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丨黄云如:气球式社交:一戳就破的社交关系
气球式社交:一戳就破的社交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黄云如
你是否经历过假脸姐妹花、塑料兄弟情等经不起推敲的窘迫友谊?比如,在聚会中或在群聊中快速认识的朋友,见面没多久就一口一个“宝宝”“亲爱的”,聚会结束,关系也戛然而止;再比如,仅在520、六一等节日里依靠支付宝微信转账维持彼此感情,最近的一条聊天记录也还停留在上个月饿了么红包分享。
“气球式社交”,就是用来形容这种社交类型,亦即与新朋友迅速熟络又迅速冷淡,交流时不用太走心,不需花心思对这段关系进行维护,双方关系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又快速萎缩。
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交关系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一、虚拟社交依赖症。社交需求被心理学家马斯洛列为继生理和安全之后的第三大需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社交成为社交新风向,多款网络社交产品应运而生,比如微信、微博、豆瓣、Soul、in等。随着人们对虚拟社交软件的使用依赖性逐日突出,它们从辅助人社交的工具变成了“奴役”人的异己力量,成为真实社交关系的替代品。有些人一切行为习惯都倾向于从虚拟社交中寻求依据,半天不登录即时通讯软件,就感觉与整个世界失去联系,以致于产生躁动不安的情绪,导致“媒介崇拜”现象,进而消弭真实社交生活。
虚拟社交依赖症的防范和根除归根结底还要靠自身,加强自我管控能力,莫把社交需求寄托在虚拟空间。在真实世界中主动踊跃地培养自身爱好与乐趣,让投射到虚拟社交方面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享受中,可以有效降低对虚拟社交的依赖,增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和把控能力,则能更好地进行人际往来,与他人建立真情实意的情感关系。
二、社交无力慵懒病。所谓社交无力慵懒病,亦即懒得经营关系,跟身边的朋友相处,全靠自己的心情,不主动抛话题、不轻易表达内心想法、不积极回应对方的观点,“你跟我好也行,不跟我好也行”的一种颓废型交友态度。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认为,当下的人际关系是“低温而松散的”,不会太热络,大部分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偶尔简单凑个局小聚。这种漫不经心的社交方式源于快节奏、高负荷的重压下人们产生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使得他们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不想有多余的想法和要求。
马克思说过,人类的社交力量是我们一切生命力的交换,是社会一切方面的交往和合作。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若都无法做到强关系社交,整个社会的未来也就难言健康。因此,青年更应该积极的扩大自身的社交生活,积极的创立高质量社交。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没有真诚就没有可靠性,也就不能称为高质量;另一方面要真心助人,人各有所长,互帮互助,才有社交生活的生成。这才是高质量的社交生活,也是克服社交无力慵懒病的最佳药方。
三、风险与成本的权衡。木心一首《从前慢》引发了人们对慢而精致的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放慢人与人沟通的速度,发展长期而稳定的美好关系无疑是一种幸福的社交状态。反观当下,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发生巨大的转变,由曾经的情感、意愿与信仰转变为组织结构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由此,本应由个人情感需求触发产生的“搜寻好友偏好及基本信息,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换”等自愿行为转变为社交压力成本,比如时间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相关资讯交流成本等。这些成本的付出不一定换来同质等量的情感升华。正因存在此等风险落差,权衡之下,越来越多人在社交时不愿走心,纷纷沉迷于快餐式友谊带来的即时快乐。
在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看来:“友谊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天性,而不是为了满足需要;主要是由于心灵的趋向加之某种爱的情感,而不是考虑到它会带来多大好处。”确实,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个人的成功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不少青年在社交选择时更看重对象的有用性,这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结构性影响的,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在交往中过于功利,则是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的。源于双方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兴趣爱好而结生的社交情感,比如学习社交、阅读社交、旅游社交、公益活动社交等其他新型社交方式结交到的友情,是远比权钱利益,最能深入最能持久给予人向善向上向美的情感势力。
推荐阅读
♢End♢
爱你,我们走心。
图片来源 / 网络
编辑 / 林雅情
校对 / 李如祥、袁梦臻
小研,因你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