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替代性心理创伤

随喜姐姐 随喜堂 2021-10-13

2020伊始,一场防疫战就在全国打响,从漠视到不以为然再到格外重视,全国人民都在这场公共卫生安全的战役中经历了上上下下起起伏伏的心情波动。

尤其是在春节假期,限制外出后,人们更是多了很多的时间,将目光焦点全部关注在有关于疫情的信息上,随着一条条的信息焦虑、失眠、担忧,甚至是情绪低落、抑郁,甚至有的人产生迷茫、失望、愤怒又无奈等等情绪困扰。

在防疫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甚至是殡葬业员工都在高压的状况下,在疫区或者是亲身经历了防疫、隔离、丧亲等危机事件的人们的心理援助非常重要。

同时作为非一线接触的,通过网络信息关注疫情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也不应该忽视。尤其是一些助人工作者,格外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变化,避免出现替代性心理创伤。

所谓替代性心理创伤,是指有些人在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灾难性的事件的信息后,会产生的超于常人的心理异常状态。

这种异常状态常常夹杂着对当事人的同情、共情,也包含着对自己的担忧,对外界的不信任、不安全感等等。

伴随而来的表现可能有失眠、惊恐、强迫性行为等。同时,因为不是核心接触者,这类非接触者的心理异常状态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特别提到要关注助人者的心理状态,是因为助人者的工作性质,要求了助人者的同理心、社会问题卷入度都高于其他职业要求,所以也更有可能会出现因为情感投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异常。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灾难的亲身经历者,负面消息只会带来短暂的情绪低落,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

但如果以前曾经遭遇过类似的刺激,如隔离、丧亲等,当再次面对大量的相关信息时,就可能会导致心态失衡,甚至是心理异常,曾经过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还有可能会被触发投射,带来二次伤害。

这次的疫情爆发迅猛,打了全国上下一个措手不及,疫情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比地震、水灾等灾难的心理问题还要复杂得多。

比如:

1、因为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对就医渠道的迷茫
2、失去亲人的伤痛
3、对救治流程中的不力的无助和愤怒
4、户籍“歧视”、断路封门等强制行为的打击而产生的对人性的怀疑和虚无感
5、因一些渎职行为而引发的对公权力的不信任
6、担心病毒蔓延而产生疑病焦虑、死亡恐惧等
7、对自己不能参与救助和改变而产生行动无力感
8、天天宅家无所事事的无意义感
9、被隔离、甚至被孤立的孤独感
10、失控感:对社会秩序突然发生变化的不适应,原有秩序、规则和生活规律的打破和丧失而引发的失控感等等

那么,在发现自己已经有些心情抑郁或其他的情绪波动后,怎么自我调节呢?

首先,可以减少接触相关的信息,如果有强制性行为的,可以通过工作或其他的方式来分散注意力,避免过度沉溺。
其次,接纳自己的情绪,不用评价甚至是谴责自己的情绪,更不需要憋着忍着,可以跟朋友或亲人聊天倾述,可以找个机会哭一哭,或者捶捶枕头撒撒气,让情绪可以自然地产生,自然地流动。
特别说一声,压抑情绪和情绪化都不是正常的情绪管理方式。所谓情绪管理,不是让自己看上去没有情绪,而是学习把情绪和行为分开,学习看见情绪,接纳情绪就是自己身心的一部分。
第三,未来的世界必然是走向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用KK(凯文.凯利)的话讲,未来的归宿就是失控,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社会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面对规律的世界,而对于失控的状态从心理上就很难接受。
在面对大的不确定时,可以从自身小的环境里构建确定性,重建自己的节律和秩序,帮助自己找到稳定感,减少失控感。
第四,如果被很多的无意义感、无力感或者是愤怒感裹挟的时候,不妨用行动去治愈。可以通过工作去充实、或者学习一个新东西,或者加入志愿者小组去帮助他人的方式来增加成就感,减少指责和无意义焦虑。

我们一直有口号叫“消灭病毒”,但是当大家看着顽固的病毒一直不退,疫情还在蔓延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沮丧。

何妨转念来想,人和病毒斗争,从来都是持久战,甚至很难说人类就一定能赢过病毒,如果我们终究无法“战胜”病毒,只能抑制病毒的话,那我们是否该思考与病毒共存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安住当下,为疫区、为受苦的人们祝福,并随时做好为他人服务的准备吧。


更多阅读

疫情宅们自我调适心法

你要的清闲来喽,怎么会这么无聊?

请对自己温柔以待

越是在不确定的境遇下,越要有敢于走少有人走的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