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攀登者》,我发现了工作的4种意义

安晓辉 安晓辉生涯 2022-12-06


国庆节,女儿学校要求他们看爱国电影写观后感,于是昨天抱着陪太子读书的心态去影院看了《攀登者》。

电影的背景是,中国登山队员在1960年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并于1975年以测量珠峰最新高度为任务再次登顶。电影里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本是第一批登山队员,他们在其他队员被雪崩埋没的情况下依然克服重重困难登上了珠峰,但方五洲为了救曲松林至使相机坠毁,登山的录像照片等没有保留下来。15年后,应国家要求,当年的三位战友齐聚珠峰脚下,重启了攀登珠峰的准备,杨光、李国梁等人成为新一批攀登珠峰的学员。接下来,是残酷的训练、极端的环境,有人生有人死,曲松林因为李国梁的死而得到救赎,理解了最初方五洲的选择,而最后方五洲也带领新一批队员登上了珠峰。

没想到的是,在观看过程中,我居然频频被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所触动,不断想起“意义”这个既宏大又具体的字眼。

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忆、思索影片里的细节,思绪飘飞之际,忽然想到了有位小伙伴微信群里问的一个问题:

“软件行业,常见的工作意义具体有哪些,如何找到工作的价值感?”

这是在叩问“工作的意义”,细一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居然和《攀登者》中体现出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如出一辙。因此,我想到借着这部影片,来聊聊工作的4种意义。

1
因为山就在那里


在《攀登者》中,有很多个镜头,探问为什么要登山,影片引用了英国著名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话——“因为山就在那里”。

“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这一问一答中,体现了一件事的第一种意义:存在即是意义,需要即是意义。譬如我们的工作,它就在那里,需要有人要做,这个人刚好是你。这是需要的意义——事情需要你。

只是这一种意义,我们往往被我们忽视,也并不在意,因为,我们更关注的,是“我能在工作中获得什么”。

2
登山对我来说是天堂


方五洲1960年代登顶珠峰归来,在废弃工厂让徐缨看他的剪贴本,里面引用了一句话:“登山对攀登者来说是天堂,对普通人来说却是地狱。”这句话中的“天堂”一词,指出了登山的第二种意义——自我实现。

这也是工作对于个人的第二种意义:这件事本身,是我的追求,是我的目的,我通过这件事实现自我的成长,获得自我的成就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哪有那么多刚刚好的事情命中注定让人自我实现。但我们必须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些人通过他的工作实现了自我,达到了合一的境地。譬如路遥,譬如焦裕禄,譬如郎平。甚至在我们的身边,也一定有人正处在这样的状态,只是我们尚未真的“看见”而已,而我们没有“看见”的原因,则往往是——我们并未做到,没有类似的体验。

3
为了他人

《攀登者》中有一位被很多观影者诟病的角色——章子怡饰演的徐缨,因为一方面她和方五洲的感情戏有点勉强,另一方面,她登山的原因似乎也冲淡了“为国登顶”的主题。

那徐缨登山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方五洲。

这就是她登山的意义——为了他人。


而这种意义,同样存在于杨光的身上。他在影片中这段独白,说明了这一点。

“我不会放弃的,我父亲特别后悔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一直想告诉他,我很好,我希望成为他的骄傲。珠峰离天上最近,我希望他可以看到我登顶的那一刻。”

为了他人,往往也是很多人工作的意义。

有人为了父亲当老师,有人为母亲当医生,有人为了家族管理公司,有人为了女儿做环卫……

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人,都正为了某个人、某些人而工作,对他们来讲,为了他人工作,是工作之于自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

4
为了国家


上世纪50年代,尼泊尔屡次向中方挑衅,认为珠峰属于尼泊尔,与中国无关。尼泊尔的嚣张态度源于他们率先登顶珠峰,而中国人根本就没登上过珠峰。


为了证明珠峰是中国的,1960 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用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为国守土;1975 年,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世界最高峰,精确标定了珠峰海拔 8848.13 米的高度。

这就是《攀登者》的背景,也是方五洲、曲松林等人攀登珠峰的意义: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工作也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为国工作,具有无比崇高的意义。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思量的习惯。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一份子,我们所从事的每一种创造价值的工作,都为国家的运转做出了贡献,都可以说是为国工作。

0
你为了什么工作

事情需要你、自我实现、为了他人、为了国家,这是《攀登者》给我们指出的工作的意义。

假如你总觉得无法从工作中获取意义,不放转换一下角度,对照着这四点想一想,也许能发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