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荣:以学术出版为职志 为文化繁荣担使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金鑫荣: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第十三届“韬奋出版奖”、“2018年中国十大出版人物”、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大学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大学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江苏出版协会副会长、江苏版权协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原文刊登于2021年03期
原题为《以学术出版为职志 为文化繁荣担使命——访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
30多年的出版生涯,金鑫荣从普通编辑做起,一步步走上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南大社”)主要负责人领导岗位。担任南大社社长兼总编辑十多年来,他亲历高校出版社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浪潮,基于大学出版社定位,提出了以“学术为本、精品为魂”的发展理念,带领南大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彻底改变了南大社“十一五”期间相对滞后的局面,在“十三五”期间各项发展指标突飞猛进,学术影响力和出版美誉度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南大社实现了销售码洋、利润翻一番的发展目标,综合影响力位列大学出版第一方阵。凭借强烈的使命意识、文化情怀和卓越表现,2020年,金鑫荣荣获出版界个人荣誉最高奖项——第十三届“韬奋出版奖”。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的开启之年,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大学出版如何布局谋篇,取得更大发展?金鑫荣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把握风口 立足特色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出版》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您如何分析当前出版行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大学社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有何判断?
金鑫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规划我国现代化强国发展的新征程,对国家远景规划中“第一个五年”——“十四五”发展目标做了统筹部署,提出了2035年远景规划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全会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社会要发展,文化需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伟大理论,并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要求,并为繁荣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实践路径。
出版业是文化传播、知识传输、文明传承的重要基石,理应回应国家重大关切,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回馈这个时代,在文化高原上建设文化高峰,向出版强国坚定迈进。为此,出版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基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在此大背景下,出版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大学出版社大有可为。一方面,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助推大学出版社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资源、文化作品的需求,为大学出版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出版社位于这样的历史节点,应该与时代共发展,与历史共呼吸,与人民的要求同频共振,全面总结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出版一批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互联网融合浪潮也为大学出版发展提供了时代的“风口”。大学是新知识资源的策源地、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同样也是高质量出版物的原生地。我们应当借助于互联网平台,以数字科技手段,通过融合出版的形式,增强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建设、产业变革、数字出版上下功夫,打造一个全新的出版产业链,真正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这对新时代的大学出版社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我们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出版社要为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作出新时代出版人的贡献,我们要在“四个自信”理论当中寻找发展的要素,谱写出属于新时代文化的辉煌乐章。
《中国出版》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作为关乎国家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培养的大学出版,提质更是一种历史性任务。如何推动大学社高质量发展?
金鑫荣:大学出版社是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版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制定符合自身的策略规划、模式机制和目标方向,建立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营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版体系,把握中国出版业在全球出版发展中的特色定位。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七方面努力:一是让中国的大学出版业成为全球学术文化的风向标、文化输出的桥头堡。中华文化作为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理应与世界共同分享。二是在当代出版业发展进程中,探索新时期中国大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三是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在中外出版业的比较研究中,探寻中国大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四是从“文化自信”的大格局中,探索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五是从大学出版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规章等方面入手,厘清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模式。六是从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的新兴业态中探索大学出版融合出版的发展方向。七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出版人才为目标,制定大学出版社的人才发展战略。
学术立社 品牌兴社
打造传世佳作
《中国出版》 :综观您的职业生涯,审时度势、提前布局,以科学定位为南大社赢得了发展主动权,您怎样谋划南大社未来五年的发展?
金鑫荣:南大社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学术文化出版领域位居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前列。南大社今日来之不易的成绩,来源于长期的探索与积累。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在过去的10年里牢牢抓住“学术为本,精品为魂”的发展理念,坚持“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发展思路,以精品出版为导向,弘扬南大学术风范,凸显南大学科特色,在学术界、出版界形成了自身的出版风格,赢得了业界和读者的好评。
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潜功夫。既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定位未来五年的发展,更要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专注和投入做好落实工作。
第一,我们必须紧跟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回应国家的重大理论关切,解决重大实际发展问题,在人文社科领域出版一批真正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高质量学术著作。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然有我”的大文化格局,规划好未来5年的重大选题项目,做到“发展有规划,行动有指南,出版有精品,项目有储备”,为中国的学术进步、科技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持续关注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中长期出版规划、中华学术外译工程、经典中国等重大项目规划。要将这些项目要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把落实国家重点规划当作出版社发展的重中之重,紧跟国家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出版一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扛鼎之作,让出版社承担起“文库”“智库”“思想库”的多重角色,在夯实重点优势学科的出版资源的同时,整合南大乃至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出版资源,统一部署,点面结合,有的放矢,让精品脱颖而出。
第三,继续加强学术走出去工作,让世界理解中国、读懂中国、了解中国。过去10年,南大社在走出去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不久前,我们推荐的美国著名汉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他翻译的十卷本《史记》将由南大社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走出去,持续加强中华学术外译工程、经典中国等项目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以西方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真正让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互通互利。
第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真正把大学社打造成理论出版高地、人文社科重镇,新思想、新理念的始发地。同时,协调统筹两个效益的发展,以大学社教育出版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反哺学术出版,与所在大学紧密联动、加强互动、积极协同,助推学校的教学科研,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目标,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出版》 :作为一名出版人,您认为应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学术为本,精品为魂”的发展理念?
金鑫荣:首先,大学出版社立足于学术的根本不能变。大学是创新思想的策源地、科技创造的始发地、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大学出版社的责任,是对大学教学科研中所产生的理论体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予以总结,最核心的要素是对学术的阐述与传承。大师的风范要靠大师的理论著作来传承,作为优秀的出版人,应当是优秀的学术“摆渡人”,同时也是优秀的项目策划人,应当时刻与学术界、理论界保持紧密的联系,让自己浸润于学术之中,才能做到沉淀下去,生发开来。其次,出版人需要有服务与创新的精神,尤其是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快速的学术判断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出版人既不是文化的原创者,也不是产品的使用者,出版人起到的是文化“桥梁”的作用,架好文化学术之桥,让“天堑”变通途,才能协助作者在研究的园地里发现科学宝藏和思想之光,帮助读者在浩瀚知识的海洋里汲取精华。最后,出版人需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做好知识成果的“助产士”和知识成果的“园艺师”,要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和格局,设身处地为读者和作者着想,服务出版的时代要求。同时,作为优秀的出版人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关注中外理论的前沿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出版物契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成为真正的传世佳作。
《中国出版》 :新时代应当有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有流传万世的经典之作。请结合南大社的出版实践谈谈您对“传世佳作”的定义?
金鑫荣:伟大时代应当有伟大的作品。大学社应当体现自己的文化职责、历史担当,多出版一些传世佳作。传世佳作的重要特征是其内在的文化含量以及高品质的出版内容——能助力优秀文化的传承,展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总结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反映重大历史进程等具有重大意义内涵的作品。
南大社曾经历时20年,出版了被誉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十四五”期间,南大社将继续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持续推进“双清工程”(即《全清词》《全清戏曲》)的出版工作。
2021年,南大社即将推出《全清词·嘉道卷》30卷、《全清戏曲》首期20卷。我们还将推出一些国家重大社科出版项目,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百年佛学精华集成”“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中国图像技术传播史”“中国禁毒史”“中国学术思想史”系列,以及反映南海、钓鱼岛等重大历史问题的项目,这些选题均与南大的学科特色紧密结合,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体现学术创新。
挺拔主业 多元布局
拓展出版空间
《中国出版》 :大学社既要立足学术,也要走好市场,既要有“牌子”也要有“里子”,怎样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金鑫荣:2019年,中宣部印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明确指出,“出版社要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协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走好两个效益的“平衡木”,考验的是一个出版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南大社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为两翼,充分开拓市场化的产品。2014年以来,我们采取“调结构、稳增长”的经营思路,积极推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发展的转变,稳住存量,提升增量,在产品数量上做减法,在品牌建设上做加法,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出版社自身定位的协调发展之路。
要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并不容易,南大社有以下几点经验。第一,充分开发市场化的教育产品。第二,在营销方式上打造上游下游、线上线下、店内店外多元化的营销矩阵。第三,采取学术出版精品化战略,淡化利润考核,为学术出版提供宽松且包容度高的出版氛围。五年实践下来,南大社获得了品牌与效益的双丰收,出版产品也做到了既能“顶天立地”又能“铺天盖地”。“十三五”以来,出版社的经营业绩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五年内经营码洋翻番,利润大幅增长,员工收入水平也增长120%。中宣部出台社会效益考核评级以后,南大社连续两年在考评中以高分获得优秀等级。
《中国出版》 :面对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南大社以传统出版为主业,形成了知识服务、文化创意为辅翼的“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目前成果如何?2021年在转型发展上还有哪些新布局?
金鑫荣:我们首先要提倡回归出版,回归学术,要真正提升出版的主业地位。南大社这几年在知识服务上主要以数据库开发为抓手。如以南大社为主体,联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社科评价中心,建设了“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C-BKCI)、“中国智库索引”(CTTI),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检索平台”(CSSTI),开创了中国中文学术图书、智库评价的先河,为中国学术术语的双语转换设立了标准,着力构建学术出版的生态链。近几年,这些项目都进入收尾阶段,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彰显,经济收益则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文化创意同样是作为出版者应当充分思考的方向,我们认为出版文创应当立足于出版、立足于学术,立足于文化。南大社现阶段主要以出版的形式展现了一些创意性的产品,虽初见成效,但仍在摸索未来发展的空间。
新时期,出版业的产品形态正由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的纸质出版衍生为电子出版、互联网出版、融合出版等多种出版形态。我们认为,出版行业不论载体、工具、渠道、形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根本没有变。没有内容的出版,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出版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堡垒,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颠覆了许多产业的生态,但文化堡垒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更新,潮流如何变化衍生,作为大学出版人,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挺拔出版主业,持续做好内容建设与融合创新。
《中国出版》 :南大社在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发生的巨变,立足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新形势,您对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有何思考?
金鑫荣:近年来,南大社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17、2018年连续两年入选的“中华学术外译工程”选题项目位居大学出版社前三位,全国出版社前列,完成“经典中国”的项目实施,连续7年入围“海外馆藏影响力100强”。为拓展合作新模式,南大社与世界主要学术出版机构,如哈佛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荷兰博睿、德国德古意特、英国劳德里奇,以及斯普林格、爱思唯尔、美国圣智出版、法国傅雷出版基金、日本笹川基金会等建立了业务联系。为拓展合作新模式,南大社与东京大学出版社、莫斯科大学出版社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精品学术互通互译。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10卷本英文版《史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赋予大学出版人的新使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的东方文明所蕴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魅力需要我们以出版传播的路径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世界理解中国、读懂中国。第一,我们认为走出去要高屋建瓴,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经验加以总结,让世界理解中国、读懂中国。第二,要提升走出去的理论和思想深度,不搞浅层次、表面化、低水平的文化输出,而要把“四个自信”理论基础,尤其要把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成就,世人瞩目的中国理论、中国模式加以学理性阐释和总结。第三,走出去要以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为目标,建立鲜明的中国风格特色,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权威,学术,更多精彩尽在
2021《中国出版》
敬请订阅!
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益友
新闻出版研究者的平台
投稿邮箱:zgcb@vip.sina.com
订阅电话:010-876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