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备战促和” 中美贸易摩擦走向何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航务周刊 Author 张学刚
点击关注航运评论,置顶公众号
知晓最新 最权威的航运评论
提供最前沿的市场报告
━━━━━━
导语
中美贸易摩擦又有进一步升级可能。根据新华社最新消息,当地时间周四(4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额外对1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做法严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具有长期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在4月6日举行的“中美双边贸易形势专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国际经济系主任于春海表达了上述看法。除了于春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春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雷达,分别就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原因、下一步走势以及中国有可能进一步采取的应对方式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凤良主持。
“事实上,自2017年特朗普就任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呈现加剧和激化的势头。”会议伊始,于春海就指出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趋势,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美国严峻的就业和收入差距问题,迫使特朗普政府通过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来扶持本土制造业。其次,特朗普政府面临中期选举问题,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针对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回应竞选期间的承诺。第三,美国资本的利益诉求,使得特朗普政府通过贸易保护主义这样最直接的方式,来撬动国内市场准入条件及其内部环境的改变。作为全球最大的净需求国,其他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还很高。要想获得有利的进入美国市场的条件,就要做出改变。
除了美国本土的问题使特朗普政府选择贸易保护政策外,来自中国的转变也成为了本轮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直指中国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模式在现有的自由世界经济体下对美国构成了挑战,触动了美国的核心利益。此外,中国还也在知识产权、高端制造业和科技行业与美国展开了竞争。
专题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亦赞同上述说法,尤其自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中国制造2025”提升中国产品品质,进而在与美国产品的竞争中具备了优势。而“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也是美国全球化战略无法接受的。
“短期来看,美方的诉求是平抑逆差。而从更广泛的经贸领域来看,不光是贸易逆差,还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很多场合美国的贸易代表都谈到中国凭借‘不对等的开放’、‘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获取了巨大的利益,所以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放市场。中期来看主要是压制“中国制造2025”,保持自己对技术的领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
在美国主动挑起贸易争端之后,中国也开启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基于对等原则,宣布拟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产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这一措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总结为“备战促和”。
上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
上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
下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雷达
他表示,如果一味忍让,特朗普政府只会扩大贸易摩擦,加紧制裁中国。双方已经公布的征税政策目前都没有正式实施。从中国发布的反制措施来看,中国依然释放了最大诚意,争取自由贸易。此外,此举也是为了维护中美百日谈判中获得的中美十项早期收获成果,维护已经达成的2500亿美元的贸易大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春顶集合数据认为,美国的大棒竖起以后,中国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也会对美国产生效果。如果以30%的关税来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损失,包括GDP、贸易和制造业的就业和产出和美国单方面的措施相比已经减少了很多,反制措施对中国是有利的。而对美国来说,同样的结果是GDP和社会福利上的收益已经微乎其微,只能获得0.03%的GDP增长,而中国仅损失1.1%GDP下降。而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出口也是同样如此,中国整个出口只下降6%左右,美国的出口也会下降将近3%。按照这样的结果来看,中国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是有效的,能够弥补因为贸易战带来的损失,也会给美国形成压力,让他们同样形成损失,并且他们的损失更大,所以反制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中国下一步该如何更加合理的应对本轮贸易摩擦,与会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王孝松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坚持国际间的互利互信。虽然互相列出了制裁的清单,但依然是以“求和”为目的。
其次,加强企业间的合作,飞机制造商波音已经对外发布声明,不希望打贸易战,因为企业之间已经深度合作,利益捆绑,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非常多,其实就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包括价值和贸易都是利益不可分割的,企业之间应该达成共识,
第三,扩大深度开放的层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以开放倒逼改革。开拓欧盟市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开放,还有就是已经开始启动的中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上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春顶
上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
下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
下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国际经济系主任于春海
最后,提高研发创新的能力,加强技术升级的自主性。内功强大,我们真的不怕任何对手。
综上所述,美国的贸易战大棒威胁不了中国,中国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中国同等规模的贸易报复能够有效地反击美国,商务部和中国政府作出的反制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贸易争端一般都会产生如下流程,从贸易摩擦-贸易冲突-政治摩擦-政治冲突到最终对抗,而目前中美贸易争端正处于贸易摩擦向贸易冲突转化的过程中,尚未真正开打。
“综合来看,贸易战应该不会开打。一旦开打中国也不会惧怕,我们有很多破局之策。更大的可能就像刚才说的,双方会走向以谈判的方式达成协议,中国可能会在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作出一些让步,以此化解双方的矛盾,使得中美双边贸易健康发展,维护目前互利共赢的局面”。王孝松做出上述判断。
雷达则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我们要想到下一步,长远来说中美难道就没有利益共同点了吗?未来长远考虑的话,两个大国之间除了博弈和冲突以外还是有合作的基础和空间。”他所说的基础和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新技术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市场存量,在这一点上,美国有好的技术,而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存量。
对于如果中美之间互相加征关税,某些市场是否会发生转移的问题,于春海表示,以大豆为例,美国对中国影响很大,其他国家无法实现如此大数量的供给,最后还是会转向美国。但是这是一个短期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一定会有相应的损失。但是基于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这样的损失也不得不承担。未来,巴西等国家也许会成为新的货源供给地。
雷达结合美日贸易冲突做出了判断:“日美之间的贸易冲突产生了什么结果呢?美国的贸易伙伴发生了转移。和德国的贸易战结果是贸易伙伴转移到了日本,和日本贸易战的结果是美国贸易伙伴转移到了东亚和中国。我们需要关注这次和中国之间会产生什么后果,可能就是贸易伙伴会发生变化。”
来源:中国航务周刊
往期干货:
【新闻】今天开始,中国正式对这些美国进口商品加征15%~25%关税
【专稿】中美贸易战负面影响将逐渐弱化——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郑静文 严以成
随时随地看新闻 搜资讯 查数据
了解最新 最权威的
航运评论
手机扫一扫,关注“航运评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