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归原小镇 | 六年只做一件事,一场复活百年古村的实践

URM 乡创联盟 2022-07-07



中国乡创地图由乡创联盟、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于2018年首次提出,联合清华文创院、博鳌文创院、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人民阅读、央视生活圈栏目、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梁漱溟乡建中心、袁家村、明月村等乡村振兴领域权威机构推出中国首份乡村振兴案例地图,每年11月在博鳌文创周进行发布。中国乡创地图2018年以乡创实践为主题,2019年以县域生态为主题,2020年以数字乡村主题为主题,共计100+优秀乡村案例上榜地图。
关注中国乡创地图栏目,我们将定期为大家分享地图上的优质内容资源。



01

立足当地,打造理想田园综合体

 

归原小镇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风景秀丽,距离重庆主城区约3小时车程,是一处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由专业团队开发建造。山林茂密,郁郁葱葱,山里有各种小动物,野鸡、斑鸠等各类鸟儿生活其中,生机勃勃。

 


归原小镇是一场复活古村的实验,依托当地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荆竹村打造。荆竹村虽然距离当地的5A级风景区仙女山森林公园很近,但却不如仙女山知名,是一个贫瘠的山村,没落惨淡。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儿童和老人,空心化严重,房屋年久失修,质量堪忧,生产模式单一,土壤生态安全遭到威胁。

 

▲2015年的荆竹村


2020年的归原小镇


方德文旅归原小镇董事长范鲁峰认为,“我们的项目一定要是从这块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外部来侵略的”。范鲁峰是生长在重庆的山东人,作为外乡人,他来到荆竹村后首先就和当地村民拉近距离,“我到村子里第一件事是讲感情,第二件是做事情”。


那时的荆竹村还没有自来水,村里很多人得了结石病。团队来到当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接通水管,解决当地1500户居民的用水问题。地下埋的不仅是水管,还是归原小镇项目在荆竹村的种子。种子不断发芽,才成了今天的归原小镇。


小镇的打造为当地导入了新的产业,新产业带来了新收入,改善了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状态,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得以在地从业,阖家团圆。

 

 

02

因地制宜,旧土地焕发新生机

 

归原小镇一期用地一千余亩,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1100米的小高原气候。有森林和草场,也有天坑和峡谷,山峦和峭壁,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形,导致当地土壤贫瘠,村民勤种薄收,无法通过土地自给自足。

 

团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让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古老的村庄重现活力,让人与场地有更多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为了生计,村民曾经大面积种植烟叶,使用了大量化肥,但也因此造成了土壤污染和肥力退化。面对天然存在的土壤问题,团队采用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方法。与台湾一家有机农业组织合作,研究当地土壤特性,放弃传统的谷物种植,根据土质来种植与之匹配的植物,如波斯菊、油菜花、格桑花、玉米、蓝莓等。

 


波斯菊喜光,耐贫瘠土大量的种植后就长了一片连绵的花海。


同时,为了修复被过度使用的土地,团队选择轮作的种植方式,既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均衡消耗,又有利于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通过复育土地,还原最健康的田园状态。

 

喀斯特地貌造型多样,地形奇特,团队便以丰富的地形为突破口,通过人工介入增加空间可能性。



为了应对雨季,降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团队梳理了每一个山丘林地、山谷沟渠,用裸露在外的岩石作为疏导,让雨水顺着岩石摆放的方向奔腾而去。雨季时,原本会造成祸患的水流成了可供观赏的溪流,旱季里,岩石就是可以嬉戏的天然乐园,积蓄的水源既可以作为水流景观,也可以用来灌溉。


 

03

完善功能,保护与新建结合

 

范鲁峰是建筑师出身,他说“君子有三畏,我们敬畏天地、自然,敬畏建筑文化”。正是出于这样的敬畏之心,运营团队对原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做了系统梳理,规整出可进一步开发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奇景,确定了保护、修复、改造、新建四个层次的规划策略。保留村公所、祠堂等老旧建筑,并进行适当改造以赋予其更加完备的新功能。



团队保留了原有的小天坑,减少人为干预,延续其天然性,使两面的峭壁和松林坡以原始形态生长。设计了穿越松林的临崖小径和深入坑底的蜿蜒坡道,保留天坑和悬崖的原始形貌。如此一来,天坑就成了一个大自然造出的天然剧场和攀岩场地,得以用本来样貌留存。在松林里搭建了朴素的木亭,给人提供休息的场所。

 

设计上,不改变老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大面积的落地窗增加屋内的采光,把茶台、床、木头等添入屋内,提高老屋的实用性,新老元素公用,让当代设计融于古村落。

 


村落的房屋瓦舍靠北面山丘,便于采光。不同家庭的房屋之间留有距离,又被梯田分隔,房屋周边留有空地便于家庭扩建,家族之间又被老祠堂等公共空间连接,最终形成既保证隐私又不影响相互联系的传统家族式乡村聚落。


以小镇接待处为例,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做修复,保留石墙、灰瓦、木窗等传统元素,并在旁边新建以夯土、玻璃、钢构为材料的现代空间,形成新与旧的碰撞。既保护了原有的文化价值与乡土温情,又满足了现实生活需求。



此外,还对老祠堂和老茶馆等老建筑进行加固修缮及内部功能的更新,将天坑旁的老宅改造成天空餐厅,使之成为归原小镇的标志性建筑。

 


老宅外原本是一段缓坡,顺着陡岩落到天坑,远望两山夹谷,视野极佳。团队充分利用视野广阔的优势,将老宅改造为餐厅,在缓坡上架起一片木质平台,做好防护措施,使人可以站在崖边眺望山谷。用毛石还原院落,保留天然感,并在毛石院落和木质平台之间保留一段高差,打造成户外的垒石长椅。

 


保护之后,就是新建。设计师在允许的场地范围内进行了适量建设,为当地带来新功能。小镇的茶亭、竹亭、书吧等公共场所都采用当地竹材建造而成,邀请了当地竹艺非遗传承人共同创作,选用当地瓦片、木材等材料,由当地居民编竹篱,设计不同的竹亭、竹廊,利用传统工艺制造新产品、新惊喜。村口的茶亭是村民集会的场地,竹亭用于休憩,书吧则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04

古村激活,新项目带来新生活

 

“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都是附属,商业模式要能赚钱,赚钱后要反哺当地,要进入成熟的发展路径”,范鲁峰认为这些是资本下乡应该有的态度。


归原小镇不只是一个项目,更是一场根植于乡村的社会实践,一个集合政府、乡村、社会组织的平台。以田园美好生活为愿景打造出“田园+乐园+庄园”三园创新建设模式,自然、文创、乡邻的理念,以“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融合,奏响共情、和谐、美好的新田园牧歌。



为了激活整个村庄,项目总共引入了野奢度假酒店、天坑奇观、探索森林、亲子农场、度假社区等七个版块,打造酒店、民宿等营利项目,鼓励村民参与设计建造与后续经营,并吸引感兴趣的新乡村主义者入住。



小镇目前引进了五家民宿品牌,民宿设计邀请到经验成熟的知名设计师主持规划设计,由成熟的团队运营,打造了悬崖餐厅、芷芯堂、七个小房子、好院子、山里工作室等网红景点,满足当代都市人的使用需求。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性、在地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在地性则是不同的田园综合体之间拉开差异化的因素。归原小镇上的酒店从材料选取到颜色设计都与自然相合,白墙陶土、棉麻原木,使建筑融于自然景观中,虽处山中却不突兀,与大自然的阳光雨雾一同构成山中原始的风景。



三园模式对应“自然、乡邻、文创”的理念,以原乡生态、复合产业、跨界生活构建理想生活模式,诠释生产、生活、生态的场景。田园是通过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实现青山绿水,通过农业产业化平台搭建实现农民利益保障和提升;庄园是归原小镇塑造的城市精英第三理想生活空间,更是归原小镇产业聚集和价值放大的催化剂;乐园则是田园度假社区及文旅休闲的配套产品,最终面向城市打造出一个田园近郊游、度假目的地。



通过创客型民宿客栈、自然教育、学院游学、联合农业产业园等多种类型的项目实现度假体验的升级;通过农夫集市、农事体验博物馆、乡村振兴学院、花园、农园、果园、药园布局种植,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带动以及农耕文化的复兴;通过国学社、文化大讲堂、天坑剧场、百年宗祠的等传统文化的复原,实现乡村田园旅居的理想生活场景,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体系。

 


1800多天,归原小镇在各方的参与下诞生,小镇生命的养成,也是参与者生命的养成。作为中国乡村田园旅居生活的初代实践者,归原小镇传递着乡村生活旅居康养结合的新生活方式,从城市到乡村,用城市资本来承担和托付乡村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付出和不能承受之重,修建一条城市回去的路。同时也尊重当地原住民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催生新乡贤,重塑好乡风


范鲁峰在2020博鳌文创周振兴之土主题论坛上演讲


2015年项目启动初期,范鲁峰和武隆区政府一起做考察时拍了一张当地原住民的照片,那位村民穿着军绿色外套,一听说要拍照,就整了整衣服,重新点起自己的烟斗,目视远方。


范鲁峰把这张照片取名为《体面》,他在2020博鳌文创周振兴之土主题论坛上说,“原住民的尊严,才是这块土地的尊严。”正是带着这份尊重与理解,归原小镇才一步步从原来那个没落的古村成为今天的乡村振兴新范本。



点击关注乡创联盟,为乡村实践者赋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