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替代性心理创伤
尤其是在春节假期,限制外出后,人们更是多了很多的时间,将目光焦点全部关注在有关于疫情的信息上,随着一条条的信息焦虑、失眠、担忧,甚至是情绪低落、抑郁,甚至有的人产生迷茫、失望、愤怒又无奈等等情绪困扰。
在防疫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甚至是殡葬业员工都在高压的状况下,在疫区或者是亲身经历了防疫、隔离、丧亲等危机事件的人们的心理援助非常重要。
同时作为非一线接触的,通过网络信息关注疫情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也不应该忽视。尤其是一些助人工作者,格外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避免出现替代性心理创伤。
所谓替代性心理创伤,是指有些人在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灾难性的事件的信息后,会产生的超于常人的心理异常状态。
这种异常状态常常夹杂着对当事人的同情、共情,也包含着对自己的担忧,对外界的不信任、不安全感等等。
伴随而来的表现可能有失眠、惊恐、强迫性行为等。同时,因为不是核心接触者,这类非接触者的心理异常状态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特别提到要关注助人者的心理状态,是因为助人者的工作性质,要求了助人者的同理心、社会问题卷入度都高于其他职业要求,所以也更有可能会出现因为情感投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异常。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灾难的亲身经历者,负面消息只会带来短暂的情绪低落,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
但如果以前曾经遭遇过类似的刺激,如隔离、丧亲等,当再次面对大量的相关信息时,就可能会导致心态失衡,甚至是心理异常,曾经过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还有可能会被触发投射,带来二次伤害。
这次的疫情爆发迅猛,打了全国上下一个措手不及,疫情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比地震、水灾等灾难的心理问题还要复杂得多。
比如:
那么,在发现自己已经有些心情抑郁或其他的情绪波动后,怎么自我调节呢?
我们一直有口号叫“消灭病毒”,但是当大家看着顽固的病毒一直不退,疫情还在蔓延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沮丧。
何妨转念来想,人和病毒斗争,从来都是持久战,甚至很难说人类就一定能赢过病毒,如果我们终究无法“战胜”病毒,只能抑制病毒的话,那我们是否该思考与病毒共存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安住当下,为疫区、为受苦的人们祝福,并随时做好为他人服务的准备吧。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