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傍洋品牌”企业打擦边球,律师点评:你可能误导了消费

中国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 2020-09-04



“FILA掉色”事件给国内消费者上了一节很好的消费教育课:贵的东西就是好的吗?贴了外国商标的商品就是好的?经过这件事情,相信很多消费者有了反思。其实,产品质量好坏与是否洋品牌并不能划等号,真正好的产品看的还是执行的产品标准和实际呈现的质量细节。





京师律师事务所商事犯罪预防与辩护法律事务部主任律师宋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很多商家抓住了消费者迷信外国品牌的心理,为了获取市场份额,也为了提高商品价格,宣称是洋品牌,打了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的擦边球。” 


其实,当前消费者身边产品傍洋品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胡钢律师对此也是深有感触。“80、90年代我们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商品上用很大的字标注:香港监制等。消费者一看到这个,就会想,香港监制肯定好啊。实际上,后来大家慢慢知道,去香港(中国)注册一个公司,大概花费4000元左右,成本并不高。”



胡钢表示,除了这种低成本的运作,有些企业为了伪装的更像洋品牌,会在欧洲某国注册一个商标,比如法国,然后回来就宣称是法国品牌。“最近二三十年,有些企业会直接去收购一些经营不善的外资品牌,或者获得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独家经营权,国内企业怎么去卖产品,甚至如何生产,其实都跟品牌本身没什么关系。”


对于企业傍洋品牌的这种做法,胡钢这样认为:“如果企业的宣传造成消费者的错误认识,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就有可能就构成了消费误导和欺诈,应对其进行规制甚至惩罚性赔偿。”胡钢律师认为,除了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外,还要引导教育消费者打破对欧美品牌的膜拜和盲目崇拜。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律师也表示,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避免把进口就当成好的,“很多所谓进口产品只是取得了商标使用授权,或者保税区转了一圈就摇身一变成了进口。”邱宝昌律师建议,与其关注它是否进口,不如关注产品标签的标注:厂名、厂址、规格型号等消费信息是否标注清楚。“我们认为,消费者对品牌要充分了解,作出自主的选择,理性看待洋品牌,产品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越大牌越好。”






大家都在看


汾酒叫停“开发酒”惹经销商揭底,消费者质疑成本30元的酒售价600元算不算价格虚高?

斐乐FILA被投诉“掉色严重”陷“质量”旋涡“斐乐”FILA被网友刷上热搜,真假洋品牌舆论发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