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邂逅垃圾台 ③ 对话摄影师赵利文:新闻联播里见不到的故事

2016-03-15 小人物大人物


时代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老刘荣荣们好像是配角。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他们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无人知晓,他们的悲欢没人关心,他们的历史空无一字,他们终将变成沉默的大多数。


其实他们也个性独特,也有爱,有生活。


摄影师赵利文为老刘荣荣拍摄了他们短暂的爱情。赵利文说,我是觉得荣荣给了老刘一个男人的尊严,从未有过的爱,还有缺失太久的正常的家庭生活。


这种生活,我们平时在新闻联播里见不到,其实一直就在身边,而我们熟视无睹。如果说新闻联播也是一种真实,那屏幕外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真实。这样的故事一直存在着。


对话 ∣ 摄影师赵利文:

新闻联播里见不到的故事

  

老赵打电话来,又说起老刘和荣荣的故事,说,你忙啥呢,闲了来谝嘛,这两口子,有意思。


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老赵念叨荣荣和老刘的故事了。


还是在他刚去河东村,刚刚结识老刘两口子,老赵就给我打电话,说他发现了一个看垃圾台的,日子过得很恓惶,可两口子很恩爱。


那女的好像脑子不太清楚,可能精神方面有些问题,老赵在电话那头说,但她人又单纯,又善良,让人挺感动的。


你想想,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喜欢唱歌,唱的都是爱情的歌,不知道从哪儿来,走到这了,老刘身体有残疾,自己活着都难,收留了她,成了两口子,很恩爱。老赵感慨起来停不住。


我就跟他开玩笑,赵老师,你又相信爱情啦。


电话里哈哈大笑,相信相信,一直相信呢。


那时,我在一家报社做记者。按着惯常的取舍判断,觉得这个事吧,会有什么新闻价值呢。往往是四个字:意思不大。


但这是小人物。不寻常的小人物,总让我心动。我去找老赵听个究竟。

 

摄影师赵利文记录了一对小人物的爱

 

  最难的,

  是人与人的信任和心灵的沟通  

 

老赵其实不太老,一九六八年生人,还不到五十呢。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他刚才从青年进入中年。


可若是论摄影,他实打实一个老同志了。自打十五岁开始涉足,他已经拍了三十多年了。


他不是体制内的,是名副其实的自由摄影师,他自称艺术民工。可以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但他比记者还勤奋。记者起得比鸡早,他比记者起得早。我去找他聊天,一般都约在下午。一早上他就出门拍照去了,他说他就像小学生,必须每天写作业,每天至少得拍俩小时,不然心慌。


老刘和荣荣,就是赵利文拍城中村主题时发现的。他直觉这两口子出画面,有故事。后来,我看了他拍的整组片子,以及老刘和荣荣的经历,也确实如此。

老赵却说,真不好拍。


老刘的家只有四五平米,长条形,屋里满满当当支了一张床,就只剩下门口的一点地方了,只能站一个人,要是再进去一个,前面那人得上床,要不就得先出来。


头一回,荣荣给老赵把门一拉开,嚯,挂的裙子,烂床单,嘀哩当啷的。味也不好闻。老赵只能猫着腰,一手拨拉着,一手举着相机拍。


这还不是最难的。


老刘和荣荣最初都有点戒心。搞不清楚摄影师是干啥的。老赵解释了一会也就放弃了,听不懂,那就交个朋友,这个简单。老赵本来就喜欢交朋好友,他的朋友特别多,三教九流,哪行都有,他也是个热情的人,抽抽烟,聊聊天,一下就熟络了。


好在老刘和荣荣都是心地单纯善良质朴的人。他们热情起来比老赵还直接。每一回,老赵去,老刘都说,今中午就在我这吃饭。荣荣也忙不迭又下起了面条。


老赵也不推辞,吃就吃呗。他说,人和人交往嘛,彼此信任最难,虚情假意不好。


可是荣荣做饭也太不讲究了,或许是她记性不好,一盆水刚洗了菜,转眼又倒进煮面锅里去了。有次,赵利文带一个女记者去,起初她也想采写这个专题,可看到这情形,饭没吃,后来就不再去了。


老刘和荣荣没有嫌弃过谁,后来还跟赵利文成了朋友。尤其是荣荣,别人谁也不能碰她捡来的那些宝贝,不仅给赵利文一一拿出来“显摆”看,还送给他几件,一个弥勒佛像,一个小亭子,一个陶瓷的小马,还有个小和尚像。赵利文回家摆在假山上,凑成一幅小景,还挺有情趣的。

 

荣荣送给赵利文的小摆设


赵利文把荣荣送的小摆设摆在盆景里,还挺带感

 

「人生行李箱」,

  就是透视心灵的那扇窗  

 

赵利文发现了老刘和荣荣的故事。我以为,不仅是老刘和荣荣萍水相逢,加上赵利文,他们三位素不相识的人,邂逅在垃圾台。


如果不是赵利文用镜头记录了老刘和荣荣,可能没有人会留意这两个普通人的活着。芸芸众生,茫茫人海,邂逅与别离,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但他们的生存,相遇,交往,以及各自此前的经历生活,还有未知的将来,都蕴涵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张力。这可能是赵利文用相机去记录一对普通人的兴趣所在。


我尤其感兴趣,摄影师镜头里“不太正常”的那个爱美的女人的收藏。


赵利文并没有精雕细琢,把荣荣的那些“宝贝”包包、首饰,以及杂七杂八零零碎碎捡来的破烂物件,搬进摄影棚里,讲求背景、光线、摆位,进行拍摄。而是因陋就简,顺手拿了几张同样是捡来的烂纸箱当作铺垫,把包包一放,就按下了快门。

 

荣荣收藏的一个包包

 

巧合的是,有一组《维拉德手提箱》的摄影组照相当有名。这是美国摄影师Jon Crispin的作品。维拉德是纽约一家精神病院的名字。这家精神病院建于一八六九年。一九九五年,医院关门。有人在阁楼里发现了四百多个上了锁的手提箱。


这是那些精神病人的私人物品。许多病人终老于此,手提箱最后也就留了下来。依据箱子里的遗物来判断,它们的主人住院最早的是一九一〇年,最晚一九六〇年。


医院没有把这些箱子当废品扔掉。医院关门了,也没有这样做。纽约州立博物馆永久收藏了这些不同寻常的手提箱。

 

 

二〇一一年,摄影师Crispin有机会打开这些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箱子。


他发现,里面的物件发旧了,却依然干净——


发黄的旧报纸刊载着当时的新闻

停滞的时钟记录了耐人寻味的时刻

整齐的针线盒

还能弹奏出声音的乐器

一管没有用完的高露洁牙膏

还有线轴,手枪,药瓶,铃铛,假牙

带锁的钱包,小钥匙还插在锁孔里

夹着书签的圣经

黑白的寸照里一幅幅陌生面孔


他们是谁。他们来过,活过,最后死去。

 


《维拉德手提箱》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皮箱里的遗物默然倾诉。Crispin说,这些人生的行李箱承载了一些人的一生,打开了一扇窥探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某些人生活的小窗口,我觉得应该通过照片把它们分享给尽可能多的人。


二〇一四年,旧金山的一家博物馆以“普通人变幻莫测的一面”为主题展出了这些箱子和照片。策展方的愿望是,“希望人们通过展览意识到,有问题的人和普通人一样也是人,他们的生命不应戛然无息”。


坦率地讲,仅从收藏的物件来说,摄影师赵利文拍摄的荣荣的收藏品,不及《维拉德手提箱》所展示的内容更多,信息量也不是很大。


但是,荣荣的收藏品由于承载了荣荣和老刘的故事,而显得格外触动人心。


《维拉德手提箱》有些物品有明确的主人姓名,但也仅此而已,人们并不知道此人的长相、经历、故事。


而赵利文这组照片有所突破。那些曾经被当做垃圾丢弃的废品,被荣荣捡回来悉心收藏,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有着细微的温度,是透视一个女人心灵的钥匙。人们会发现,荣荣的“人生行李箱”里,装着爱,美,还有善良,这些最本真的情愫。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荣荣或许不美。但她也是美的

 

   [ 对话 ]  

  小人物的生活是另一种真实  

 

荣荣和老刘的故事讲完了。赵利文嘿嘿笑着,一手夹烟,猛咂了一口,就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巴掌大的红皮笔记本来。


他不是记者,可有些做派比记者还要敏感、专业。相机自然是不离身的,还有本子和笔。他像个真正的记者那样,把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各种细节,以及问答,这样的关键词都记下来。


这种样式的塑料皮笔记本而今很少见了。赵利文不记得是庆安公司奖给父亲的还是奖给自己的。乍看有点像《毛主席语录》,红底金线,刻画了一面旗帜,红旗下烟囱林立,一架飞机屁股上带着弧线,几乎要跃出封面,旗下两个手写体的“庆安”,接着一行隶书——“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赛”字是早已废止的第二批简化字,宝盖头,下边一个西字。果然是有些年头了。

 

 

木闻:这本里都记着什么?


赵利文:是我拍摄城中村的日记,老刘和荣荣的大致情况,当时随手记了点。你看,第一次拍是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二号,最后一次去,是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九号,这时荣荣已经走了。


木闻:拍摄老刘和荣荣,难不?


赵利文:说起来其实也没有啥难的。老刘好拍,荣荣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挺难的。这种人不由你摆布,不是你想咋拍就咋拍,她又不听你的,也可能就听不懂咱说的是啥。


我以前也拍过精神病人,拿着棍子撵我呢。荣荣不犯病的时候,待人很温和,不伤害人,总是笑,唱歌。听说她跟老刘犯过几次病,乱哭,可能过去受过啥刺激,挺可怜的。


木闻:和他们咋就处成朋友了?


赵利文:我每次去都不空手,有时给老刘撂几包烟,有时拿点吃的,有时还给荣荣带几件女人衣服。衣服是我媳妇找出来的,听说荣荣爱美,就把不太穿的衣服送给她。


我是被他们感动了,日子看起来很艰难,身上却有一种都市人缺乏的快乐。你想不到吧,荣荣总是乐呵呵的,很爱美,别人扔了的破包包,她收藏了几十个。生活艰辛,情感真挚,我们成了好朋友。


我用影像记录他们生活的点滴,也为自己的摄影人生增添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拍摄老刘荣荣,赵利文很难忘

 

木闻:拍摄时有啥好玩的事?


赵利文:一开始老刘荣荣不是每次都留我吃饭嘛,我也吃,可说实话,每次吃完我都想吐,老刘有时都觉得荣荣做饭不太干净。荣荣做饭也太不讲究了,或许是她记性不好,一盆水刚洗了菜,转眼又倒进煮面锅里去了。


荣荣捡垃圾,不捡纸箱子饮料瓶这些能卖钱的,她捡的都是她喜欢的,有时也捡城中村住户扔的水果、蔬菜,好多都是坏的,也被她捡回来了。为这事,老刘经常说荣荣,跟她吵,怕吃了不干净得病,没钱看病啊。我见过荣荣捡的吃的,都发霉了。


每次在那吃饭,回来感觉不得劲,也担心自己的身体,后来干脆我就请他俩一起出去吃。

 

小人物的寻常情愫,有时最让人感触

 

木闻:拍摄这两口子,最感慨他们什么?


赵利文:他俩不容易,要说都是残疾人,一个身体不好,一个头脑不太正常。活着都不容易。可他俩的感情,挺难得的,对对方都很好,很单纯,没有太多物质上的要求,但是感情很真挚。


荣荣爱美,所有的东西,化妆品,包,首饰,都是人家不要的,当垃圾扔了的,她捡回来,当作宝贝。


这几年我拍了几百位女性朋友,虽然荣荣的这一堆藏品可能超不过某位女士的一件珠宝,可爱美之心,是我见过的任何女性都超过不了荣荣的爱美之心。


她每天第一件事,先化妆,然后再做饭,特别爱美。是女人天性里对美最本真的追求,又简单又纯粹。尤其荣荣心地善良,她自己都流浪呢,还收养流浪狗,这种善心本性是自然而然感发的。

 

能说她不美吗

 

木闻:这个题与你以前拍摄的《世俗西安》、《别墅人家》、《流浪艺人》,最突出的不同,是主人公姓甚名谁特别明确,拍摄对象特别集中,聚焦为他俩来拍。以前大多是群像,也有故事,也是拍小人物,但这次就个体而言,更为深入。


赵利文:我也非常感慨我拍摄了老刘和荣荣。俗话说,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我十五岁就开始闯生活,贩过大枣,路灯下卖过书,还在酒店干过门童、服务员,开过广告设计公司,给房地产做策划,也办过杂志,再到今天做画廊,经营奇石古玩,当个营业员。见过多少人,接触各行各业,形形色色。老刘和荣荣,印象很深刻。


现在荣荣找不到了,老刘很想找到她,我也发了微博帮着找,可惜一时没消息。这次通过微信公众号「小人物大人物」这个平台,发布我拍摄的他们的照片故事,说不定还能找到吧。

 

 

木闻:我以为,像老刘,尤其是荣荣,这样的小人物是特别值得关注的。这个时代轰轰烈烈,老刘荣荣们好像是配角,他们的故事无人知晓,他们的悲欢没人关心,他们的历史空无一字,他们是没有话语权的个体生命,最终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其实,他们也个性独特,也有爱,有生活。可惜,人们往往把视角对准了那些光鲜的角色。


赵利文:一般情况下,确实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他们这样的小人物,我给他俩拍照,不是居高临下。我是觉得荣荣给了老刘一个男人的尊严,从未有过的爱,还有缺失太久的正常的家庭生活。


这种生活,我们平时在新闻联播里见不到,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熟视无睹。如果说新闻联播也是一种真实,那屏幕外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真实,这样的故事一直存在着。


作为一个摄影师,最本质的职责就是记录。不需要玩什么花活,只要真实平实的画面,观者自然能感受到画面呈现的情感冲击。



摄影师赵利文(木闻 摄)

 

【摄影师赵利文】


一九六八年生于古城西安,十六岁开始摄影。

一九八七年《失职》获陕西新闻摄影大赛二等奖。

一九八八年《失职》获全国大赛铜奖。

一九九二年《盲童》获全国大赛金奖。

一九九五年出版《长安名人写真集》。

一九九九年出版《关中影像》、《关中大宅院》。

二〇〇六年《庙会》获《人民摄影报》年度大奖。

二〇〇八年《别墅人家》提名首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二〇〇九年《别墅人家》参加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出版《我的朋友们》、《世俗西安》,十一幅作品入选黄锐主编的《一九八九·中德艺术家》画册。

二〇一一年主编《艺术围城》杂志。

二〇一四年出版《流浪艺人》。

二〇一六年即将出版《邂逅垃圾台》。


赵利文  摄影  ∣  木闻  文字


  点击左下角 原文链接  阅读第一篇  


  邂逅垃圾台  

  ①  

  垃圾台捡来的爱情  



【原创声明】

本篇文字为记录者木闻采写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授权转载

4455951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