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工程访谈录 || 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院长于元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服务国家和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需求
2月19日,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方向、凝聚共识、振奋人心。全校各单位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迅速行动,围绕“一号工程”群策群力,聚精会神开足马力,对标对表,积极落实。为了更好地展示各单位落实“一号工程”的工作思路和进展情况,校党委宣传部在校园各宣传平台开设“一号工程”访谈录专栏,对话部处长、学院院长,谈思路、解难题、找对策、抓落实。
本期
我们走进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
对话学院院长于元隆
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院长于元隆接受记者采访
经过上一轮“双一流”建设,学院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A于元隆: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起步于1977 年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和软件专业,1984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3 年获批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授予点, 2006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6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在我校“211工程”建设时期,本学科多次列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3月列入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高峰学科),2020年3 月,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新增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目前ESI全球排名前4.42‰。
近五年,本学科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国家和福建省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余项,发表SCI 论文200 余篇,其中,在CCF A 类和中科院1 区期刊上发表论文50 余篇,产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超过100项。师资队伍中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级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特等奖1项。
在“一号工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群”和“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群”作为学校的世界一流培育学科群,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为重要依托单位,将如何加强学科融合,推动学科群做强做大?
A于元隆:一方面,学院结合国家和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融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构建新一代智能信息处理特色学科方向。面向重点行业形成批流融合的海量数据智能存储与处理体系架构、可自主成长和可场景迁移的新一代视觉感知系统、高效可扩展的新一代网络信息安全新模型、云-端融合的泛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省内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
同时,学院融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等学科,构建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协同特色学科方向:数据驱动的多智能体协同、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分析、大数据驱动的智能金融分析、多模态数据智能分析与理解、数据要素一体化治理。注重智能技术提取大数据特征,发展相关的智能技术新原理和新方法,研制智能微电网、智能交通、智能金融、跨媒体和大数据安全的新原理以及关键技术,促进相关前沿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与相关科研单位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推动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群建设。
针对“一号工程”,学院积极推进高效益服务社会工程,深化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大型企业合作,扎根八闽,立足东南,辐射全国,立足服务国家和区域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将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平台,近年来,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学生学科竞赛成果丰硕,请您从“课赛结合”的角度,谈一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
A于元隆:学院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学生科研水平、推动高层次学科竞赛为目标,坚持同向同责、协调互补、可持续发展,协同各方力量资源,协同各项规章制度、政策、策略,协同各个教学科研环节、实践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相互作用、互相促进,达到“1+1>2 ”的效果。打造包括“第二课堂金课”、“第二课堂绩点”、“第二课堂奖学金”为内容的“新第二课堂”体系,打通校企产学研,拓展更多高层次学科学术竞赛平台,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高层次国际级学科竞赛的广度和深度,打造独具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从“课赛结合”的角度,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主要是基于学生核心能力提升构建互融共长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实践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作为“课程助教”回馈教学,借助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实现“因材施教”并形成反馈机制。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工程。课程思政是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学院有哪些有益的探索或经验?
A于元隆:学院提出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共蕴互促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提出了计算机类专业思政培养目标:坚定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高尚的学术品格和职业素养,以此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协调统一的课程思政体系。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等分层次挖掘构建课程思政内容,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学院已经在获批多项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并在新华网课程思政案例课、大数据教育与产教融合高峰论坛等分享课程思政实践与建设经验。
对标对表“一号工程”,学院目前有哪些压力或挑战?
A于元隆:对标对表“一号工程”,学院目前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总量仍不足,亟待推进国家级人才建设的突破;
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重点项目和国家级科研奖项等标志性成果仍欠缺,未能有显著突破;
三是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总体横向经费低于预期,缺乏千万级的横向大项目;
四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在高水平教学成果建设方面还需继续推进。
于元隆:推动“一号工程”在学院落地实施,我们将从以下四方面强力推进:
一是在师资队伍方面,柔性引进院士、长江或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有力助推学院已具备国家级人才水平的老师顺利申报,以期新增国家级人才2人次和国家级青年人才2-4人次;
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凝练和聚焦在优势科研方向,深入开展与国内外大团队的合作,共同冲击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4项,深化与相关行业大型企业合作,聚焦大数据智能分析和集成电路自动化设计两个方向重点培育国家级科技奖项1-2项;
三是在社会服务方面,深度融合数字福建和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在电力、金融等产业的发展需求,聚焦电力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领域,在福建省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牵头和大力支持下,争取千万级的横向大项目1-2项;
四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推进省级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和夯实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纲、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核心内容,推进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与知名企业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特色建设,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1项。
针对学校的“一号工程”建设,您还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A于元隆:针对“一号工程”建设,学院有以下建议:迫切需要学校在人才编制方面的大力支持,缓解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成立后生师比过高的问题。
福州大学官方微信团队
责编:包玉兰近期热门文章:👉小福夜话||在阴雨之中期待盛夏👉聆听!毕业季旋律!告别过往,来日方长!👉一号工程访谈录||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加强多学科交融,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高考列车已到达,10386!👉你!被光选中的少年!一起来保护地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