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何不“倾听”孩子

芭小宣 爱在芭小
2024-10-15
寒假来临之前,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发起了一波采访,请每个孩子说一说这个假期他们想看的书。孩子们的书单很快就收集上来了,真是五花八门!好多小编都没听说过。

这样选书靠谱吗?在课外阅读方面,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小编采访了语文老师们。







书,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选


小编:我看到老师们平时也在给孩子们推荐书,读这些推荐书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选书呢?
老师:哈哈,让我先来分享个小段子,是《盗梦工厂》这本书里讲到的。

怎样教人不要成为棒球迷?

先教棒球史,从阿布纳·道布尔迪(棒球的发明者)、板球的影响和帝国主义讲起。然后考试。

再从黑人联盟(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和早期的巡回赛球队讲起,要求学生记忆关于每个球员的数据和事实。然后考试。

按这两次的考试成绩排名,让成绩好的学生记忆更多关于棒球球员的统计数据,把日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球员也包括进来。把成绩差的学生交给一个水平不高的老师去教,但学习内容类似,只是给予更宽松的时限。然后考试。

找一天带孩子们出游,看一场棒球比赛。确保每个人都玩不好。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孩子们在中场休息时拿一个棒球扔着玩。

不用说,对棒球知识了如指掌的孩子(和成人)很多,但没有一个是这样学习棒球的。

这种工业化、规模化、可测试的教育从来就不是培养优秀学生的最佳方式。



这样的现象咱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没少遇到过吧。也许在很多年之后,我们重新感悟到老师推荐的书真的很经典,当时真该拿出时间来好好读,但一代又一代人还是会在年轻时重复这样的现象。无数事实显现,简单粗暴的灌输是会破坏阅读兴趣的。

或者换一种说法: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也需要“倾听”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想法、愿望。一般到了三四年级之后,孩子们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阅读喜好。他们想看的书,只要没有暴力、色情等不适合的内容,都可以让孩子看一看,“开卷有益”嘛。

如果在读推荐书目的同时,孩子还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还能平等地与大人交流书的内容,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就会很好地保持下去,甚至越来越有兴趣。


“经典”类图书要怎么读


小编:孩子们选的书,有的看上去营养价值不高,也可以读吗?是不是会浪费时间?读一些“经典”不是更好吗?

老师:关于对书的营养的吸收,与两件事有关,一是书本身的内容,二是孩子的吸收能力。

一本书,再经典,孩子读不懂,能吸收到的东西也非常少。许多经典作品,都需要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才能产生深刻的体悟。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孩子借助一些资料写出很规整、精彩的读后感,但孩子对这些语句的内涵真的理解吗?不一定。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在自己阅历的基础上去理解经典时,可能理解得很肤浅,也可能会有误解,但孩子自己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我到大学时都会回避鲁迅、高尔基这样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一直有”诡异”和“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印象。

后来在研究语文的过程中才有机会重新发现他们作品的精妙之处。反思小时候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印象?一个是缺少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再一个是没有人引导,误解了很多处内容。

所以在不适当的年龄读经典,可能反而是一种浪费,吸收极少,还对经典形成了“也就那样”、“不怎么样”的印象,错失了未来再与它相遇的机会。有不少人因为儿时的印象真的一辈子都不会再去选某些书看了。

所以经典”也要有选择的读,更要注意怎么引领


比如六年级在寒假之前老师带着大家共读了必读书目《童年》。老师在共读活动中能更多地了解到,孩子们觉得这种书“难”,具体难在哪里?然后可以做一些小讨论呀、小分享呀,或者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孩子更大限度地去理解作品,去体验“经典”的魅力所在,从内容到语言。

即使有些东西,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无法深刻理解的,但是在引领下,他们会保留好对这部分的好奇,敬畏,尊重。

最直接的效果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至少开始愿意选择这些经典来读了。这些书不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了。



这次看到有六年级同学选了《阿Q正传》,可能是因为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是鲁迅先生。我们一起了解了不少鲁迅的作品,因而激起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之前在学校已经有人在看《狂人日记》。对于这样的阅读,老师们会随时做好被咨询的准备。

事实上,在五六年级孩子的书单中,文学经典出现得要比三四年级多。哈哈,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引领”的问题,只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大部分孩子是不会那么容易“跑偏”的。



通俗读物也会“开卷有益”吗


有些书也许在我们看来不够“经典”,却刚好契合了孩子的心智阶段,孩子也能从阅读中有收获。
比如二三年级很多孩子喜欢看“米小圈”。这套书第一个特点是故事内容非常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书里写到的一些故事、情感、小尴尬,都不是“大事”,也没什么“大道理”,但确实孩子们经常会遇到,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第二个特点是整本书都有一种乐观、轻松幽默的基调,这也是吸引孩子的地方。
二三年级也是从“写话”过渡到“习作”的阶段,在“如何用文字(而不是口语)来描述身边的事情”方面,孩子们有很大的学习需求。“米小圈”、“笑猫日记”这样的书,刚好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在阅读中他们不知不觉学到了许许多多表达方法。这些吸收我们在孩子的习作中都能看到。
当然,如果作品既贴近孩子日常生活、 又足够“经典”,那简直是太理想了!老师们每学期也会挑选一些这样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有很多书都成功进入了下一年他们的自主选择单。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真挚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现。



读“大部头”需要时间


小编:还有不少孩子会选这样的“大部头”。这么庞大的故事,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呢?

老师:一边读书一边写点儿什么,当然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但它显然也不是唯一的方法。从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说,特别是像这样的大部头,读到入迷的时候,可能全身心沉浸在情节中,一个劲儿地想知道后来怎么了?这时候如果硬拔出来写笔记,也未必情愿。所以这个看读者自己的习惯吧。也有的人会读一段就停下来想一想,想一会儿又有了分享的愿望,这时写一写或者跟别人聊一聊都是可以的。

另外,像这样大体量的作品,一般不是读一遍就可以理解的,经常要读好几遍才能理清各种关系、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意。有兴趣的孩子,常常会反复阅读,或者反复阅读某几个章节。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他对书的理解还会有发展变化。这些都是“营养”吸收的过程。

越是“丰富”的营养,越是需要留出吸收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不要太心急要立刻看到结果的输出,也不着急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要求孩子去写“读书笔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像这样的输出,往往是在一段时间之后,突然以更成熟的形式,或者很有创造性地出现在孩子的某些作品中。

如果家长有时间,又对这个书也有兴趣,倒是可以多跟孩子聊聊,多听听他的想法。他叙述的过程,就可以帮助他去梳理读到的东西,有助于对书的理解

读“大部头”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有读书的时间。我们看到,总是被各种课外班占满时间的孩子,更少选择大部头,他们也就更少这样的阅读体验,作为语文老师,我多少会觉得有些遗憾。



为什么孩子只选绘本类图书


小编:有很多家长问,孩子自己选的话就只选漫画、绘本,很少选文字书,需要怎么引导呢?

老师:孩子只选漫画书,这样的现象背后有几种可能性。

比如有的孩子在纯文字的阅读上真的非常吃力,所以经常逃避纯文字的书。这时需要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具体怎么帮助则要看孩子情况。

一二年级的孩子,大都是受识字量影响。随着孩子识字量逐步提升,就可以顺利地在二三年级过渡到纯文字阅读。

也有一部分孩子,识字没有问题,但在篇章阅读的过程中,对词语、语句的理解觉得困难。其实学校的语文课就会提供系统的阅读训练,跟进度没问题的话,大部分人会在三四年级陆续完成从图画书到纯文字书的过渡。

再比如,有的孩子本身阅读纯文字的书就会有些挑战,还经常被要求读这样的书,那一旦有机会可以自己选择时,当然会优先考虑阅读起来更轻松的书。这样的孩子,少管控,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快也就能过渡了。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的阅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偏好漫画轻松幽默的风格,或者偏爱配图的表达。有时我们会认为,配图的书都是给小孩子看的,太简单了。事实上现在这个时代的表达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

不是说只有纯文字的形式才能表达高深的内容,绘本或者漫画同样可以。比如上面列出的几本漫画,阅读理解的难度就是不一样的,《父与子》和《鼹鼠的故事》比较容易,《丁丁历险记》和《名侦探柯南》故事情节就更复杂一些。

还有一些绘本是很不错的“解压神器”,比如去年在五年级流行过的《非人哉》系列,人物都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格,也很贴近日常生活,记录了各种小囧事,又有趣,又文艺范儿。平时翻翻作为一种放松和娱乐,未尝不可。

这个系列的制作团队,后来还陆续推出了《有兽焉》和《万圣街》两个系列,增加了国外的神怪。整个系列的发展过程,又让孩子体验到了一种创作模式,也挺好的。事实上,读物多样化、阅读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了。



书目“多样化”



小编:说到“多样化”,我在孩子们的书单里还看到了这样一些名字,它们应该是一些同名电影、游戏的出版物。

老师:是的。我觉得孩子们能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去选择这些书,是一个好事情。在这个时代,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我在“学习”上最大的感受就是,现代社会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这种形式了。许多影像作品也有很高的艺术性,比单纯的图像、文字更有冲击力。从影像到文字,理想的话甚至可以再联结到孩子的生活本身,这是对“文化”更加立体的体验

比如有些孩子玩《我的世界》,会延展阅读《我的世界》的一系列攻略书目,相比在屏幕上打游戏,这个过程和体验一定是不一样的。内容做的好的话,他们对“电子游戏”的兴趣也会转移到对“内容”本身的兴趣上。

还有一次我看到他们在玩真人扮演版《我的世界》,两只手抄在袖子里,模仿游戏中的人走路。他们自己都笑疯了。只是打游戏的话,就不会体验到这种荒诞感。新的形式激发了新的感受,这样的体验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



小编:这些书我也蛮意外的。语文老师可能很少会推荐这类书吧?

老师:是的。有些孩子会对数学、物理、科学、经济等非常感兴趣,当他们有自主选择空间时,就会优先考虑这些内容。他们阅读之后的分享,又会把这类图书带到同学中。通过这样的经历,他们会体验到,文字可以用来描述他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的各个领域的事情,他们也可以使用书中看到的观点、逻辑去分析身边事,去与同伴交流,阅读就真的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在学校用来应付考试的工具。

听完语文老师的分享,小编也有点动心呢:这个假期,要给自己也选几本书读一读。亲爱的大家,看完孩子的书单,你会选什么书呢?欢迎留言分享!


招生咨询
入学转学意向报名表

延 展 阅 读

小豆包们带来的英语舞台剧,令观众“声”临其境

小学生活怎么样?曾经上学哭的孩子现在爱上了这里

“大美中国”全国青少年书画大展,孩子们获奖啦!

孩子的小学生活怎么样?有纪录片有真相

我的天!老师来信啦......


「李跃儿芭学园小学」

010-58408205   17310225341

北京昌平区朱辛庄321号


孩 子 是 脚   教 育 是 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在芭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