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
中国人对手机的迷恋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无论是在公交、高铁、机场,还是街头巷尾,总有很多人不停地盯着手机,有时甚至因此发生交通事故。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
——许小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网络上的刷屏文章对于建立起一个人阅读、理解和分析的框架并没有帮助。相反,这些文章还会给你一种错觉,让你误认为读了它们就拥有了知识。其实不然,这些文章你读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变得无知,因为你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被帖子中的惊悚语调和混乱逻辑所冲击,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独立思考,选择随波逐流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最终只会迷失在这些被大家传来传去的所谓的分析文章之中。
获取了信息并不意味着你拥有了知识。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需要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框架,即建立起信息之间系统性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那么信息永远是零散的、价值不高的,永远停留在感知阶段,不能上升到认知的高度。
如何将感知转换为认知,以避免自己被淹没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呢?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读书。读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读书虽然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汲取知识和建立学习的方法论。和网络文章不同,好书一般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较为清晰的逻辑链条,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作者已将他获取的信息提炼为知识,不仅易于读者吸收,而且有助于读者参照他的方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思考和总结事物间的逻辑关系,逐步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人对手机的迷恋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无论是在公交、高铁、机场,还是街头巷尾,总有很多人不停地盯着手机,有时甚至因此发生交通事故。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继续依赖网络,将其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那么最终只能获得碎片化、无组织的信息。如果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错误地和自满地当成了知识,我们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无知,甚至丧失认知的能力。
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比如对于同一件事,网络上时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因为缺乏判断能力,有些网民和读者会感到困惑。这个判断能力就是我们讲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分析和总结的框架。
实际上,我并不反对大家读网络文章,但这些文章不应该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只能当作一个信息来源。网络媒体的特点是快速阅读,作者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框架下向你完整讲述他的观察和理解。
同样值得警惕的还有追逐畅销书的倾向。我常对中欧校友讲,畅销榜排名前十的书不必读;机场书店卖的书,翻翻就行了,或者直接忽略。
既然网络文章和畅销书不能作为主要的知识来源,那么我们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们系统性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又来自哪里?答案是经典。
了解许小年老师的人都知道,他从不轻易荐书,更很少为一本书写推荐序,但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却让他写了长达6000字的推荐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出版社的人看了说,恐怕有些内容需要删改,他拒绝,说如果删改就不发了。出版社最后也勇敢地妥协了。
弗里德曼能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讲得明明白白,这一点在他的著作《自由选择》中尤为明显。大多数经济学大咖的著作往往晦涩难懂,《自由选择》一书却完全不同,深入浅出地概括了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通俗的经济学经典。
许小年:经济学家信奉的上帝是市场,最懂得市场的人是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理论简单、通俗,同时又严谨而深刻。
周其仁:愚钝如我,第一次读弗里德曼也不觉得有任何难明之处。惟一的问题是,他怎么可以把经济学道理说得如此清晰、准确和斩钉截铁?
张维迎: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读了好几遍,都快被我翻烂了。毕业后到体改委,所里的同事常开玩笑叫我“维迎德曼”。
让每一个即使毫无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都能读懂经济学,正是弗里德曼写作此书的初衷。弗里德曼擅长使用生动的比喻,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对自由市场的精髓做了深入人心的解释。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自由选择》无删珍藏版(多次断货,仅剩5本):
王家卫首部剧集《繁花》今晚开播: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