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经济史前沿:GIS与经济史研究”暑期班圆满结束


      2019年8月13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联合主办的 “中国经济史前沿:GIS与经济史研究”暑期班在复旦大学开班。经历了最强风王“利奇马”的洗礼,上海的天空碧蓝如洗,来自两岸三地和日本、德国、美国、荷兰等国家的70余名学员相聚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暑期班首先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弟教授致开幕辞,吴教授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国际历史学界大规模利用GIS技术历程。多年前,郝若贝(Robert Hartwell)教授察觉到GIS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丰富可能性,于是将多年积累的资料以及一部分启动资金交给哈佛燕京学社,委托其开始利用GIS进行中国历史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通过与哈佛大学的合作项目——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也开始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的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长达20年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目前,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本身及其培养的众多毕业生,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史、城市史和环境史,均积极地进行着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研究的工作。

  随后,《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魏众研究员致辞。魏众研究员指出,中国经济史研究需要拥抱新方法新手段,而本次暑期班的开办正是为学界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可以珍惜这次课程。

  在简单的开幕式之后,为期3天的主题报告环节正式开始。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云南大学的10位学者向暑期班学员做了专题报告——此次暑期班提供给每位专题报告者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因此各位报告者均有机会将其最近若干年的研究成果集中而充分地展示出来。此外浙江大学王一帆助理教授还为学员讲授了三次GIS软件实操课。

       专题报告和实操课结束后,8月15号下午4点,全体老师、学员和助教移步光华楼15楼星空咖啡厅交流。学员共分为6组进行讨论,交流暑期班学习心得。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主持,并配合一名助教辅助。一个小时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各位学员再次回到光华楼西辅楼207教室,由各组组长代表本组组员参与圆桌讨论。第一组组长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龚宁助理研究员,她表示学员们的收获非常大,了解到甚至初步掌握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第二组组长山东大学马光副研究员表示经过这个暑期班,各位学员揭开了冰山一角,未来有更多的可能,同时也表达了对数据共享、批判数据、谨慎推理的倡议。西南财经大学赵劲松副教授代表第三组总结,她认为本次暑期班从参加的学员到授课的老师都来自不同领域,感谢会务方能够提供这样难得的多方学习和多方交流的高水平平台。第四组组长暨南大学李金潼助理教授认为空间转向和跨学科合作正在影响我们的研究范式,同时期待未来暑期班能提供更多深入体验的机会,用以深刻剖析和讨论范式转变的更多可能。第五组组长是中山大学潘明涛副研究员,他对会务组周到的安排和提供了学科碰撞的平台表示感谢,期待这次暑期班的学习对未来研究方向的转变和影响,同时也希望看到更多空间与各学科结合的可能性。第六组组长上海财经大学张铎博士表示学习后的分组讨论给了不同背景的学员一个相互探讨GIS和各自研究深度结合的机会,同时就范式转变、方法使用、史料搜集、数据共享和GIS具体应用等问题提出了看法。之后,暑期班的授课老师也一一上台致辞,王一帆老师、潘威老师、梁晨老师、何捷老师、余开亮老师、牟振宇老师等各位老师表达了对不辞辛苦参加暑期班的各位学者的肯定和鼓励,希望在座的学者能够将本次暑期班作为一个起点,逐步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开拓新视野,更好地服务于数字时代的学术探索。

  内蒙古财经大学包银山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济菡作为学员代表,由《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超群研究员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颁发结业证。

  包银山教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再次表达了对于会务方的感谢,并谈到其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数据、技术、思维的三重不同深度的理解,同时对研究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本次暑期班临近结束之时,举办方代表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张晓虹教授表示,复旦史地所一直致力于HGIS的深入研究,并持续推动历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和对优秀年轻HGIS学者的培养。复旦史地所吴松弟教授回应了学员在圆桌会议中对于数据共享的担忧,表示以后CHGIS会致力于帮助学界进一步开放和共享资料和数据。高超群研究员最后总结发言,在台风的洗礼下,本次“中国经济史前沿:GIS与经济史研究”暑期班的举办圆满成功,主办方举办这次暑期班的初衷“包教包会”已经达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经济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