等情况。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造成器官衰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容易致死。

 

这种天气在当地很常见,本地人都知道。按理说作为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对天气的预测就更应该有充足的工作。据新华社的报道,景泰县气象局局长康永学曾为赛事提供信息专报,曾作“大风蓝色预警”。

 

但是最终预警,并没有发挥作用。

 

在国际惯例中,高海拔越野赛中,无论天气如何,冲锋衣都应该是最下限装备。但这次赛事,主办方并没有将冲锋衣列入强制装备。这也导致在天气骤变后,很多选手没有冲锋衣用来缓冲失温的情况,危险系数大大增加。

 

不得不说,主办方对极端天气的预判不足,再加上本应列为强制装备的冲锋衣,只被列为“建议装备”。这两方面的安全预防工作,都出现了非常大的纰漏。


百公里越野赛地图/来源网络

 

二问:赛道的保障、补给站设置合格吗?

 

这场赛事的极端天气,出现在20公里至31公里处。也就是在24公里的CP2(第二个打卡点)附近,距离CP3,有8公里的距离。

 

这是这场赛事最难的一段,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很多路段都非常陡,连摩托车都上不去。但正是这个最恶劣的赛段,却不提供补给。选手也全程暴露在山体,无处可休息,甚至要退赛都没地方可退。

 

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坚持到CP4。结果就在这一段,选手们遭遇了灭顶之灾。

 

越是危险地带,越应该多设几个补给站,这是基本常识。连路况良好的城市马拉松都是5公里一个补给点,但是白银的赛道补给站设置,8公里却连一个都没有。是技术达不到吗?还是为了省钱?

 

补给站设置的不合理,显然也是导致了这场悲剧不可挽回的重要原因。

 

这次不幸遇难的21人中,很多都是国内越野赛中拔尖的选手。比如宁波江南百英里冠军梁晶、残运会的冠军黄关军,在国内越野圈都是大神级的存在。在这场赛事里,连他们都没办法在突变中自保,这难道不是赛道保障的严重失责?

 

三问:赛事的应急救援预案合格吗?

 

比赛固然存在意外,这种百里的越野赛几乎相当于极限运动。完整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标配,做不到万无一失,一失则万无,等同于将选手的性命安危视为儿戏。

 

赛事当天,在12时,就已经有选手在微信群里发布求救信息。但直到距求救信息发布后2小时,主办方在派遣景区应急队伍抵达CP2山顶后,调取参赛人员GPS点位情况研判,才进行停赛处理。

 

中间这2个小时,主办方在干嘛?作为主办方,难道不应该在前一个补给站报告抵达时间,就能大致推算出下一个补给站抵达时间。如果选手该到的时间没到,那么当然要排查是否出事。难道都只当工作混个饭,根本不把人命当回事?

 

这次事故基本上90%以上的遇难者都是因为失温,活活被冻死,并不是受到不可逆的伤残。如果他们及时受到救助,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从这次的应急救援来看,两三个小时都未及时赶到,选手们显然是为应急的失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困在路上的参赛者/来源网络

 

四问:中国到底需要这么多马拉松吗?

 

近几年,中国的马拉松市场迅速膨胀。在2019年,尽管疫情爆发,但国内仍然一共举办了481场越野跑,平均一天超过一场。增长更是无比迅猛,在两年就增加了50%。注册赛事在2020年,就达到了1000万人次!

 

当下的中国,马拉松已经是遍地开花。就连海拔3700的拉萨都举办马拉松。很多人直接跑得高反,连命都差点搭进去了。我当记者的时候还拍过很多所谓的国家马拉松,都是请几个非洲的运动员,当地的留学生去跑,就号称国际了。

 

据我所知,有个非洲哥们叫拉扎勒斯,专门跑到中国跑马拉松赚钱,拿了奖金就回非洲买地。中国马拉松最近几年大热,每年吸引几百位非洲来的跑马人。中国马拉松越来越多,奖金也越来越高,对他们来说是个赚钱的好生意。

 

很显然,中国马拉松的运动,正在变成商业的蛋糕。运动当然是件好事,但是马拉松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五问:中国的马拉松,等于全民真的健身吗?

 

我国这几年的马拉松经济,几乎是蒙着眼睛在狂奔。自2016年呈现井喷式发展,至今规模赛事的产业突破1200亿。

 

但试问,当政府带来马拉松经济的时候,有没有问过,城市普通的跑道建了多少呢?老百姓能健身的地方有多少?马拉松看似带动了全民的健身,但赛道只是参赛者的专属,而老百姓依然没有健身的地方。这仍旧是一场少数人的健身。

 

六问:奥运会的金牌,就能代表体育大国吗?

 

这些年中国的体育,不断强调多拿奥运会金牌就是体育大国。尽管中国运动员从第1金到第100金,花了20年零24天。而从第100金到第200金,只花了7年零353天。夺金的效率确实越来越高。

 

但本质上,拿多少金牌跟体育大国并没有关系。真正体育大国的衡量,是一个城市具体建了多少跑道,具体建了多少体育馆,具体让多少老百姓有运动的条件。如果老百姓并没有参与到体育,那即便我们拿一万块金牌,最多是夺金大国,而非体育大国。难道不是吗?

 

受难后的救援/来源网络


六个问题问完了。最后说一点我个人的感受。这次白银马拉松,我还感受到了巨大的温情和悲伤。

 

最大的温情,来自一位无名的牧羊人。在赛事天气骤变中,很多的参赛者身体失去了知觉,有人躺在路边,有人昏厥,有人口吐白沫。最后是一位好心的牧羊人把选手们救起,送至窑洞,让他烤火,这才化险为夷。这个无名的牧羊人,最后连续救了6个选手。

 

每次灾难中,都幸好有这样仗义出手的路人,带给我们莫大的温情。

 

牧羊人救助/来源网络


而我最大的悲伤,还为一个叫黄关军的聋哑人。他拿出半个月的工资参加这场比赛,为了训练每天跑30多公里。发令枪响,他一直跑,希望拿到微薄的奖金,支撑自己继续训练。他的理想,是一直跑进国家队,等老了跑不动了,就去聋哑学校,教其他的孩子跑步。

 

但23日的凌晨两点,救援队在山上找到了黄关军的遗体。他再也没有机会跑下去。在那场彻骨寒冷的风雪冰雹里,他孤身一直奔跑,因为他是聋哑人,他都不能呼救,他只能一直跑到倒下。

 

那片不过是用来跑步的黄河石林,在他的脚下,变得像是古战场一般惨烈。带着“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惨烈,也令我久久不能释怀。

 

黄关军/来源网络


后来赛事幸运回来的跑友,都提到要“敬畏自然”。他们在灾难中体验了大自然的力量,有这样的感慨很正常。但除了敬畏自然,我们或许更该反思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的急功近利。

 

白银马拉松的背后,暴露的是景区和城市的急功近利。像景泰这样的小地方,发展经济很难,想借助自然给的东西快速翻身。举办马拉松,很大程度上目的是打造城市名片,创造经济价值。包括政府的支持原因,也与此相关。

 

举办一次规模的马拉松,有时几百万的成本,能撬动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经济价值。这是个相当庞大的利润空间,怎么会不让人心动。

 

但把马拉松当作挣钱机器的急功近利,必将导致管理的不足。而在管理上的失误,管理人的天真,却将选手的生命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所有天灾,叫着天灾,其实都有人祸。




~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 ~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收看更多好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