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光里的妈妈 | 从“童养媳”到大学生

Anna向焱 宽和果糖的梦与现实 2022-09-14


01


 (从左至右:阿博,阿美,阿娇,阿相,阿曾)

这张拍摄于1956年的老照片里,处在C位的大辫子女孩是我的婆婆——当年的阿娇,现在的孩子奶奶。
 
身边是她的初中同学:阿博,阿美, 阿相,阿曾,他们都是福建闽清莆头村的孩子。
 
就在这张老照片被定格的几天前,一位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了莆头村,对他们几位一年前响应国家号召,初中毕业后回村帮助建设新农村的少年们说:感谢你们听党的话,为国家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现在国家希望你们参加中考,继续深造为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阿娇和她的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他们一直想念书本,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是,闻听喜讯时离中考只有1个月的准备时间了,阿曾建议成立学习小组,彼此监督,共同奋进,并合影留念。
 
学习小组里的阿博和阿曾尤其高兴,他们的成分不好,一个来自于“工商业地主”家庭,一个来自于“反革命家庭”,国家可以“不计前嫌“,给与他们学习的机会,实属幸运。
 
02
 
所谓的“工商业地主”家庭,是因为阿博家开着莆头村最大的杂货店,什么都买得到。阿博家人允许乡亲们赊账,直至解放后被迫关店还有很多外债。解放前夕,阿博家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住房,却因此被戴上了地主的帽子。阿美家也有一个店,但是太小了,解放后就被归为影响没有那么明显的“小业主”。
 
而阿曾的“反革命家庭”,完全是一场误会,阿曾的父亲在国民党时期是个“保长”(村长), 后来还做了地下党员,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有太多的真假难分,阿曾父亲的革命者身份未被辩明接纳,反而作为“反革命”被枪毙。全村人都曾为他求情,他是著名的大善人。在国民党时期,每每有人来催缴公粮,他会提前通知贫穷的村民离家躲避。
 
奶奶阿娇家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家庭,父亲是贫协主席。虽然她的叔叔伯伯都去了马来西亚打工,但莆头村谁家没有华侨?在百废待兴的50年代,海外关系尚未成为命运的羁绊。对,尚未。
 
03
 
史料记载,1954—1955年,河南郏县大李庄乡把32名回乡中小学毕业生安排到各农业合作社担任会计和记工员,在全国开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先例。这件事也被写到了一篇名为《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的文章里。

毛主席阅读了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于是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而掀起了持续了近三十年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阿娇和同学们便是被这股热潮卷进去的先头军,初中毕业后的阿娇在小学代过课,在扫盲学校当过校长,在农村工作组做过会计,一个月能够拿到13元工资。母亲非常高兴,本来就认为女孩子不需要上学,现在丫头上到初中毕业,还能挣工资补贴家里,也是祖先保佑上天有眼。
 
根据奶奶的回忆,当年国家出此政策,应该也是因为解放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办不起学,供不了那么多学生。事实上,城市的知识青年下乡也是缓解城市就业困难的问题。
 
而广大知识青年到广阔农村,也为促进当年极其贫困落后的农村的文化普及和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作用。
 
04
 
上山下乡正轰轰烈烈的50年代中期,县政府又让初中生返校读书的事情,是否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调整,我无法查到历史依据。我和奶奶猜测这很可能是地方政府官员的英明之举。
 
对于女儿还要继续读高中这件事,奶奶阿娇的母亲并不赞同,但也没有明确反对。因为她估计只有一个月的功夫,阿娇应该是考不上的。阿娇每天必须先去山上田间割够家里黄牛需要的草,才能去学习,经常迟到。
 
奶奶当初能够入校学习,要感谢她的舅舅。
 
在奶奶8岁那年,有个算命先生常来奶奶家晃荡。他对奶奶的家人说,这个女孩子命硬,如果留在家里养大,会导致家破人亡,不如早日嫁人做童养媳。那时奶奶的哥哥体弱多病,也有个妹妹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似乎一切都在验证着算命先生的预言。将女儿给人做童养媳,所得钱款还可以补贴贫困的生活,算命先生牵线搭桥,很快帮奶奶找到了夫家,定金也交了。
 
就在夫家要来领人的那天,奶奶的父亲终究不舍女儿,带着女儿躲到了舅舅家。后来听乡亲们说,其实想把奶奶阿娇买走做童养媳的,就是算命先生自己。
 
那时干瘦娇小的阿娇每天放牛,常常差点被拉牛的牵绳拽倒,舅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一直觉得阿娇是个聪明的丫头,劝姐姐姐夫将阿娇送到学校。而姐姐姐夫一边觉得女孩迟早是别人家的媳妇,不值得投资;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钱供阿娇和哥哥都接受教育。
 
在童养媳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做泥瓦匠的舅舅攒够了钱,将阿娇送进校门。


阿娇依然每天5:00起床上山割草,为黄牛备好口粮,才翻山越岭去上学。回家后还要帮忙做饭洗碗。在那个年代,女孩子天生就是干活的命。当家里改善生活,吃鸡的时候,肉最多的鸡胸是哥哥和父亲的特权,阿娇和母亲,是吃鸡头鸡爪子的。
 
阿娇学习非常努力,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母亲觉得女儿所受的教育已经超过了她的预期,可以退学回家了。是阿娇的老师,将优秀的阿娇定为保送到初中的三名学生之一,并有奖学金解决学费问题,母亲终于妥协,让女儿继续学业。
 
阿娇一直记得舅舅和老师的恩情,而舅舅对阿娇人生转折的关键助力,冥冥中是知恩图报。
 
05
 
奶奶的父亲,在三十年代,曾跟随兄弟乡亲们到马来西亚去割橡胶。因为勤奋能干还有眼色会来事,被橡胶园老板相中了,要招做赘婿。从辛苦的工人可以一夜成为产业接班人,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黄金美梦,居然被耿直的父亲谢绝了。他觉得自己并不善管理,更关键的,是他有着来自文明古国的傲娇,认为当地马来人野蛮生猛,不愿屈尊“下嫁“。
 
他决定像其他华人兄弟一样,回家娶个中国媳妇儿。回到莆头村,在媒人的安排下,他身穿白西服,蓝裤子,手戴白手套,脚登擦得锃亮的棕色皮鞋,头顶黑色高礼帽,一副志得意满成功归来的海外华侨模样。事实上,是煞费苦心的媒婆用此包装,来掩饰他被马来的烈日晒黑的皮肤与被辛苦的劳作磨出的满是老茧的双手。
 
他相亲的对象,人称“西莆一“,是西莆村最美的姑娘。在她皮肤白皙的鸭蛋脸上,眼窝深陷,鼻子高挺,猛看像个西洋女子,衣服朴素但整洁清爽。父亲一见钟情,姑娘也看上了这位帅气的小伙儿。只是,她对于结亲这件事,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能否带上有精神病的妈妈和年纪尚幼的弟弟?

(奶奶的母亲年老之后的照片,有人说像莫文蔚)
 
善良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将姑娘和她的整个家都“娶“进门。奶奶阿娇说,母亲的妈妈是因为亲眼看到日本人杀死了丈夫,才得了疯病。
 
舅舅被父亲收留,换得了日后奶奶阿娇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改变了她的一生。
 
06
 
经过一个月的突击,学习小组们的五个成员都考上了在可供选择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来自“反革命家庭”的阿曾,仍然还是因为阶级成分的影响,直接去读了中专。
 
来自“工商业地主”家庭的阿博,在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师范院校,读了大专。
 
阿相上了高中,但在毕业时发现患上肺结核,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阿美高中没读完,就被家人安排匆忙嫁了人,因为担心她和出身不好的阿曾走得太近,进入处处受限被人歧视的家庭。

奶奶阿娇,考上了北京测绘学院,进入这家军事院校,相当于直接入伍,成了排级干部。四年制的本科,因为国家急需核导弹项目相关的专业测绘人才,而被缩减为两年的大专。奶奶为此抱憾终生。

 (前排:阿娇,阿美;后排:阿博,阿相,阿曾)

六十年代,文革运动如火如荼。在军队就职的奶奶的档案上,写着“家庭关系复杂,此人不可重用”。那些直到78年才联系上的马来亲戚,只是在异国求生,却已经影响了奶奶的命运,让她在职业发展上,无法企及自己本应到达的高度。
 
新中国的演进历史,是如此真真切切的调控操纵着诸多个体的人生。
 
奶奶阿娇虽有遗憾,但仍理解国家发展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做出牺牲的举措。如果不是因为解放,她一个贫农家的孩子,根本没有翻身受教育的机会。也因为经历过太多国家的和个体的苦难,她练就处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意志,也更加珍惜现在的衣食无忧与国家强大,幸福指数比我们要高很多。
 
2014年,我们带奶奶回福建老家过年。她见到了学习小组里的阿曾与阿博。阿美已经去世,阿相瘫坐在床。照片里多出来的两位是我们的爷爷与阿曾的妻子。

(前排:阿曾妻子,阿娇;后排:阿娇丈夫,阿曾,阿博)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奶奶阿娇与她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奉献了一生。我们的国家,仍在成长发展的路上,只愿在走过了无数弯路之后,让她的民众,能够享有更大范围的和平安乐。
 
 相关阅读:
奶奶与北大: 送毛主席的客人回家干革命
对话奶奶:老人该不该带孩子
和老革命吵架
随笔|每一个幸福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剩菜担当”
时光里的妈妈,我想留住你|“妙妈悦读”特别企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