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寄小读者》与俄乌战争

Anna向焱 宽和果糖的梦与现实 2022-09-14
 
01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爆发前夕,我和几位对儿童文学欣赏研究感兴趣的朋友正在阅读讨论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
 
这本书是冰心在上个世纪的三个历史时期写给小朋友的文章合集,分别是2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
 
引发我们激烈争论的是民国时期的文字,大约占了书里三分之一强的部分。
 
彼时冰心刚刚20出头,在美国求学,并因病在东北部山区休养。她在这个时期的文字,充满了对大自然壮丽的赞颂讴歌与个人思念家乡亲友的哀怨之情,主调是大环境的美好与情感的温暖。
 
而当时的国内,正在帝国主义殖民和军阀混战状态,平民百姓的生活衣事无着困苦不堪。
 
所以,冰心的文字有没有粉饰太平之嫌?
 
02
 
不过,在读冰心之前,我们也读到了一些反映那个乱世的儿童文学作品。
 
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讲了一个在“一二八”事变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在上海流浪的故事,每天在垃圾桶里与狗群竞争翻找食物。这篇小说的结尾,是流浪儿加入到学生反抗日本侵略的游行中,喊出了“打倒日本”的口号。
 
还有华山的《鸡毛信》,讲述了作为儿童团团长的牧羊儿海娃与汉奸和日本兵斗智斗勇的故事,其中不乏会踩到地雷等许多生命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这两篇小说也让我读得我五味杂陈。流浪儿没有福利院妥善照顾,反而还被拔高去思考国家大义;牧羊儿没有被好好保护起来,反而冲在了前线。我们成人制造的混乱世界,难道不是应该让成人来负责吗;成人不是应该妥善安置儿童,让他们的身心仍能在有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吗?
 
1999年8月,联合国曾经通过决议,敦促世界上发生武装冲突的各方保护当地儿童,尽量减少儿童在战争中的伤害。
 
所以,冰心在《寄小读者》中所展现的美好生活,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阅读《寄小读者》的孩子在上海的大街上碰到流浪儿,他或她问起父母为何那个小朋友为何那么脏,大人们避而不答肯定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乌克兰流浪儿)
 
03

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特别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残酷,我们是否应该让孩子了解,和他们应该了解多少,是我最近在思考并感觉困惑的地方。
 
没想到,俄乌战争此刻爆发,我思索的问题正好需要答案,在亲子教育中去实践。
 
当然,国际上的冲突和局部战争从未断过。但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和自媒体的流行,再加上这次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牵涉到我们自己的未来,信息更是排山倒海扑面而来,很难置身事外。
 
我首先发现的一个问题是,即使我想要与孩子分享真相,我真的知道所有真相吗?在满天飞的分析文章里,关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关于背后的各种推手与利益纷争,已经是百家争鸣百家混战的状态,其中不乏蹭热点的谣言。
 
所以,我的第一个直觉,是要告诉孩子,是关于信息传播。
 
不同以往,他们无需父母告诉,就可以通过电子产品接触到这些信息。那么,我要告诉孩子,那些信息存在很多成见、偏见与误解,尽量少看。但有需要的话,可以和父母、老师去探讨。
 
04
 
所谓真相,本就是基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的定义,所以本就没有绝对客观的真相。但战争本身带给人们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反战与珍惜和平,对战争中受到影响的人民的共情和同理心,是可以借此机会与孩子聊聊的。
 
恰巧,在瑞典公司工作的爸爸收到公司CEO群发的邮件,提到他们战争两方国家中的同事。CEO在信中说到,公司会给乌克兰的80名同事提前发工资,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大家也齐心协力,协助他们和家人到波兰避难。而对于俄罗斯同事,CEO也建议他们虽处在发起战争的国家,却并不代表他们拥护战争,所以不应受到歧视。但为了表明态度,运输公司产品的火车,最近要绕开俄罗斯,避免支付给俄罗斯国家相关费用。
 
我对改变火车路线的举措存疑,这恐怕对结束战争的作用有限,反而影响了一批俄罗斯老百姓的收入来源。但对于两国职员的人道主义关怀,我觉得值得分享给孩子们。这封信让我感觉到战争更近了,孩子爸爸的同事家里,有多少如自己的孩子一样可爱的儿童们?
 
听了我的叙述,11岁的老大说,据说乌克兰和什么北约联盟,欺负俄罗斯,俄罗斯才动手的。而6岁的老二只是用双手捂住了头和耳朵,显然,关于战争和有人受苦这件事,她的小心灵感觉会有负荷,我立马改变了话题。

(2015-16年乌克兰的儿童军)
 
05
 
看到一篇文章提到,10以前的儿童对于过于残忍冷酷的事情,拥有“不知情权”。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到去分析判断和妥善处理的地步,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纯真,我同意这样的观点。
 
而11岁女儿通过自己的渠道对战争提出的问题,倒是引发了我的兴趣,也许可以就此延展,让她了解下这些国家的历史,去理解简单的是非二元辩证法,很难用来去分析住诸如战争这样的大问题。
 
无论历史的渊源如何,我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孩子的期待是,她们能突破超越地域、人种和民族主义的局限,拥有对全人类的大爱。期待将来她们无论生活在哪里,都不会受到歧视,不会感受到威胁;无论从事哪种事业,这些事业是对自然和人类都有益的。
 
也有些良心的亲子教育自媒体,不去参与添油加醋的战争主题“狂欢”,而是提供了一些关于战争的书籍和电影,使用儿童能够听懂看懂的语言,从相对中立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让孩子理解这个宏大的主题。
 
这些针对儿童群体的资料和信息,为我们的亲子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桥梁。但正如我在开篇提到的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作为父母,我有筛选和引导的责任。
 
“我们是共海之波,一树之叶,同苑之花”,这是疫情期间中国人民捐赠物品给意大利时贴在箱子上的话,非常适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和平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更要植入在成人的心里。
 
为战争中所有受苦的人们祈祷,特别是那些儿童,请保护好他们!

(乌克兰儿童芭蕾舞团表演的《胡桃夹子》)

相关阅读:
10分钟一集,用这部纪录片带娃快速扫盲“俄乌冲突”与俄国历史
纷飞的战火中,这些诗献给所有的母亲
结束战争的不是某一方的胜利,而是人性的善意 | 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