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新浪微博累计被罚1430万元”关注度这么高,竟然没上自家热搜?
作者:汤哲(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监督部)
12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一则消息,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处罚新浪微博。通报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新浪微博实施44次处置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1430万元。相关信息披露后引发各界关注和讨论,并很快在网络上形成一定的热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更新快,网友关注度高、参与“吃瓜”的热情高涨。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经济治理的持续加码,阿里、腾讯、豆瓣等互联网企业接连被行政主管部门处罚或点名批评,每次披露的处罚和约谈指导等资讯均登上微博、百度、抖音等网络平台热搜,表明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互联网传播和营销的重要阵地之一,新浪微博此次“被罚”虽然额度不算特别高,但是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也是很多的,不过似乎新浪微博平台自己家的热搜却有些反常的表现平平。
对照一下相关互联网平台的罚款额度和讨论热度,再对照一下前后脚被媒体曝光的加拿大鹅售后服务条款、无锡星巴克后厨“篡改食材保质期”等热搜的热度,微博被罚这一事件着实是有些冷清。
不仅如此,没过多久“新浪微博被罚”相关内容就淹没在了其他的网络话题和营销内容之中。
(图片截取自新浪微博平台页面)
热度不高,冷淡之快,难免让人有些遐想:是微博流量不行了,还是网友们真的没怎么关注和讨论,又或者是微博平台有意在淡化和调控此事?
如果说网友和群众们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那么新浪微博自身也并非无辜娇弱的“傻白甜”。去年6月,新浪微博就因在阿里蒋凡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控评”“撤热搜”),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被责令整改,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热门话题榜一周。
微博方面除了热搜营销业务损失惨重,表态认真整改之外,相关行动也引发了大众对于微博热搜商业化和可控性的关注与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多网友和媒体对于新浪微博方面的关切不只是在热搜这一门生意上。在新浪微博的产品矩阵中还有一款产品叫“黑猫投诉”,号称能让消费者的诉求得到快速的反馈和专业的指导,建立起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但这款产品在业务和数据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与微博热搜类似的争议和质疑。
有消费者指出,通过黑猫投诉主页查阅某些知名品牌或网购平台的投诉事项时,会显示几千条、数万条的投诉数据,但在黑猫投诉搜索新浪微博等自有产品和服务时,相关词条和热度则并不是很高,甚至未形成典型话题。在一些具体的投诉回应和反馈中,很多对处理结果也并不买账。
还有消费者表示,投诉内容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折叠变为不可见。一名知乎网友发帖称,在黑猫投诉过天猫,过了很久用其他账号登录试了才发现其他人看不到其投诉天猫的内容。“听说阿里入股了微博、新浪,就是说阿里和新浪有直接的利益关联,不得不质疑黑猫投诉不能保持公正。”
不只是消费者,很多企业和品牌也对黑猫投诉等第三方社会投诉平台表示出公正性和商业信誉方面的担忧和质疑。新华每日电讯今年10月曾撰文称,部分网络投诉平台 挟‘诉’牟利,不乏以合作、营销为名行“黑嘴”“敲诈”之实,乱象亟待治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互联网平台成为公众交互的空间,平台的社会性和商业性如何保持平衡将成为一个难题。当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交织在一起,热搜是“民意”还是“刻意”其实潜藏了信息不对称的黑箱风险,平台企业如何定位取舍,经营者如何决策驱动和自我监督,表明更加坚定的立场、更加开放的信息和更有说服力的算法机制,新浪微博和黑猫投诉理应给到消费者更加有说服力的解释。
可能解释不会来的太快,也很难快速形成标准答案,毕竟谁也不能强求企业不求利益、只做公益。但至少,热搜和维权监督不应该是一门生意这么简单。当相关话题和热搜内容从一种娱乐消遣的休闲生活方式,上升到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态、认知和消费习惯、消费决策时,平台加强自我规范和审视,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约束,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消费者的监督将成为必然。
网络无边际,安全有界限,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正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在约谈活动中强调的那样,网站平台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信息发布审核、公共信息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其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
因此,不仅仅是针对新浪微博一家,各大互联网平台和网络经营者都应当形成这样一种自觉:不断压实依法办网的主体责任,主动拥抱监管、理解政策,尊重市场和消费者,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维护清朗有序的网络秩序,从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让互联网生态和商业模式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