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治“慧”治“长”治,兴国创新实施易地搬迁“点长制”

在赣州兴国,无论是在江背镇,还是杰村乡,这里的帮扶车间都“生长”在易地搬迁安置点“门口”,这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答案当然是有意为之。

这得益于兴国创新实施易地搬迁“点长制”,通过“点长”定期月调度、定期动态监测、安置社区帮扶共建、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等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建设产业兴旺型、就业发展型、集体经济型、自然生态型、管理服务型“五型”安置点,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

▲兴国县杰村乡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微菜园” 

精细化服务,覆盖多方共治盲点

春节前,放假归来的孩子们早早来到思源社区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书、练书法、玩游戏,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

离乡不离土,为了实现搬迁群众在安置点有一块菜地的愿望,杰村乡政府在安置点附近为39个搬迁户流转土地建设自己的“微菜园”。

除了儿童乐园、小菜园等民生实事,兴国又是如何做好8523人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保障搬迁群众在迁出地的权益等难题的?

兴国在29个集中安置点分别安排1名“点长”,进城进园安置点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点长”,其他28个乡镇、村集中安置点按照搬迁规模大小依次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副书记担任“点长”,同时构建了“点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安置点社区基层党组织体系,方便群众随时反映问题。

围绕安置点后续扶持、社区管理和社会风险防控等,各“点长”整合资源,争取资金1400余万元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帮助搬迁群众享受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的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

为担起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责任,“点长”将每月第一周定为调度周,每月组织干部开展一次动态监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建立迁入地社区干部和迁出乡镇村干部“两迁双向”对接帮扶机制,做到两帮扶两加强。去年全县纳入“三类人员”57户305人,已消除风险42户221人。

▲李勤创办的兴国县县城思源社区“早哈哈小吃”店 

巧妙链接各方需求,破解就业难题

清晨,从兴国县县城思源社区的“早哈哈小吃”店里飘出阵阵香味,店主李勤夫妻俩笑盈盈地为顾客端上肠粉。

“从山里土坯房搬到城里小屋,再到租赁50平方米的店面经营小吃,多亏干部苦口婆心推介免费培训,让我学会了烹饪技能,从此‘打工仔’变成了‘店小二’。”经营小店两年有余的李勤说。

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点长”链接各方需求,投入扶贫资金206万元,在江背镇江背村建设了三层面积近1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把雄鼎电子厂“拉”进江背镇易地搬迁安置点。企业带动脱困户就业,可以享受优惠租金。

在杰村乡,“点长”统筹资金建设帮扶车间,吸引长胜服饰等企业入驻,促进就业。“我的订单太多,人手不够,招聘的牌子挂了一年多。”长胜服饰帮扶车间负责人李文润说。

在兴国,为确保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点长”们通过新建车间、回购店面等方式,引进电子厂、服装厂和农业龙头企业,在兴江等乡镇安置点建设了8家扶贫车间,吸纳搬迁劳动力1087人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在全县各安置点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开展“兴国表嫂”等实用技能培训,让121人实现灵活就业。

▲搬迁户在江背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电视节目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足发展后劲

经过冬季剪芽管理的江背镇集中连片桑园,立春之后郁郁葱葱,青枝绿叶如同给大地披上了“衣裳”。为鼓足安置点发展后劲,“点长”引入500平方米蚕桑厂房项目,旨在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农户领养”“基地务工”“返还村集体收入”等方式与安置点及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江背镇蚕桑产业只是兴国创建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实现易地搬迁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此基础上,兴国根据2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资源禀赋,通过盘活安置点商铺类商业性资产、帮扶车间、产业基地等资源,建设“五型”安置点。发展桑蚕产业的江背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是“产业兴旺型”;有服装生产帮扶车间的杰村乡圩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是“就业发展型”;以店铺商贸发展为重点的进城进园思源社区,是“集体经济型”;以田园风光为主的茶园乡圩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是“自然生态型”;高兴镇圩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是“管理服务型”……村级集体经济红红火火,去年思源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达30万元。

▲江背镇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就业帮扶车间,员工们在加工电子元件 

编辑:李丹

校审:甘俊茜、刘霞

审核:龚亮保

来源:江西日报

往期回顾

【要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要闻】易炼红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振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江西六县上榜!

【振兴】遂川县乡村小餐馆 最暖烟火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