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他们最怕你说这句话——我下次再买
这几天,一个新词突然火了起来:隐形贫困人口。
啥意思呢?
就是表面风光,背地月光。
一方面,这些童鞋非常能花钱,蹦最贵的迪,用最新款的手机,吃最高档的餐厅;
另一方面,每逢月底必月光。存款没有,账单倒是一摞摞。
去去去,放下你们高举的手,波叔知道你们都中枪了,不用这么积极站出来。
波叔啊波叔,我就是忍不住剁手啊,咋整?
别急,有救。
想保住自己的手,先得识破商家们诱惑消费者的套路。
来,看片——
《谁在引导我们消费》(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套路一:淘汰式消费策略
简而言之,商家套路两条:
一是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
二是缩短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给消费者提供最新的产品。
先说第一点,故意设计易坏品。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这种消费理念,就已经开始在灯泡界蔓延。
当时世界上几大灯泡制造商在日内瓦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规定了每个电灯泡的使用寿命,不能超过1000个小时,超过了就要罚款。
要知道,没这协议之前,一个灯泡可是能用2500个小时的。
灯泡坏了就得买,坏得越快,商家们的产品也就卖得越快,赚得越多。
这还只是最初级的。
更高深的套路,就是把淘汰这一理念,植入到消费者体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拥有更好、更新潮的商品。
拿水果手机做个例子。
几乎每年,水果家都会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每当新产品首发时,总有成千上百的果粉,连夜排队,就为了抢到最新款的手机。
那这些新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上是不是有突飞猛进的改进啊?
不见得。现在水果家的新品发布会,下面观众席的WoW声越来越少,越来越生硬。就连负责这一块的苹果内部员工也说,很多新产品其实跟旧产品没多大区别。
但是,依然阻止不了果粉们的狂热。因为我买的不是性能,而是潮流啊!
——我也知道手机性能没什么不同,但是我就是想买。
——我不想落伍,我想追赶潮流。
用最新产品=时尚时尚最时尚。
水果公司就这样狡猾地抓住了消费者爱追潮流、甚至是爱炫耀的心理,巴不得让你每年都换一个新手机。
商家给消费者提供的,远不仅是一个冰冷的实体商品,更是一种淘汰式消费心理:不追最新的产品,你就out啦!
很多公司用的也是这种套路。
上世纪70年代,通用公司就尝试着通过改变汽车的外观,而不是性能,来吸引消费者。
他们的目标,就是希望人们能像买衣服、买鞋子一样,每年都能换新车:
你根本不需要一辆新车,但是通用汽车让你觉得新车更好,让你觉得买了新车才是明智之举。
套路二:贩卖恐惧
人类的原始欲望,往往决定了我们有意识的选择。
而最基本的欲望,无非就是健康、安全、生存。
人们最怕的,共性最大的也不过是这三方面:怕病、怕死、怕老。
妹纸们怕的稍微多一丁点:怕丑怕胖怕腿不直怕脸太大怕皮肤太黑怕皮肤太白……
消费者越怕什么,商家就越兴奋什么。
先把未知的恐惧植入消费者的心中,然后为他们解决方法。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抗菌肥皂。
广告不断告诉消费者,每天你会接触到多少细菌,不同的细菌又会怎样威胁你的健康,让你生什么病。
那怎么办呢?
用抗菌香皂吧!
但是,抗菌香皂比普通香皂能抑制更多的细菌,事实真是这样吗?
不一定。
纪录片做了一个实验,主持人左手和右手分别使用了抗菌香皂和普通香皂,结果在显微镜之下发现,两者的除菌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其实简单地洗手,就能去掉大部分的细菌:
所谓的抗菌香皂,正是锁定了我们的原始本能——人类都不喜欢那些难以下咽的恶心东西。
就连每天要喝的水,也被商家们盯上了。
下面这种维他命水,没喝过都见过吧?
商家说得很好听,这款水不是普通的水,它富含维他命,坚持喝能够减少感冒、慢性病,甚至是降低癌症的风险。
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健康饮品,它的糖分含量和可乐有得一拼,卖得还死贵死贵。
这些产品,只能给消费者带来错误的希望。
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其实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毕竟谁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长寿、漂漂亮亮地生活啊。
能锻炼脑力的游戏,买;
可以调节血管的袜子,买;
用特殊敷贴片就能检测出身上病灶的仪器,买。
恐惧渐渐取代了欲望,成了人们购物的主要动机。而商家做的,就是确保永远都有新的焦虑,以及提供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的解决方法。
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也就难免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剁剁剁了。
套路三:像孩子一样买买买
商家最怕消费者说哪句话?
我下次再买。
成年人消费群体的问题,就是他们想太多。这是营销人员最不想看到的,营销者更希望成年人能像孩子买东西一样——我想要,我现在就要。
而最能吸引小孩子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玩。
商家们也把这种玩心,带进了成人世界,让成年也能像孩子一样,即时消费。
一是玩周边。
小孩子在玩具面前都容易挪不动腿,吵着家长说要买。
而商家抓准了这一点,告诉消费者:每个大人心中,其实也住在一个小孩,尽情买吧!
这也就有了我们经常看到的电影周边、动漫周边、明星周边等等。
像电影《星球大战》,从一开始,导演乔治·卢卡斯就希望能把他创造的整个世界,做成一个玩具系列,而不是只做电影。
电影里每个角色、服装、道具等等,都被做成了各种大小尺寸的周边玩具。看到这么多从电影里跑出来的玩具,能忍得下手吗?
从1977年首部星战上映,卢卡斯制作了3部星战,1999年到2005年又制作了3部,6部星战全球总票房44亿美元,衍生商品总销售额去到了大约370亿美元。
从影视动漫,到商品授权,都没有离开卢卡斯所规划的故事主线。
不只是《星球大战》,层出不穷的周边产品,让无数成年人像孩子一样疯狂。
比如说漫展,大人们愿意斥巨资为自己添置最喜欢的衣服、道具,cos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
最近火到不行的超级IP《小猪佩奇》,除了早就开发了书籍、电影、玩具、文具、食品、衣服等周边,还在英国一个家庭主题公园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小猪佩奇园区,一年后这个主题公园的客流量就实现了翻倍。
二是玩游戏。
游戏激发了我们天生追求奖励的本能。每当你进行一次挑战,并且获得了成功,你的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你还想再来一次。
而在现实生活,我们很难获得这种快感。
商品游戏化,把游戏的机制植入商品,也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他们借鉴游戏里的玩法,来形成用户的粘性行为。
比如说麦当劳的大富翁游戏。
游戏规定,玩家需要集齐棋盘上所有的东西,才能兑奖。也就是说,消费者得不断去消费,才能有机会获得最后的大奖。
虽然是套路,但是大人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去麦当劳已经不仅仅是吃东西那么简单,而是去收集奖励和快感。
这么一来,直接把麦当劳的销售额提升了3%,大约7.5亿美元。
像购物网站每天签到兑换积分、分享减免现金、抽奖等等这些,其实也都是设计好的小游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买买买。
当你突然意识到,不行,我不能再买了,得缓一缓的时候,商家们可一点都不想你停下来。
他们放出了终极大招:信用卡!
信用卡这玩意,说到底,就是即时消费的最大推手。
相信很多小菠菜都有这种感觉:花现金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心疼;但刷卡却不会,因为根本感觉不到这是自己的钱。
纪录片经过对人类大脑的扫描研究发现,当人们使用现金付款的时候,大脑会出现类似疼痛的不适感,你要拿出你的钱,并且看到这些钱不再属于你。
但是刷卡就不会,你看不到自己的钱跑到别人的钱包里了,这种疼痛自然就不存在,往往就消费得更快、更多。
小菠菜们,花呗、白条、借呗,也是同样的道理啊。
只要你动动手指,点点屏幕,钱就飞走了,没时间给你怀疑、质疑或者作出选择。
以上这些,都是精明商家们的套路,为了促进消费,商家总是乐此不疲地想出新的花招,来调动我们的欲望、玩心、恐惧感。
而作为消费者,有时候明知道是套路,却又甘之若饴地投奔到里面,买买买,剁剁剁,释放欲望。
消极点说,这或许是一种丧失理智的冲动消费;但积极点说,或许这也是一种追求更好、更舒适生活的方式。
怎么选择,还是每个人独立的事情。
波叔只能提醒一下大家,剁手归剁手,可别忘了,理智恢复之后被账单支配的恐惧啊。
想看这部纪录片吗?B站就有,波叔为你们找好了链接,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观看。
今日心情 保持理智
精明的商家,都在劝你释放欲望。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