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规定的,一个星期工作5天,休2天?
老实说,今天菠菜们是不是感觉上班/上课时特容易疲倦、头晕、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你对周末有多不舍,对周一就有多抗拒。
这就是周一综合症。如果没有工作日和周末的泾渭分明,可能就不会有周一的纠结。
其实,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休假制度。
据《汉律》记载,西汉时期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即五日一休。
到了隋唐,五日一休变成十日一休,即“旬休”,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宋朝。
后来元朝变成异族统治,取消了休息制度。
明朝朱元璋开国后,开启工作狂模式,刚开始规定一年只放三天假。但事实证明行不通,不得不改为每月休一天,且12月开始放寒假一个月。
清朝前期大致沿袭了明朝的休假制,等到后期国门被打开之后,受西方影响,才慢慢改作星期制。
但刚开始也不是像现在工作五日休假两日,而是效仿基督教的礼拜日。
一年相当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一个月近似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那么一个星期呢?
它是人为的。
是谁搞出一个星期要有五个工作日和二个休息日?
加拿大作家卡特里娜 · 翁斯塔 ( Katrina Onstad )在她的书《周末效应》(The Weekend Effect: The Life-Changing Benefits of Taking Time Off and Challenging the Cult of Overwork)里给出答案:
一切都是拜汽车大亨亨利·福特所赐。
19世纪中期,刚进入工业时代的工人形成一种工作习惯。他们通常在周六发工资,周日要去教堂作礼拜,所以用来花钱的休息日就被挪到周一。
但一切从亨利·福特这位汽车大亨开始改变了。
为了增加产量,福特决定提高工人的日薪,原先 2.34 美元涨到 5 美元。
整整多了一倍工资,工人们一开心起来就把休假抛在脑后,工作更加卖力。
商人的算盘总是打得很精,1962年福特搞出了“五天工作制”,高薪资的承诺没有变,但是他把工人每周工作时间控制在5天40小时,剩下两天让工人休息。
工人每周被强制休息两天,这也是精心设计的,为了把赚到的钱拿出来花掉。
消费意识就这样慢慢养成了,当工人们在假日把钱都光了,周一到周五就不得不乖乖回到工厂上班。
也就是说,福特很精明地打造了一个收支平衡的循环,虽然工人的薪资比以往提高了一倍,但消费意识同时也被激活,这反而使得工人更得卖力工作。
1938年罗斯福总统正式签署《公平劳工标准法》,规定“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全国通用,沿用至今。中国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这套制度。
小菠菜是不是会惊叹福特这个人是多么妖孽。他精心设计了这套沿用将近百年的游戏规则,让许多工薪阶层无法跳脱这个循环。
难怪你总是感觉钱怎么赚都不够,假期好像永远都没过够,原来都是他算准了人的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
不是,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到了今天,这项制度开始受到了挑战。
加拿大生产力顾问克里斯·贝利在他的书《最有生产力的一年》中表示:
每天8小时工作制用在工业时代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的工厂生产线非常简单,工人的工作内容非常固定,因此规定好大家每周要站多久,机器要运转多久。
这样重复动作8小时,老板就能计算出准确的产量,但21世纪网络时代,许多工作不像传统生产线那样毫无变化,工作的地点也不限于工厂內,通过手机、电脑、社交网络,人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瞬息万变。
如果想要变得更有生产力,你该管理的就不仅是时间,要把精力、专注力的管理放在首要任务上。
身处现代的我们,已经无法继续用“工作时间”来衡量自己的生产力。
所以现在我们有一个叫做“弹性工时”的贴心规则,以便满足不同业务和不同工作时段的需求,例如设计师、工程师、分析师,这些人的任务与工作时间与一般人不同,可以弹性的调配原本的工作时间,早上班就早下班。
可是理想的“弹性工时”往往又与“责任制”绑在一起,让人又爱又恨,美其名曰可以自由安排进出公司的时间,只要你能完成本份工作。
问题是,有时候工作任务就像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永远做不完,于是我们又陷入另一個循环:无尽工时。
现代人不想依赖工时,该如何提高生产力?
克里斯·贝利通过一整年的亲身计验,提出了固定工时的破解方法,他称之为“黄金时段”。每个人都要找出自己一天中工作状态最好、最有效率的时间。
例如很多夜猫子早上萎靡不振,但是中午一过就精神百倍,那就建议在这段时间安排最有挑战性、需要高度专注力的工作任务。有些人到了接近下班时会开始走神,这时就应该安排像回复邮件、整理资料的工作。
每个人的黃金时段不同,因此你可以记录自己的精神状态,慢慢撑握自己的黄金时段,你的工作效率也会提升。
无论未来的工作时间如何弹性自由,自制力和适应力都是两个必备的素质,有了它们,不管时代如何变革,我们都不会轻易被淘汰。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