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张宁的新书《创作者》,里面的不少概念和观点,触动我反思了自己从2013年以来作为内容创作者所走过的道路,加深了我对“内容创作”这件事的认识,所以今天结合《创作者》这本书,特地来聊一下,如何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
有的人想通过内容创作建立品牌,有的人想通过内容创作创收,不管是什么目的,都要跨过“个人垄断”这个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后面两个阶段才更有可能实现。所以接下来我就结合《创作者》这本书,聊聊“起步”和“个人垄断”这两个阶段怎么做。
1、起步
起步是成为内容创作者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你要能够在某个方向上形成输出习惯,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做到这单,才可能有后续的事情。
《创作者》一书指出,起步时,用你擅长的方式,表达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好的方式。这其实是我们人人都会做的“自我表达”。你的兴趣和专业领域,是最好的两个方向。兴趣会给你起始的动力,你会乐意去了解、研究跟它们相关的信息、知识、技能、产品、服务等,容易形成内容。专业领域往往是你赖以生存的东西,你多半已有多年积累,转换成内容,是水到渠成的事。对于大多数想要成为内容创作者的伙伴来说,都可以从这两个方向着手。比如我2013年开始输出内容时,选择的方向是Qt应用开发,这是专业领域。比如知乎大V陈章鱼,他输出内容时选择的是读书这个方向,是从兴趣出发。你可以考虑下,自己在兴趣和专业上,各有什么积累,可以从哪里开始输出。一旦你选择了输出方向,接下来就要选择输出形式和内容平台,开始输出内容。输出有很多形式,微博、长图文、问答、短视频、长视频、直播、知识卡片、图书、照片等等,你可以按由易到难来选择适合你的,做一些尝试,锁定一两种形式即可。一般刚开始输出内容,可以从碎片化的形式开始,比如微博、朋友圈、短问答、短视频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尝试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形式,长图文、长问答、长视频、直播等。承载你的输出内容的,就是内容平台了。不同内容平台,支持不同的输出形式。所以你在选择输出形式时,也同步在选择内容平台。那选择内容平台,除了输出形式,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社交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社交行为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共同认知、个体身份、规范习俗、价值文化、信任合作行为等的总称。这个概念比较书面化,但它在内容平台上的体现形式,我们是很熟悉的。下面是我在知乎上的个人主页截图。
可以看到,这张图片上有徽章、优秀答主、赞同、喜欢、收藏、编辑推荐、出版作品等等信息,这些就是社交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
社交资本在知乎上是这样的表现形式,在其他平台又是另外的表现形式,不管形式如何,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可以长期积累沉淀。社交资本是一种外在反馈和激励,对养成输出习惯非常重要。很多人不信这个邪,觉得只要有兴趣有热情,就可以用爱发电,养成内容输出的习惯并持续走下去。但实际上,多数按这种方式走的伙伴,都没走下来。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动物,就是需要肯定、认可、赞赏和尊重这些东西,没有它们,单靠热情,用爱发电来对抗漫长而艰难的创作道路,很容易就会觉得“失落”,没有“价值”,很快就会走向放弃。而肯定、认可、赞赏和尊重这些东西,往往就来自外界,来自和别人的互动。其典型的体现,就是基于内容平台的社交资本。所以我们在起步阶段,选择内容平台时,要了解其社交资本机制。比如微博,社交资本的分配机制是“头部”策略,偏媒体化,向明星和大V倾斜,普通人在上面创作很难获得反馈,积累社交资本。比如知乎,社交资本的分配带有明显的“长尾”策略,有点去中心化的风格,普通人的回答,也很可能成为爆火,得到高赞。关于不同内容平台社交资本的分类机制,更详细的分析,请参考《创作者》一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要的形式和对反馈的渴望程度,选择合适你的内容平台。另外你也可以先在各个平台玩儿上一段时间,用实际体验来测试哪个平台更适合自己。1.3 建立输出习惯
有了输出方向,明确了输出形式和内容平台,就可以输出内容了。很多人会在输出之前花大量时间研究内容创作方法。比如他们选择的输出形式是写文章,就会研究文章结构,怎么在开头构建坡道引起读者兴趣,怎么在文章中埋设金句,怎么组织文章结构等等。研究来研究去,迟迟无法开始。我的建议是,别想太多,先开始做,做起来自有体会,体会多了再找方法。以写文章和回答知乎问题这两种形式为例,你先用小学作文课学到的“总分总”、“开门见山”、“豹头凤尾”等方法写他100篇再说,写够了量,有了体会,再去找写作方法的书来看,或许有些帮助。认为要先了解高深的创作方法然后才能开始创作,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破除的方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再说。粉碎了难以开始的障碍,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建立适合自己的输出频率。像今天写了400字,接下来两个月只言片语也没有,就谈不上什么输出频率,不利于你成为内容创作者。起码的要求,是每周都保持“两篇”以上内容的输出。比如每周录制三个一分钟时长的视频,每周写两个知乎回答。很多伙伴会担心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积累,支撑不了这种高频度的输出。《创作者》一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叫作“混剪”,是应对这种担忧的有效策略之一。混剪是取材于已有的内容创作,并以全新的理解方式重新组合,以二次加工和重新阐释的方式产出全新的创作。2015年,B站的“剪刀手轩辕”创作了一个拉郎群像视频《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林黛玉和伏地魔作为CP出现,引爆流行。伏黛CP后来成了B站最火的CP。运用混剪,你可以基于自己的积累,加乘现有的作品,创造意外的信息增量。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目前你看到的各种影视解说的短视频、读书文章、经验分享,多数都是“混剪”生成的。有了方法,你保持较高的更新频率,在社交资本的激励下,持续几个月,就会形成输出习惯。2、个人垄断
让我们重温一下Reed Hastings的话:我一直认为,你要追求最小的市场,可以承载你五到十年的发展雄心。
所谓“最小的市场”,就是一个人可以实现“垄断”的地方。内容创作没有固定的上限。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背景,带有不同的兴趣。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利基市场(nicke market),都是你可以通过创作接触到的受众。一旦你找到了你的利基,就要把它牢牢地占领,探索每一个角落和缝隙,把你发现的最好的东西创作出来,这就是你的个人垄断。
《创作者》指出,要创造个人垄断,有两个关键点:
内容赛道竞争激烈,每一种类型的内容都有很多人在尝试创作。比如知乎职场、汽车、数码等方向,就有很多很多的答主各显神通创作各式各样的回答。你要做这些方向,怎么和别人区分开来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真实,你真正拿手的事情,真正喜欢的喜好,真正亲历的故事,这些都是别人所没有的,无法虚构的。基于它们进行创作,往往可以形成你个人的风格、特点,让你独具一格,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真实体验,形成你的个人垄断。创造真实是起点,只有它们还不够,你还要寻找到可持续性的方向,不断积累,直到无人能追。在起步阶段,你已经从兴趣或专业领域中选择了内容输出方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创作中进行验证、调整,慢慢聚焦在“喜爱且擅长”的领域,不断学习和提升,把创作变成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借助习惯,一路滚滚向前,创造出属于你的领地,形成你的个人垄断。3、更多
以上就是想要靠自己的内容创作建立商业模式需要跨越的两个初级阶段——“起步”和“个人垄断”。翻过这两个阶段,就可以进阶,开始建立内容品牌,形成基于信任的长期的商业模式。具体内容,《创作者》一书中有详细介绍,可以参考。关注“安晓辉生涯”,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对,你没看错,张小龙与微博
刚毕业,没找到工作,做网红靠谱吗?
研究生学历真的有用吗?
职场新人有哪些好书推荐?
轻松工资低 VS 很累工资高,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