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康师傅冰红茶还老,这家年销售30亿的企业为什么消失了?

乔帮主 快消 2021-06-15



文 |  乔帮主


夏季,不仅是饮料行业的旺季,也是“年检”季;在这个人人都饮料的时节,我们发现,货架上总是多了些新选择,又少了些老朋友。比如,旭日升冰红茶。


那个曾经年销售30亿、市占率70%,比康师傅冰红茶还“老资格”的旭日升,已经许久未见了。


01
辉煌  年销售额破30亿


旭日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外释放出“王者归来”、“凤凰涅槃”的消息。不论是两年前还是被汇源接盘的时期。可就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刹那间的灿烂之后,便没了声息。


这是近些年旭日升留给行业人和消费者的印象。如今,只能在淘宝找到其身影,购买者寥寥……



事实上,在中国饮料发展史上,中国茶饮料开创者“旭日升”是无法绕开的名字。30亿销售额,70%市场占有率,让旭日升的曾经,辉煌无比。


旭日升冰茶的生产者是旭日集团,其前身为河北省冀州供销社,在旭日集团成立两年前,总裁段恒中接任供销社主任一职时,供销社还欠当地农行8000多万元的债务。


彼时,河北承德露露杏仁露刚刚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承德市罐头食品厂,走向全国。为了解决供销商的危机,段恒中想到的办法就是开办一个饮料厂。


于是,1993年河北旭日升集团在段恒中指挥下正式成立,经过考察,筹集3000万元做饮料,研发了在传统茶饮料中加入碳酸气体,既保证茶的原汁原味,又有爽口的感觉。


段恒中把这种独一无二的茶饮料命名为“冰茶”。由此,中国第一款碳酸茶饮料诞生了。


这里需要插播的是,那个每年夏季都和各种娱乐节目捆在一起,“红”了20余年的康师傅冰红茶,诞生于1996年,是妥妥的旭日升冰红茶的“后辈”。


凭借独特清爽的口感,旭日升冰茶一上市便受追棒,挣了数百万元。为了扩大产能,段恒中没有急于买设备建厂,而是租赁厂房或委托加工,一度在全国成立了23家分公司。


旭日升成为国内饮料界最早采取代工生产方式的厂家。也就是说,当下“最红”的饮料元气森林,开始的时候没有自建厂家,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1995年,旭日升冰茶销售额就达5000万元。


为了快速走向全国,段恒中采取了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电视广告轰炸。从青春偶像组合楚奇楚童的“越升越高”“爽口爽心”,到羽泉的“冷酷到底”,再到天王刘德华的“爱情新活力”。


从1996年底起,旭日集团每年花费上亿进行广告营销。最疯狂的阶段,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和全国所有卫视都在播旭日升冰茶的广告。


广告再好,买不到产品就不算成功。为此,旭日集团派出上百名冀州员工,远赴全国数十个大城市,建立起48个旭日营销公司、200多个营销分公司,连接起数百万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旭日升营销网络遍地开花。


1997年,旭日升冰茶销量升至5亿元。1998年,销售额突破30亿大关,旭日升集团进入发展巅峰期。


1999年,“冰茶”注册为商标,被旭日升独家垄断,冰茶概念成了其王牌。2000年,旭日升总产量为103.6万吨,品牌价值达到160亿元,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品牌。


旭日升能火到何种程度?传闻说,当年要去旭日集团上班,最少要交1万元“保证金”。


除此之外,以康师傅为例,2019年全年,其茶饮产品营收达到155.79亿元。可早在20年前,旭日升就成了年销售30亿的超级大单品,彼时的30亿……想象空间巨大。


然而,每年上亿广告营销成本和全国近250家营销公司、分公司的运营费用,也为日后旭日集团的轰然倒塌埋下了伏笔。



02
破灭 债务接近10个亿


虽然“冰茶”被旭日升垄断,但并不妨碍竞争对手的“向往”,康师傅、娃哈哈、统一等品牌纷纷推出自家的冰红茶、冰绿茶,开始蚕食旭日升的市场份额。


为了竞争,旭日升将单一冰茶扩充到了40多个品种,频繁更换代言人,广告营销费用激增。


然而,外患未除,内忧又起。当年“低成本快速扩张”带来的销量奇迹,逐渐暴露出了全国各分公司制度和销售策略等问题。


总公司按照回款数额考核分公司,分公司业务员为完成业绩,串通经销商,只要满足回款要求,就可以返利3%-5%不等。


每进30件冰茶就可以获得一辆价值180元的自行车,每50件可获得价值300元的人力三轮车,如果不足30件也能获得购物卡。集团还允诺经销商,年底如果完成100万元的销售额,可以奖励一辆价值3.6万元的松花江汽车。


可是,区域间不同的销售政策和优惠政策,导致冲货(超出规定区域降价销货)现象泛滥。有经销商为完成销量赚取更多的返利,就把礼品奖励折现,以更低的价格把产品买给外地或二级经销商。


因此,大量的产品积压在二级经销商手中,导致整个市场产品严重滞销,甚至出现售卖过期产品的问题,销量大幅下滑。


为改变这一情况,段恒中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先后从宝洁、可口可乐等公司挖来多名资深职业经理人,引进数名各个岗位的高端人才,召回1000多名一线业务代表,制定新的管理机制和营销体制,试图挽回“败局”。


但家族式企业管理,让空降兵难受重用,新旧领导矛盾重重,分公司管理失控,草草数月,改革便以失败告终。


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旭日集团拖欠银行数亿贷款无法偿还。


虽然,1998-1999两年间,旭日升销售额能到30多个亿,却仍欠银行3亿元贷款。之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部分的钱都用在广告投入上,多元化经营也不尽人意,换句话说:都在赔钱。


到2001年下半年,旭日集团已欠下银行贷款6个亿,“说其债务近10个亿,一点都不为过。”当年一位知情人士如此描述旭日集团的债务问题。


资金链断裂,使得旭日升的市场份额从70%急剧跌至不足30%,到2002年下半年停止在全国的大规模铺货。


有意思的是,2002年,旭日升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在这一年,旭日升神话破灭。


2007年,旭日升宣告破产。



03
重生 多次转手只剩回忆


在旭日升宣告破产之前,为偿还银行贷款、物流费用、供货商货款,旭日升各种生产设备和厂房悉数抵押殆尽,唯有曾价值160亿元的商标还有价值,债权人就打起了拍卖旭日升商标的主意。


历经数次法院上拍又延拍,最终在2005年,因欠款逾期未还,经法院公开拍卖,北京迪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乐公司)以674万元竞得23枚“旭日升”商标。后又因债务问题,质押给三亚公司。


由此,三亚公司成为“旭日升”饮料全国独家生产制造商。


但在旭日升宣告破产后的2010年8月,法院又裁定其取得商标不当,无法享有旭日升商标权力。


经过各种波折后,2011年2月,汇源集团以1201万元拍得“旭日升”商标全部164枚及“冰茶”特有名称。


“我们不是一时冲动,这几年都在考虑进军茶饮料市场,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好。”在拿下旭日升品牌后,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这般公开表示。


事实上,早在2010年9月,在外界还不知道汇源要收购旭日升时,汇源就开始策划推广这款产品,之后由新组建的茶水事业部单独运作,希望借助旭日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弯道超车切入茶饮市场。


遗憾的是,汇源旭日升冰茶推出后,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到2011年下半年,经销商就经历了后续广告和营销跟不上,产品卖不动的情况。


2012年下半年,汇源集团调整架构,茶水事业部撤销。至此,旭日升开始走下坡路。


2013年底,因经营情况不佳,汇源又声明暂时停产旭日升冰茶,重生的希望仅仅维持了两年便再度停产。


重生,对旭日升而言,成了一个“命题”,总想完成,但又困难重重。



被停产一年半后,三亚公司趁机开始生产旭日升冰茶,还推出了旭日升牌其他饮料产品,但在一二线城市卖得并不好,只能下探到乡镇市场。


汇源虽然知情,但未过多追究,而是在2018年推出了全新的旭日升暖茶,添加了枸杞原浆,与冰茶形成差异性。


只是,很快,暖茶也消失了。


如今,对多数人而言,只能在淘宝上买到旭日升冰茶,产地为衡水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旭日升的大起大落,在中国的饮料史上,并不“唯一”,甚至是数千国产品牌演变史的一个缩影,在最好的年华里“死去”,在最好的年代里“苟且”。 


剩下的,只有回忆。


你还知道哪些曾经红极一时又“消失”了的饮料,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END


严正声明:

《快消》公众号拥有19万粉丝,原创内容连续20次入选今日头条《青云计划》;

《快消》坚持原创,坚持真实阅读量,坚决抵制刷阅读量。


采访、撰文:乔帮主
编辑:橘子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投稿、爆料、采访(手机/微信)
快消君:18622159398
商务合作(手机/微信)
胡先生:18108656392
李先生:15308022651
吴女士:1897152643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