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往往会使得他们错失内心力量成长的机会。
文/冰蓝火(李网论坛版主)
一个人无论有什么才华,如果没有力量,都无法使用这些才华。
要说大李老师的培训,特别是作为一个家长听众,每次听都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又发现自己的一些常规做法是错的,而这些做法以前要么是没意识到,要么是一直以为是对的。真痛苦给了孩子那么多伤害。喜的呢,也正是这一点:终于还是发现了,就有改变的可能,就有希望不再继续伤害孩子。但是呢,你说有没有极度之悲、悲到逆反、不愿意承认是自己错了的时候呢?也是有的。甚至为了捍卫自己而找出各种理由否认对方;又或者从此避开,不闻不问。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妈妈,可以很精细地研究奶粉品牌、儿童衣物的质地样式、吃喝拉撒所有物品,一碰到孩子本身成长的事却擦边而过,从不深入。所以我也是很佩服大李的勇气。从她书里看,她曾经是那样的一个老师、一个妈妈,现在在这个教育上每深入一步,她都要直面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心里得多难受。但她没有因为害怕这个难受就放弃深入,就扭曲现实。而这个勇敢的结果,是帮助更多孩子免受折磨。一想到这么个榜样,我也多了些面对自己过往过失的勇气。在听了大李的讲座《怎样给孩子心理力量》后,我总是不停地感慨:要给孩子心理力量,首先要大人自己有心理力量啊!有时候跟朋友聊天也是,多少“孩子没有力量”的话题,最后总是归结到“我没有力量”上。有的人到此为止了,唏嘘感叹一番之后,一切照旧。有的人、大多数人会问,那我怎么才能有力量呢?这是一个好问题!感谢这个问题让我回首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感谢“故事”,尤其在三十岁之后,越发明显地感受到故事于我的意义。虽然从小到现在没断过故事,但我意识到这件事,是源于《魔戒》。看电影时其实没看懂(看过电影的都知道,这个电影不怎么好懂),但就是喜欢。
为了搞明白情节,我把不算短的小说也看了。这个故事人物很多,情节繁复,叙述富有诗意,又充满神秘感。后来读了斯坦纳的《童话的诗学》,以及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了解了一些有关神话或者童话故事的象征,我开始自己试着分析《魔戒》。
这个过程充满各种乐趣,霍比特人的象征,巫师的象征,王者的象征,矮人和精灵的象征等等等等,你可以把他们看做各种各样的性格,也可以看作自己人性的各个面向。在这个庞大的故事中,有着各种“喻”。比如持戒人弗罗多,历尽千辛万苦,身负重担,来到能销毁魔戒的火山中,却在最后一刻放弃使命,将戒指戴上自己的手指。而一路追随而来的“恶人”咕噜,这时上前与弗罗多扭打,咬断了弗罗多的手指,抱着戒指跌入了滚滚岩浆......弗罗多曾经是所有人的“希望”,在火山之外,大家都在为了这个“希望”浴血奋战,不惜性命,而他却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崩塌。但,又正是他前面的坚持与承受,魔戒才会被带到火山,最终在一点命运的机缘巧合之下而销毁。我们永远无法确切的知道,现在的决定会在未来怎样结局,而未来的结局却与我们现在的坚持和信念息息相关。
比如王者阿拉贡,因为祖先曾经有过的背叛,他内疚于自己流着“背叛”的血,不敢回归“王者”的尊位,选择自我放逐,做一名游侠,却将国家刚铎交由宰相统治。而处在邪恶势力边境的刚铎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常年承受着的巨大压力。在经历了魔戒远征队的一系列冒险之后,阿拉贡终于重新找回“自我”,回到自己的王国,“王者归来”,承担起“国王”的责任。
而在影片最后,这位王者,却向矮小的霍比特人屈膝,向完成销毁魔戒任务的持戒人行礼,即使他们是最不起眼的种族,也没有什么特别荣耀的祖先传说。在他从一个逃避者转变为王者的过程中,正是与这些霍比特人一起经历的事件,让他重新看到自己的责任,找到回归的力量。
这些是神话,也是“现实”,它们在身边人的历史故事中不断上演着,也在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中不断上演着。如果能让“王者”(自我)归位,能聆听“巫师”(内心智慧)的话语,能接受“霍比特人”(生活的享受和琐事)带来的滋养、坚韧,也就能越来越清楚,“心理力量”的种子在你我的心中、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这就是“好故事”带来的滋养。它用“喻”说清楚了很多事情发展的“理”,而且这个“理”是我们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的、认同的。“故事”让我们感到被理解,被支持。
那年我找到一个打字的工作,这个工作其实赚钱很少,但是很有趣,因为可能会分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任务。有一次分给我一份自传,是一个老人用铅笔一笔一画写下来的,是他在战争年代军队上的经历,好像还是个显赫人物,其中提到不少名人。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历史离我们那么近。而我们这些人将来老了,或许也会记录下我们活在其中的这段时代、这段历史。每个人都有故事,都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身边人的故事。我身边还真有些有故事的人,比如大李。如果说,文字或者影像的故事,还受到符号、叙述者的局限,那么这些在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就更丰富立体了,更具感染力。“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不过,仅仅有这些,还不足以滋生出真正的“力量”。也可以这么说,故事不过是动摇了一下我的以往信念,有了这个动摇,当有机会时,以前可能一点想法都没有,现在可能就想着,要么我也试一试?有了尝试,就有了成功的机会;有了成功,就有了对自己的新认知;有了新认知,就更加积极去做新尝试,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真正的内心力量,就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一点一滴积累生长起来的。而最考验的是,这个“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未必每一步都看上去很美妙。有一年,我们家种西红柿,先是在阳台上育苗,出苗后间苗,有几棵好一点的苗舍不得扔,就移植到楼下花园的空地里。
头几个星期,楼下的苗长得很慢,有时候刮风下雨还会倒,看上去很可怜。而留在阳台上的,则长得又高又鲜绿。但是随着苗越长越大,我发现不对:楼下的苗,茎干都透着黑色,虽然细,矮小,但很结实。阳台上的苗,虽然看上去好看,其实娇气得很。别说结西红柿了,到开花时就连叶子都撑不住的样子。所以说,真正的成长,还得靠真刀实枪的历练。即使看了再多故事,受了再丰盛的滋养,如果不能迈出“改变”的第一步,进入良性循环,那也不能积攒出真正的力量。外在因素也许能在某个时间成为精神的支撑,但那都是临时的。真正能撑住你的,唯有从自己内心生长出来的力量。每次我回老家见我妈,她都会念叨,说当年你要是听我的,大学毕业留下来,我们帮你找个工作,再帮你找个对象,这会儿肯定房子也有了,什么都有了。我心说对,什么都有了,除了自我。现在回头看,很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离开“。如果留在家里,恐怕我会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甚至,连做饭洗衣这样的生活琐事,都会对内心力量的成长有所助益。年轻人,不妨试试看,先从承担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开始,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累积,试着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才能。当然工作上也可以,从小事开始,逐步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见,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往往会使得他们错失内心力量成长的机会。
有一次,她(四岁多一点)玩豆子时不小心洒了好多在地上,我要求她把豆子都捡起来。看着满地的豆子,她早就吓得没信心了,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但是她不会说我做不了,而是执着的拒绝,不肯捡。我说那我们一起来吧。我看到地面上有方格图案,就说,“咱们先来捡这个格子里的吧!”一个格子中的当然很快就能捡完,我立刻鼓励她:“哇!这么快!格子里一个豆子都没有了!”。然后,我们分工,她捡一个格子我捡一个格子。我比她稍微慢一点,但不会慢很多。每到她快要捡不动时,我都会感慨一下“刚才这一片还乱乱的,现在干干净净的!”就这样一直到工作完成,“这么多豆子,我们都捡完了!”前后不过五分钟的小练习,她从开始的退缩,到后面满地爬着找豆子,生怕这个工作完成太早一样。最后,她对自己的工作结果非常满意!类似的方法,后来我在不少孩子那里都试过(当然,不同的年龄,措辞、沟通内容略有不同,基本思路类似),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孩子们从自我怀疑到越来越有信心,眼睛中逐渐放出的光。它还可以迁移到长期的、更有挑战的事情上:一个目标,拆解成若干小目标,然后陪着孩子一步、一步的完成,同时关注孩子状态,逐步、逐步的放手......虽然看上去都是“小事”,但每多一点积累,孩子就会在自信的路上多走一小步。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现在都在提“终身发展”,是的,“成长”这件事,从来没有年龄的限制。是否要有所改变,有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只要你愿意,人类文明有足够多的精神食粮,也会有很多愿意成长的人与你同行,共同探索这条充满神奇与惊喜的路。
「李跃儿芭学园小学」
010-58408205 17310225341
北京昌平区朱辛庄321号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内
孩 子 是 脚 教 育 是 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