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信技三十年·记忆中的人和事】刘佑星(三)

2017-03-01 小脑冻 信技山庄

接上篇:【信技三十年·记忆中的人和事】刘佑星(二)


刻苦攻关人未竭、艰难建系从头越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开始进行恢复调整,全国彩色电视会战无疾而终,由于国防科研项目的整顿,我们大屏幕电视的研制,因没有下达任务和无经费来源而被迫中止,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打击,也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由于协作单位先后散去,我们独立支撑着彩色投影机的初期研究,工作也有所进展,但到了1983年研制工作确实难以为继了,我们考虑到攻关组的主要成员都是物理专业的,而且在大屏幕电视攻关中有些分项课题还可以继续研究下去,例如,抗污染长寿命阴极和透明导电镀膜等,他们在其他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为使科研工作能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向学院领导提出申请成立应用物理研究所,该所得到批准于1984年成立,后来虽经大家不断努力,但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经费的来源都未能得到解决,科研难以继续下去,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从困境中突围。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大家多次认真分析讨论,我们认为:作为师范院校还是应以培养师资为主,我们可以建立新的专业来培养新的师资,所以我们提出建立电化教育系,这个新专业在我国华东、东北、西北和华南地区均已先后建立,唯独华中地区没有,因此建立电教专业既是事业需要又是当务之急。我们在申请报告中充分论证了建立新系的必要性和我们已具备的师资条件,所幸这一申请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华师电化教育系终于1985年6月正式成立。当时新系的领导班子是兼任的,因为应用物理研究所尚继续存在。



建系之初确实困难重重,因为我们除师资力量外,客观物质条件很差,我们非常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一栋约2000平米的科研楼,那是当年电视攻关为长期着想而申请批建的,楼房虽不大,却成为我们建立新系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物资条件,因为当时如要申建新教学楼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这里还要谈谈为什么我们攻关十多年后还没有留下一些可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都用到什么地方了?这是因为油膜光阀大屏幕投影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研制这套设备不是一家能独立完成的,华师作为主持攻关单位担当主要责任,负责全面的设计和系统实验,但却有一些部分必须要协作单位来完成,这就需要支付大量的试制加工费用。十多年的攻关,我们先后共完成了五台YWDD型样机,这就是最终成果,据我估计,每台样机的研制经费约为10万到15万元,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值。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贵?因为这是在研制,用量很少,而不是生产成品可以批量进行,而且是多个单位协作研制。举几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例如油膜光阀中所用的成像介质油经过多次成像实验选定硅油,研制这种高品质的油,所需化工原料贵、实验周期长且成品率低,所以就造成了“油价如黄金”。又如油膜光阀专用的投影镜头,必须专门设计加工,我们完成设计后由协作工厂加工,由于镜头相对孔径尺寸大且,每次只加工一两个,结果镜头价格高达万元以上。再如加工光阀管需要用大直径(约50cm)的不锈钢棒,这种特殊金属材料不仅需要经过审批,而且价格高昂,但因光阀管对材料的品质要求很高,我们不得不采用它。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大量科研经费的去向。所以最终我们只能有几套研制成功的投影机,而没有一定数量的可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以供建系之需。


但是既然创建新系的决心已下,我们也未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好在我们是在多年困境中奋战过来的队伍。



经过大家多次讨论后,我们拟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决定组建五个教研室(基础教研室、投影教研室、电视电声教研室、微机教研室和电视教材制作教研室),并对各教研室所开设的课程和相应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反复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



当我们完成计划的制定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授课任务的安排落实,这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原来都是物理专业的,但电教系的课程设置中有些课程与物理专业大相迳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的专业方向。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和这些同志商谈,当我分别将“电教研究法”和“电教教学法”这两门的讲课任务,要委托给李谟介杜士珍同志时,他们未提困难,坦然接受任务,我感到欣慰,也受到教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姚建华同志,当时我安排他担任“电视教材制作”教研室主任并担任该课程的主讲,还要求他负责和许雄同志一起建立相应实验室。这确实是一项艰巨任务,他面临教学工作转向去担任一门内容全新的教学任务,该课程是我系重点课程,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实验设备条件要求很高,而我们当时除了两台(套)磁带录像设备外,没有成套仪器设备的实验室,更没有演播室,可以说物质条件很差。



我无法向他作出什么保证,但表示系里一定大力支持他们,我们一定要树立“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精神,这点我们在电视攻关中做到了,现在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实践证明,在经过他们两年的艰苦努力之后,课程开出来了,实验室也初步建立起来,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建系之初困难重重,首先是课程开设需要和教师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教师不足并能保证课程正常开出,我向全系教师提出了“一人两课,一课两人”的备课要求,即每位教师可以讲授两门课程,而同一课程能有两位教师可以讲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又控制了教师数量不致超编(因为教师数量和学生人数之比是有规定的,作为新系,几年内不可能招收很多学生,特别是小系招生人数更有限)。为形势所迫,我不得不对全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促进我系的发展,我又向全系提出按教学媒体分类逐步开设系列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计划。真是万事开头难,建设新系,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大家的担子也很重。


在电教系的教学计划中,有很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做大量实验,一下子要建设七、八个实验室的任务就摆到我们面前,经费问题就成为拦路虎,我系学生人数少,当然实验经费也就少。如何将有限的教学经费用在刀刃上,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提出分阶段建设实验室计划,首先,我们必须确保第一、二年的课程和相应实验课的开出,将有限经费全部投入这些实验室的建设中,并要求后续课程做好实验课程计划和有关准备工作。这种安排确实效果明显,几年之内各个实验室均初步建成投入教学使用。


缺乏经费不仅是我们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大难题,而且也困扰我们实验课程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经费不足的矛盾,我们重点抓了“摄影与幻灯教材制作实验室”,这是个消耗大户,为了避免浪费,我考虑到实验转型问题,提出了“变消耗型实验为生产型实验”的指导原则,即将实验与任务挂钩,实验中要完成成品任务,而不是过去那种单纯做实验,因此必须保证质量,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加强了责任感,既减少了消耗避免了浪费,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后来实验室被评为我校先进实验室。



我们在经费和基本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同志们又像当年电视攻关一样,日夜奋战,坚持工作,虽然极其艰辛,但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我们的几个基础实验都初步建成,基本具备开课的条件。看到经过自己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大家感到欣慰和振奋,我们终于又开始新的航程了。



前面我曾提到过,在我们建系之前,全国已有几所部属重点高校建立了电化教育系,为了学习他们的经验进行对口交流,我们选择了华南师大电教系。在我们建系工作初步就绪后,我们组织了全系教研室主任前往华南师大参观学习,受到他们电教系的热情接待,系主任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各个实验室,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吃惊真不小,他们新建的电教大楼高大气派,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设备新而齐全,可以说物质条件是非常完美。


另外,我们还与该系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几次座谈,就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坦诚交流。这次参观学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也找到了差距。回校后我们进行数次认真讨论,我们清楚的看到,就硬件条件而言,我们是无法和华南师大相比的,但就师资力量而言,我们具有一定的优势,我系教师人数量少,但都是一些具有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的教师,而人的力量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通过参观学习后,应该说是我们心中更有底了,决心和信心更大了,我们更是全面抓紧了教学工作稳步并加速进行。



1985年秋季,我们按计划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与此同时我系还招收了研究生和函授生。1987年和1989年先后举办了两届“现代教育技术助教进修班”,面向全省招生。



在教学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为我系的长远发展,为了持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我系又制订了师资培养规划、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和教师外语学习安排,各个教研室也都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计划,并为青年教师指定了指导教师。多次邀请了国内教育技术专业方面的名师来我系讲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邀请了美国莱特大学教育资源管理中心的管理专家来系介绍美国高校相关情况,以拓宽我们的见识。



除了请进来以外,我们还采取了派出去的方式,曾派出青年教师到北京师大和美国孟菲斯大学进修学习电视传媒技术。虽然当初由于教师编制所限,派出学习的教师人数很少,需要和可能存在一定矛盾,但我们的师资培养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在制定我系八五规划中,我针对我系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提出了“加强电教理论建设,重点抓好科研和科技开发,使电教系走向社会”的三年奋斗目标。


在电教系的创建中,我注意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重视领导班子的团结,努力形成良好的系风和整体形象,很抓系的基本建设,要使电教系实在的立足,扎实的成长,出人才、出成果,阔步走向社会。


1991年我退休时,我系举办了一次“电教系建系六周年成果展”,向全校汇报我们所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邀请了学校领导和各系领导来我系参观,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和好评,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作为系主任未负学校的重托,和我系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完成了创建新系的历史使命,华师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这个在华中地区高校首先创建的电教系已初具规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绩,就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而言,我们已走进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列。


后记

上图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30周年纪念活动合影


在回忆录中我曾谈到过电视攻关过程的一些感人事迹,正是他们那种无私的行动使我深受教育,也帮助我克服思想上的障碍,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1978年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全国高校陆续派出人员出国留学,我校也于1980年派出一批教师,我是被选派之列。我原来打算利用此机会学习大屏显示技术,无奈未联系到相应专业的高校,时间不等人,最终,我选定了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州立)大学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专业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我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一个访问学者,我只有2年时间,主要是要完成课题研究,写出论文,但从实际出发我又必须兼顾基础理论学习,压力确实很大,幸有电视攻关多年的经历,帮助我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新的收获来之不易,所以学成回国之后,我非常想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实情与我的想法差距很大。我回国时电视攻关任务已被迫中断,作为曾经是电视攻关组的组长,我有责任考虑科研工作的后续和同志们的去向。我受命担任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当时也无暇考虑个人问题,虽经我们多方努力,我们已完成的两个科研课题也未能走向市场,而其它科研项目尚属处于起步阶段,我已深切感受到长此下去研究所将难以生存,必须当机立断另谋出路。



全所同志经深思熟虑认真讨论后,认为我们生在师范,应面向师资培养,因而提出创建新系的申报计划,这虽是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但它是有出路的,正是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有决心和信心。申报创建电化教育系获得批准后,我又被任命电教系系主任,重任再次落到我的肩上。建立新系非一日之功,没有三年五载不可能见成效,我又一次面临个人计划和工作需求的矛盾。



我深知创建新系的困难和责任,必须全力以赴才能事有所成,我虽有过顾虑,但作为一个党员,我必须服从工作需要挑起这个重担,我也相信和我在电视攻关中共同战斗过十来年的同志们是支持我的,我将和他们再一起重新创业。我相信只要我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会坦然面对工作的一切困难,我会在安排同志们的教学工作时坦诚相见,得到他们的支持,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的系是全新的,我们很多同志要从事完全不熟悉的教学工作,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若没有相当的思想认识和付出很大的努力,是无法做到的,因为他们曾经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他们做到了。


从电视攻关到电教系初建,前后历时十五年,这在人的一生中也是一个不短的时期,它对我们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次磨练。回顾过去,我们虽然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但我们的同志始终都能团结奋战、共度难关,成为一个能战斗的集体。我们虽然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确实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多年来大家一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我国的电视发展和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看到我们亲手创建的专业得到今天的蓬勃发展,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在此衷心祝愿我们共同的事业日新月异,成为我国教育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