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型之窗】 让教师走进企业接地气 打开产教融合新通道丨深度报道

小航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21-10-16


2020年是沈航转型建设年,大学转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校要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凝聚全校师生共识,加强转型内涵建设,促进应用型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国防和辽宁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近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沈航报》、沈航新闻网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设了《转型之窗》专栏,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治理体系构建、应用型专业建设等方面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陆续进行深度报道。



来自能源与环境学院的教师栾敬德博士自去年以来变得愈加忙碌。他作为技术顾问挂职沈阳市华纳科技有限公司,在教学科研外,一种全新的责任落在肩上,让他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倍感兴奋。他经过充分调研和了解,选定了风电软件技术问题作为突破口。在栾敬德老师的努力下,沈阳华纳科技有限公司和能源与环境学院签署了“校企共建实验室战略合作书”,为双方深入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像栾敬德博士这样,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的沈航教师不止一位。目前,学校已经先后派出83名教师分赴不同企业挂职锻炼。



制度与推进同行,为青年教师发展创造空间

为了让中青年教师成长更加“接地气”,2018年学校出台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着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每年选派20-30名教师赴企业交流挂职。在制度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严格按照办法要求,结合青年教师“一人一策”三年规划,积极配合科技处“百名博士进企业”工程,不断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工作,鼓励青年教师自己寻求挂职企业,学校也积极为教师寻找对口企业并组织邀请企业进校面对面对接,也同时要求各二级学院指导教师、科研团队带头人及院领导班子帮助青年教师联系挂职企业,多方位全方面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工作的有序进行。“每一个人的岗位、专业、知识结构、成长环境、成长方式不同,我们尝试对青年教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人事处处长胡光领说道。



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做好转型发展新加法

学校组织教师“过实践关”,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企业实践,教师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参与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并开发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企业与高校的有效对接和联合,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和栾敬德老师的感受相似,在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挂职的自动化学院于洋老师说:“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让我了解很多鲜活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样在企业挂职的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刘学平表示,“企业的各种前沿需求不断地推着我往前,一方面主动去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主动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让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适应学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需要。”

把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去,与企业深度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可以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还可以把企业引进学校,既能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又能促进专业群建设和学生的针对性培养。



锻炼与转化并举,让脚步走得更扎实

汇集人才、技术、知识、观念优势的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学校一直致力于在优势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派出企业挂职期间,教师们取得了颇丰的转化成果:建立本科实习基地18个、完成教学案例17项、实训教材6部、共建联合实验室2个;我校教师为所在企业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横向课题到校经费190余万元,纵向课题到校经费416余万元;同时,挂职企业向我校赠送风电机组工程仿真实训系统一套,价值45万元并已投入教学使用,并形成学校固定资产;教师对企业献言献策,其中一名教师对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获得了厅市级肯定。学校和企业双方通过教师挂职这一举措实现了双赢局面。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2020年是沈航转型建设年,学校正在努力按照高校转型建设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不断探索与实践,走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精品阅读



沈航官微丨20200707期
编辑丨关茹月 郝书昊

文字丨李朔

供稿丨季春轶 郑州

校核丨王景宽 马晓梅

责任编辑丨周驰 李朔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