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蓝色引擎”风劲潮急 ——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透视

航运评论 2024-01-09

航运评论

HangYunPingLun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长三角地区,坐拥世界最大的货物吞吐港——宁波舟山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进出口港——上海港,这里的海岸线长度占全国的12%;岛屿数量2917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约40%;2021年,以长三角为核心的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900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

长三角省市海洋分量重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长三角区域除安徽属于内陆省份,其余三个省市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均居重要地位。

其中,上海2021 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 10366.3 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名。从产业结构看,滨海旅游业比重最高,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 58.3%,其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 33.8%。

浙江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一,相当于陆域面积2.6 倍的 26 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数量占全国四成的 500 平方米以上海岛 2878 个、超过 700 公里的深水岸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之无愧地成为“海洋大省”。其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滨海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江苏拥有丰富的港航、土地、生物、旅游、盐化工和油气资源,近海还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中的海州湾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

江苏省 2021 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 9248.3 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形成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内陆省份,但水系资源丰富,劳动力密集,船舶工业历史悠久,是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安徽省主要以内河船舶制造为主、海洋船舶制造为辅,经过长期发展,全省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和配套体系。


五大新兴产业成色足

最近,“万物开源”海洋双创大会组委会、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微链等联合发布2022长三角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布局交汇叠加,为长三角地区各市县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深度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域海洋产业精细化分工和国家海洋产业战略布局,深化区域经贸合作、人文等国际和地区合作交流创造更好条件。

报告选取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渔业、新能源、文化旅游、涉海装备制造五大行业入手分析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海洋生物医药业。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各省市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其中浙江省重点依托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园、宁波生物产业园、舟山海洋生物医药区块、绍兴滨海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金华健康生物产业园等平台,在杭州、宁波、舟山、温州、台州等城市初步形成了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品的地方特色产业格局;江苏省以连云港海洋生物制药创新基地、盐城海洋生物产业园、海门及启东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为载体,通过建设海洋药物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和药物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联动促创新,在海洋中药研发、贝类藻类综合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上海已逐渐形成了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为轴心,以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等为依托的“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企业链条齐备、综合配套优势明显。

现代海洋渔业。浙江作为海洋大省、渔业大省,以一产为主,为修复渔业资源,率先开展修复振兴浙江渔场行动,为全国重要渔场修复振兴提供了浙江方案;以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和平太荣集团为代表的渔业集团产业链纵向延伸能力较强。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苏,正走向渔港养殖和远洋捕捞两个方向。其中,深蓝渔业崇和实业的资源优势,专注于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涵盖了专业化磷虾捕捞加工船设计制造、远洋捕捞、南极磷虾产品加工链条,突破了我国“第二远洋渔业”装备技术落后及精深加工产业缺失的瓶颈。

海洋新能源制造业。海上风电:江苏上海引领行业发展,浙江培育隐形冠军。锦浪科技是首家以组串式逆变器为最大主营业务的 A 股上市企业,也是全球第一家获得第三方权威机构 PVEL的可靠性测试报告的逆变器企业;日星铸业风电铸件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全球均位列第一。

海洋文化旅游业。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均未形成典型龙头企业和丰富产业生态,除传统滨海度假区、海洋公园等项目外,海洋运动、海洋科普行业优质企业较少,和一二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协同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上海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船舶海工研发、制造、验证试验和港机建造的城市,央企、国企领头,全产业链高质发展。上海海洋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在临港片区和长兴岛两地,成为上海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动能。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逐步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已建成功能较齐全的上下游产业体系。

浙江、安徽:深耕船舶修造细分领域,持续做精做强。浙江依托原有海洋渔业发展基础、宁波舟山港口优势,海洋工程装备辅助船舶、辅助装备制造和船舶维修、改装、拆解领域具备较强的发展优势;围绕船舶和海洋工程,浙江在海洋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也较为瞩目。安徽芜湖造船厂凭借悠久的造船历史和丰富的造船经验,创下了中国造船行业的 34 项第一。


海洋经济一体化需要纵深行

那么,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如何?参与报告研究编制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雪峰认为,在海洋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走向海洋、深耕海洋的大趋势不会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向海洋要空间,成为了“十四五”时期江浙沪皖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报告建议, 加快形成一体化的海洋发展制度,完善长三角海洋一体化发展机制,出台长三角区域性海洋法规,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海洋权威机构。建议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立长三角海洋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对长三角海洋一体化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等进行统筹协调,对一体化海洋发展规划、发展政策、重大项目等进行审定,构建有效的海洋合作激励机制,全面做好长三角区域海洋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

同时,加快建立一体化的海洋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一体化的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完善一体化的海洋基础设施,深入落实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建设,促进海洋基础设施的共享共用,推进海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竞争的门户,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心,具备相对完善的港口航运体系,海洋资源丰富,政策支持体系坚实。

截至 2022 年 8 月 15 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计注册涉海企业 12328 家,这些企业是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重点产业中坚力量,其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跃变、构建人海和谐的发展道路上将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采自 中国水运网
本文头图来源:航运评论“航运光影摄影大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凡本平台注明“本文采自: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并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本平台是一个提供航运咨询、市场报告、免费论坛讲座和深度好文分析等的非盈利平台,平台上部分文章为转载,但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文头图来源:航运评论“航运光影摄影大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往期阅读
【招聘】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国际航运研究所招聘启事
【重磅推出】2022绿色航运专题论坛邀请函——探索低碳转型、发展绿色航运
【新闻】“山东港口船舶交易网”10余艘船舶即将开拍!
【评论】江海铁多式联运通全球——南沙港区正成为“立体式”交通枢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