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融化之后是什么?|第三届全国乡村儿童科学点火人研习营day2

橡果科学 2021-11-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担当者行动 Author 爱和相信的


第三届全国乡村儿童科学点火人研习营的第二天开始了,与第一天相比,整场会议从一开始的浪漫,逐渐进入到精确、综合的阶段,老师们进入课程本身,往科学教育的更深处探寻,就像南明教育的魏智渊校长所描述理想中的教师共同体形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彼此的切磋和琢磨中,研习营第二天的议程正式开始。


曾宝俊:创意课堂教学设计

来自扬州的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是金庸迷,常常用金庸作品与教学现场进行联结,在所有的金庸人物里,他认为自己最像杨过,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一个「叛逆者」的角色。


1996年,曾老师从一名语文老师,正式转向开始了自然科学课的探索,这样的老师,当然也会有一个「叛逆」的课堂,在自然课上,他用上了语文课堂的招数,设计了一节像诗句一样美丽的突破性课程:《月亮课》,指导孩子用一个月时间去观察月亮的圆缺,这个月里,他家里的电话成了孩子们观察报告的热线,而整个课堂则变成了一个关于月亮信息的交流场,这堂月相观察课,后来还成为了国家科学课课标的示范教学案例。

在曾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希望孩子有所突破,超越自我,发出第二种声音,而课程的设计,知识的展开,都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他说,科学是不需要定语的,当科学前加上了前缀,也许就不再是纯粹的科学。他说自己「且狂且傲」,但在儿童和科学面前,他却始终保留着最郑重的谦卑。


《磁铁的两级》《摆的研究》《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体积》《物体的下落》《一柱香燃烧多长时间》,在曾老师的「年度课堂」上,总是藏有超越课堂之外的科学精神在其中:一堂不用材料的磁铁课,伽利略是不是错的?乃至主动给到孩子两难的抉择......这一切对于经典课程的挑战,都是为了他所说的——科学本质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以及对于中国未来教育形态的研判


邵锋星:指向思维进阶的科学探究活动

杭州景苑小学的邵锋星校长从小小的气球开始,为大家展示了如何从生活中的材料入手,开展各种家庭实验:可乐倒入白糖会是什么反应,绣花针如何在水面漂浮,瓶子吸鸡蛋,隔空点蜡,科学课的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小小的实验,也可以做到人民大会堂去。

这些年,邵老师送教和支教的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在他送教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四川一所小学的科学教室,被仪器占满,根本无法使用;杭州的一个乡村学校,全校找了半天,只找到半个酒精灯——没有灯帽,也没有酒精;贵州有一个学校直接告诉他们,只需要语文老师,科学老师不要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始终有人在付诸行动,邵老师说,其他没要求,只要能给孩子们做实验就行了。

邵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完整的科学课堂真实的样子,《土壤中有什么》《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证明地球在自转》《水和水蒸气》《潜水艇制作》,有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会用视频或图片展示,但有时,一件只要三十几块的T恤,就能让孩子对科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邵老师向所有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期盼:我们共同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当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工作,至少从书上的实验做起,才能被称为一个点火人。正如现场一位老师所说,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来文:如何让孩子们的科学学习真实发生

「如果学校外面有个池塘,你会如何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呢?」老师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写一个警示牌」「加一个围栏」「把孩子丢进去游一圈」。


「这就是老师们的惯性思维,主体还是老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来文老师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她会发给孩子们一根竹竿,让他们去各自想办法测量池塘的深度,很快孩子们就有了想法:竹竿伸进池塘会有印记,而且不同年级的孩子还有不同的结果,低年级孩子觉得很危险,高年级孩子则觉得没有危险,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答案。



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场,不仅让老师们反转了固有的思想,也对项目式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来文老师用著名的国际沸点学习对项目式学习的两个特质做了解释,首先是要有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来文老师通过打造校园栖息地的案例来引导老师如何去依托真实的情境去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个特质是系统思维。来文老师让老师们画一幅导图,分解自己从早上醒来到出门的过程,通过每个环节的拆分来找到可以优化时间的「机会点」,不断迭代更新,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是问题的分解——算法和流程——模拟的过程,这是一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第二环节,来文老师以任务挑战开启,让老师们设计一份本地一日游计划,这就是如何开展项目,通过用户体验地图、思维导图等来拆分环节,通过场景—阶段—行为—产品—情绪—痛点—机会点的项目分析,牢记项目源于需求,设计源于生活的痛点。


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育人,来文老师想要送给老师们一句话:去开展大量的适合儿童感知的科学活动,让真正的深度学习发生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变得聪明,首先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朱小雪:项目制学习,链接儿童真实世界

温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朱小雪老师的成长之路,很多在座的老师们应该有很多共鸣。从一位乡村全科教师,到现在的浙江科学教育核心引领者之一,她基本上教过所有的学段,几乎担任过学校里的所有职务,但她唯一始终在坚持的就是科学教育,在美国一所STEAM学校的学习之中,朱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得到很大的颠覆。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最早朱老师的小学没有场地来实施STEAM科学活动,于是硬是挖了一片草地来开发,孩子们给这块地方取名为「疯狂农场」,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最后是一窝兔子在这里安了家,兔子越来越多,兔舍不够住,于是孩子们开始自己设计兔舍,《兔之家》改造项目开始启动,根据观察,设想问题,提出假设,测量数据,设计建筑草图,团队合作讨论,模拟,改进,跨科学,技术,工程,语言艺术,数学等多个领域去完成这个项目。


▲孩子们打造的疯狂农场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项目化学习的理念,确定大方向和各方面的目标、产出作品、架构好框架,制定出「导航图」评价表,夯实各环节的细节指导来深化学习的过程。朱小雪老师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盒,拿出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来分享,《光和影》项目、自制雨伞架项目等等,让现场的老师们有了更广阔的的思路和视野。


朱老师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为孩子们的发展去创造环境,而不是抱怨环境。老师们可以借鉴思路,利用自己所处环境的特点去提出问题、创造项目。校情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现状,给到孩子更多更好的环境。



朱利锋:鸟——飞翔的精灵

有一次,浙江永嘉花坦小学的朱利锋老师偶然发现,几个一年级小朋友在午休的时候去路上捡枯枝和茅草,原来是因为天气要变冷了,孩子们想给小鸟搭一个温暖的家。于是朱老师带着大家观察,不观察不要紧,他们发现花坦小学校园周边,一年四季竟然有100多种鸟在活动。



从此,这个鸟类课程就成为了花坦小学的固定课,孩子们通过观鸟、调查、访谈、写作、画鸟等手段,贯通语文、科学、美术等各个课程,并使用各类技能,开展协作式、探究式学习。


▲「关关雎鸠」中的雎鸠

朱老师想让孩子们学到知识的同时,理解环境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最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观与价值观。教室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在。



晚上是《夺冠》的观影沙龙,在感受中国女排团结奋斗的精神之后,研习营第二天的议程也正式结束了。在今天的一开始,曾宝俊老师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雪融化之后是什么?在全体老师们的心里,也许已经有了答案



往期推荐

那些星星点点的火|第三届全国乡村儿童科学点火人研习营day1


即将启航|第三届全国乡村儿童科学点火人研习营用「爱和相信」集结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