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是有方法的(强烈推荐)
读书,我们都是这样忧心忡忡——
看看媒体公布的数据:邻近几个国家的人均年读书量——韩国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而中国0.7本。我在思考,但愿是弄错了,中国人的阅读真是少得这么可怜?
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被反复强调的是成绩、升学、速度、规模、效益等等显赫的东西,如此而至的,必然决定教育成为其自身的“文化性”常常被搁置和遮蔽。也就是说,教师生命,其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被亵渎,教师丰腴之源干涸。
如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正在超过老师。我试着假想,假如一个学生读2本书,那么一个班以50个学生计算,该班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
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说过——语文教师每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00万字,要有考核。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写道:“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请热爱读书吧!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一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馈赠与你。
作为老师,读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刘德水回忆说,自己曾在教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学生提出诗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问道:“十余亩不小,七八间不少,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条件是不是很好?”这个问题难倒了刘老师。陶渊明田原居只有条件差,他放弃舒适、富裕的生活才显得高尚,如果是自由、清闲,比官场还舒服,品格价值就低了。
这个时候,刘德水的“杂览”就发挥了作用。他查到:魏晋时期,一亩相当于今天的0.69亩。袁行霈先生研究,陶渊明五个儿子,再加上妻子,七个人。古代一尺约等于今天23厘米,一间房大概九、十平米,草屋九八间,不过八十多平米,小三居,还要住七口人,生活居住条件并不是很好。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刘德水参阅了《陶渊明集校注》、《中国历代诗歌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陶诗的深度》《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等10多本书。“把这点给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可能就更深了。教师进行专业阅读的效率就是让我们遇到问题,知道去哪儿找资料。” 刘德水说。
“我想一个老师的专业,借用朱永新老师的话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那么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适宜的专业阅读。”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虹霞说。
有一位老师说:“读书对老师是最好的备课,我深有体会。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聊到阅读和写作,我特别感谢自己读过的书,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思想碰撞,可以在大语文的观念里聊文学,聊生活,谈感悟,每一次课堂上收获的幸福和惊喜都会令我感动,唯有在读书的世界里静守初心,才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我也会以此影响我的学生,教他们从心而读,有悦而读,有获有悟而读。”
有人说,不想读书的人永远能为自己的不读书找到各种顽固的理由,而爱读书的人则永远不会说没时间。这在于能否认识到读书是个人的事。
读书思考,本是个人的事。静悄悄地读书,独立思考,以此为乐,才能领略职业趣味。对教师而言,阅读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于教师比一般人善于学习,更在于教师比一般人能理解读书的趣味。
青年教师入行的前十年,就是“打底子”的十年;这十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影响一生。
老师始终是学生参看的榜样
学生从师而学,不就是学我们怎么读书的吗?
他们会关注教师的智慧,关注教师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毫无疑问,他们也会观察教师的学习姿态。
学生看不到教师读书的样子,只看到教师终日忙忙碌碌,听到教师一味地告诫学生刻苦,也许他很难领略“学习”的趣味,并认为学习是件苦事,从而对教育产生误解,同时对教师职业也会敬而远之。
教师爱读会读,有智慧,有趣味,有激情,学生观察讲台前站立的这个人,也就可能对“学习”有清晰的认识,明白“人”是如何立起来的。
其实很多老师都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头脑清醒,能独处,总会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我;他们有见解,有智慧,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也能从容应对,在困难的环境下展现职业境界;他们的“业余”总是与读书有关,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安静地读书,与世无争,用阅读把自己引入澄明之境。
学校有这样的教师,校园才会有书香,学生跟随读书人,教育才会是生命礼物而不是精神负担。
一个人的阅读视野广阔,获取智慧的概率就更大。
教师的专业阅读是职业需求,贯穿整个职业阶段,无须多说;而一名教师的教育视野,应当大于专业需求,因此,教师也需要与本专业有些距离的阅读爱好。教师应当比一般人“会学”,成为能读各种书的人,这样“教”便富有了智慧。
第一条,每日30分钟读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影响读书时间。
第二条,随身携带一本书,让书籍与钥匙、驾照、饭卡同在。
第三条,选好适宜读书处,创造一个安静的读书地方。
第四条,减少上网时间,靠近油墨香纸。
第五条,每天为你的孩子读上一段文字。
第六条,记录所读之书的名字和作者,写上几句感悟话语。
第七条,多逛打折书店,卖掉旧书,淘回所值的旧书。
第八条,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定为图书馆日,读上半天悠闲书。
第九条,寻找阅读有趣且耐读的书,手不释卷读三遍。
第十条,腰上一把椅、手上一杯茶,惬意款待读书时间。
第十一条,构建一个自我读书的博客,交流心得,广交书友。
第十二条,设置年读30本书的目标,管它是享受还是挣扎。
作家谢冰莹说得好:“如果是真心想做一件事,无论它再苦再难,我们都能甘之如饴,且做来轻松无比。如果是发自真心地欣赏、喜欢一个人,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与对方在心神与言语之间,产生无远弗届的交流。读书,也一样呀!”明代于谦说得更加形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那我们不妨从基本习惯、趣味养成开始。来吧!属于教师自己的那些读书境界很快就会形成的。这是一种植根内心的读书铁规,无需提醒的读书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读书自由,这就是一种教师生活的文化状态。
读书的作用多多。可以娱乐治疗,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亦可医治心智疾病。读书利于演说辩论,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处世行事时,知识难道不意味着才干吗?教书辩难,不也增添无限乐趣吗?
欧洲近代蒙田、培根、帕斯卡尔等,都是视读书为生命的思想家。细读《随笔集》《论人生》《思想录》,当中智慧足以见出饱读万卷之书的痕迹,隐隐再现间,只有书的气息在升腾。
培根在书中直截了当地说: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2)知识就是力量。
(3)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4)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依生活需要来选读书籍
1、尽早喜欢上一本艺术欣赏类书籍,要知道懂得一门艺术的人生与隔阂艺术的生命,本不在同一条船上。
2、尽早喜欢上经典尤其是经典随笔——读通一本生命感悟的书籍,为提升人生之文化品位奠基。
3、尽早喜欢上学科方法类书籍——读通一本讲求教育学术追求的书籍,帮助自己找到寻求学理和创新操作的途径,储养一种属于自我的学习方法。
依书本特点来选取读书方法
一是从书的层次来读。
第一层面:作者在研究的问题和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第二层面:作者为什么这样来研究问题和表达观点?
第三层面:作者对研究问题和观点是怎样来表达的?
这三问基本展示出“问题观点(研究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方式)—表达方法(呈现方式)”的内在逻辑。
二是从书的内容特点来读。
第一,目的不同,读法不同。浏览,在乎筛选信息;略读,在乎概括总结;精读,在乎全面了解观点、把握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情状不同,读法不同。诵读,因为心境不好读不进;重读,因为内容庞杂读不清;细读,因为体系艰深读不懂。
第三,类别不同,读法不同。全新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翻译的著作,先读评论介绍再读原文本;以材料取胜的书籍,先读完观点再专读材料;以观点见长的书籍,抓住概念反复读;以方法见长的书籍,抓住结构理论体系、注重思考问题的立场方法。
一级学科层面,按照国家的一级学科分类,总共13类(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 教育学、05 文学、06 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教育学只是其中一类,就是说我们应该读读其他12类学科中的若干类学科的重要书籍若干本。
又如二级学科的课程论平行门类还有诸如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等。门类多层次、多种类,各层面种类的书籍,鉴于时间关系,不要太多,选择非常重要的读读吧。
以语文教育来说,还得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书籍,又若你不是中文系学生,还要补补这个学科。当然,也许您已经自修过了。
下面是浅略的读书看法,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第一类:读点与自己的职业、专业相关联的“政策法规”方面的书籍,在实践中做到有规范求法度,依法执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小学、中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学科课程标准(语数外、音体美、科学、品德等)
第二类:读点似乎离开自己远了些,却是引领教师关注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智慧之书,其中道理皆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之中。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德]卡希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叶秀山:《思·史·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6)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类:读点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相关的,体现价值取向、文化意蕴、知识意义等的书籍,主要是改变学科知识和应用方法的旧思维旧习惯。便于理解,以语文为例,其他学科依样跟进。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申小龙:《文化语言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黎运汉:《汉语风格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德春、陈瑞端:《语体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四类:读点与自己相关的文学或者其他门类艺术、美学等方面的书籍,教师对于文学艺术之美的体味和参透方法,是需要掌握的。便于理解,以语文为例,其他学科依样跟进。
(1)董小英:《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德]沃·伊塞尔:《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赵志军:《文学文本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补充说明一下,从事语文教育的人,读读文学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长期地不亲密接触具体的文学作品,会丧失体悟欣赏艺术作品的感觉和能力。可以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可以对比性阅读中西方大作家的作品,可以通读教材注解涉及的作品,并将其归为其中某个类别。
第五类:读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教育学、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方面的书籍,从教育学维度让自己对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1)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郝德勇:《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石鸥、吴小鸥:《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第六类:以语文教师为例,应该读点语文课程教学论方面的入门书籍,不至于讨论起语文来没有基础,缺少对话平台。
语文教育史方面:
(1)张隆华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杏保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语文课程论方面: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语文教学论方面: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李明洁:《口语交际新视点》(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七类:读读至少一个西方教育家完整系列的书籍或者重要书籍。
比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著作。没时间只读部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少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第八类:学会阅读杂志。
事实上,阅读杂志也是有方法的。比如归纳阅读,就是很好地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总之,作为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只读教材和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算不上真正的优秀教师。
↓推荐阅读↓
■ 老师必要时可对学生采取惩罚措施!这个地方立法明确此事,你怎么看?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非常教师”“星教师”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