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蔚华等 | 做强做优,实现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主题出版内容解读与思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
本文从《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涉及主题出版方面的突出特点,包括战略定位、内容体系、质量要求、组织引导、印刷保障、主题阅读、市场主体、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入手,围绕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进行解读。在提出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总结了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出版导向、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发展模式等四方面的守正创新,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准确把握主题出版的内涵,借鉴畅销书出版的运作规律,重视主题出版作者和编辑队伍建设、主题出版物的整体设计以及主题阅读对主题出版的促进作用,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等具体措施,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原文刊登于《中国出版》2022年07期
原题为《做强做优,实现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主题出版内容解读与思考》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在出版业发展规划历史上第一次将“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作为专节进行论述,并置于纲领性的第一部分之后,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主题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且,“十四五”规划在第一部分“深刻把握出版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第五部分“促进印刷产业提质增效”、第六部分“加强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七部分“健全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和第十部分“完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中均有直接和主题出版相关的内容。[1]“十四五”规划吸收了多年来主题出版的经验,也对主题出版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发展蓝图。
出版业“十四五”规划
涉主题出版内容的解读
“十四五”规划是201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后发布的第一份出版业发展规划,对主题出版给予了充分关注和高度重视,并作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部署,体现了对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十四五”规划在主题出版方面的突出特征包括:
主题出版的地位更加突出
“十四五”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主题出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具体表现为相关内容分布广泛,篇幅大量增加,而且将主要内容单独成节,置于重要位置。从整体分布上看,“十四五”规划共11部分,其中有6个部分涉及主题出版内容,包括主题出版在出版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中的定位和角色、如何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主题出版的印刷保障、主题阅读、主题出版市场主体建设、主题出版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可谓全方位、立体化,并且“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作为单独一节置于第二部分,与其他十部分并列,突出了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出版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十四五”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
主题出版的内容体系更加全面
“十四五”规划吸收了最近数年主题出版实践中发生的新变化,主题出版的内容体系更加全面,例如主题出版的选题范围不仅涉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学术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还包括重大主题出版作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品的出版传播等;在宣传推广上强调兼顾线下和线上两个渠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形成更加立体、全面的传播格局;在组织引导机制上则进一步强化了对主题出版选题策划和结构、出版物内容把关和质量管理。
主题出版的发展质量更受重视
“十四五”规划中使用了“做强做优主题出版”这一表述,不仅契合当前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直面主题出版所面对的挑战。主题出版在“十四五”规划中占据显要位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题出版选题数量、品种印数、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在中国出版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质量”一词在“十四五”规划中共出现了43次,其中直接涉主题出版内容的为6次。从这层意义上说,主题出版作为中国出版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板块,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转变发展理念,从而为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
主题出版的保障措施更加到位
在具体措施方面,“十四五”规划除了从内容、营销和管理方面加强对主题出版进行组织引导,还致力于从保障措施方面为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包括:提高重大主题出版物的印刷保障能力,确保供给上的及时充分;着力推进主题出版阅读,增加主题读物市场需求;打造主题出版发布交流平台,壮大主题出版市场主体力量;优化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力度和精准度,加大对主题出版的支持力度等。这些保障措施从印刷保障、阅读活动、平台建设和资金支持方面构筑了针对主题出版更加丰富的保障体系。
主题出版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题出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不仅规模上有重大突破,[2]在品质和影响力方面也有提升,产生了一批叫好又叫座,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优秀主题出版物。
据《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主题图书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其中在52种年度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册的一般图书中,主题图书占30.8%,较2019年提高6.4%。一批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伟大成就的主题图书表现亮眼”。[3]中宣部每年发布通知,就做好年度主题出版工作提出要求,为出版业主题出版的选题策划和重点提供方向上的指导。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遴选、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专项资助、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出版协会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评选活动都对主题出版以及整个出版业起到引导作用。再加上图书市场的检验,一批或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的大型学术类主题出版工程,或既有理论深度又贴合大众表达的普及型优秀主题出版物脱颖而出,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大党风范:大党就要有大党的样子》《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解读中国模式的通俗理论读物或大众化读物,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主题出版大量成功的案例表明当前的主题出版逐渐走出了一条多点并进、立体式开发的道路,其产品类型既有厚重的学术著作,又有耐看的大众读物;既有科学技术类著作,又有人文社科类读物;既有单本的“爆款”,又有大型丛书的地毯式覆盖。事实上,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不断交叉融合,类型和题材涵盖文艺、少儿、社科、科普、古籍等领域,文体也由原来的直白叙述转向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等更加鲜活多样的文体并行,[4] 体现了主题出版极强的适应性和正的外部性,这是主题出版得以快速发展的另一种基础。
在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主题出版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要客观认识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因此,“十四五”规划将“做强做优主题出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策划含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出版是一项内容组织和传播的高超技艺,其中策划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出版项目运作的成败。主题出版物的策划因素体现在产品规划、主题选择、作者挑选、叙述方式、载体形式、装帧设计、制作工艺、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产品规划上,清晰、成体系和可持续的产品线作为一个出版单位的顶层设计,对其主题出版的发展具有引领带动效应。
目前,主题出版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之处,近年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的年度通知中对此有过多次提醒,具体包括:在内容导向把关方面,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关不严;在史料的准确性、评价的客观性方面有待加强;在选题方面,选题结构不够合理,存在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现象;在编辑设计等方面,编校质量、装帧设计和印制质量有待提高等。[5]
学术含量和专业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主题出版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出版一批“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理论专著”“扎根伟大实践、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理论著作”,[6]充分说明主题出版对学术含量、专业水准的要求。学术研究和出版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而主题出版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更是要务必做到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统一,学术化和专业化不仅保证了主题出版拥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过硬的内容质量,使其更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而且可以让主题出版摆脱宣传读物的刻板形象,因此提高学术含量和专业水平是主题出版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基础。[7]目前主题出版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与精品出版的要求还有距离。
融合出版有待进一步创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在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10.07亿)使用率为97.5%、网络视频(用户规模9.75亿)使用率为94.5%、短视频用户(用户规模9.34亿)使用率为90.5%。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是上网的最主要设备。[8]这说明线上潜在内容消费读者数量已然非常庞大。从产品、服务到场景、渠道,国内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主题出版内容的线上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和无限可能的方式。相较于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融媒体式的出版形式活泼多样,可听可赏可玩,互动性和沉浸感更胜一筹,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理应成为主题出版领域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选择。图画、短视频、直播、有声书、VR/AR、数字资源平台等传播形式已经逐渐被应用于主题出版领域,但目前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开发标志性和现象级的融媒体主题出版物。融合程度不高,国内消费潜力难以被充分激活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效果。因此如何让出版单位突破传统纸书思维,让主题出版的内容“动起来”“活起来”“舞起来”,进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仍需要进一步思考。
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突破
主题出版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正如王为松所言,“主题出版物兼顾双效,这是对主题出版作者最大的奖励,也是对从事主题出版工作的出版社、编辑的最大肯定。不存在没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做主题出版的宗旨,就是要在市场上打下烙印,在读者中留下口碑”。[9]产品形式和收入来源单一等,导致了主题出版产品存在盈利水平低和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因内容形式、产品类型等方面的局限导致市场销售无法打开局面,国家出版基金的专项扶持、中宣部的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以及地方基金的奖励等资助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主题出版达到应有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盈利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主题出版市场呈现繁荣景象,选题申报数量持续维持高位,部分图书的发行量也非常大,但应客观认识到主题出版还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为避免资源浪费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主题出版需要更加严谨的顶层规划,更加严格的选题准入和淘汰机制。同时,就主题出版设立专门奖项应该提上议事日程。[10]除了党政类主题出版物,传统文化类和科技类主题出版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对表现突出的主题出版单位和先进个人应予以重点宣传。在微观层面,出版单位内部应加强对主题出版的项目制管理,由骨干编辑及社领导、“一把手”牵头,严格进行选题把关和流程控制,同时在荣誉奖励方面上进行适当倾斜,留住优秀主题出版策划人才。
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其本质就是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的应有之义。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至少包含出版导向、内容质量、传播方式和发展模式等几个面向。
坚持正确导向
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而进行的出版工作。因此,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是主题出版最鲜明的特色。在社会价值多样化、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主题出版肩负着塑造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宣传政策主张、弘扬核心价值观、激励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重要作用和功能,[11]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进一步提振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对主题出版既不能窄化,仅仅将之局限为政治理论类或围绕现实问题的选题,也要注意防止主题出版过度泛化。“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严格落实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加强选题内容审核把关,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12]其初衷正是源于此,这一举措也是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树立精品意识
新时代呼唤精品出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提出殷切希望。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内容是出版的生命,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品内容的生产,要做到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政治性是指主题出版物的内容导向要正确,这是精品出版的前提;思想性是指主题出版物要有理论创新,贡献有价值的思想;科学性是指主题出版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摆事实、讲逻辑,揭示客观规律;可读性则强调主题出版物在表达方式上要贴近读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尤其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大众化表达。符合上述内容特征的主题出版物才称得上是精品出版物,也才能赢得市场。在“十四五”规划中反复提及“打造一批高质量、影响大的主题出版精品”“打造一批双效俱佳的主题出版精品”“打造标杆性主题出版精品”等,[13]都反映了对主题出版精品出版理念的重视和强调。
创新传播方式
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传播方式上的求新求变。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其中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是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中老年群体在数字化阅读人群中的占比增高。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达到72.3%。[14]上述数据比往年都有不同程度提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增长。数字出版技术和内容传播媒介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主题出版内容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应创造性地将这些工具用尽用好。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主题出版也是我们进行对外传播时最需要重视和创新的内容之一,应该寻求更好的传播方式,融媒体是主题出版“走出去”最为便捷有效的方式。因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鼓励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增强主题出版物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15]
转变发展模式
主题出版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业长青”,还有赖于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这一模式的本质就是主题出版的产品品牌、人才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确立。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确立有赖于各个环节的高效协同:一是出版单位拥有长远的主题出版选题规划,这一规划要和出版单位自身的战略定位、品牌优势等相符,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和竞争优势。[16]二是出版单位能够聚拢一批优秀的主题出版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三是主题出版的内外管理效能得到较大提升,市场主体有动力积极作为,政府善于引导和监督。主题出版应按照党中央要求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和打造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思考
“十四五”规划在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方面侧重于从宏观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部署。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在2022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打造立心书、传世书、良心书”“聚力打造一批主题出版精品”“推出一批理论力作、通俗读物、长篇小说、纪实文学,以及少儿读物、美术画册、报刊专栏等,大力营造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浓厚氛围。” [17]这对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题出版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关键是下一步各个出版单位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将这些规划和要求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主题出版的内涵
主题出版已经成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凝心聚力、激发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集结号,也是对外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名片。功能的多样性和定位的高标准意味着主题出版不能是单方面的“传播”,而是双向互动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价值和情感认同以及融通中外的目标。
就本质而言,主题出版是“主题”+“出版”的综合体,“主题”限定“出版”的方向和价值,“出版”为“主题”提供了载体和渠道。出版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活动,其产品拥有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力,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因此,“主题出版”不完全等同于“主题传播”或“主题宣传”,在强调出版的“主题”要符合主流价值的同时,也要在推动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方面有所贡献。
丰富主题出版题材类型
近些年来,主题出版已成长为重要的出版板块,但主题出版的类型和题材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笔者认为,在主题出版运作过程中应树立市场意识,可以借鉴畅销书的运作模式。畅销书的本质就是引领潮流的类型出版、题材出版,主题出版物的畅销同样应该顺势而为,将“需求暗流”引爆成“阅读潮流”。[18]因此,在“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三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主题出版应在坚守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呼应时代主题这一底色基础上,在类型、题材、文体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主题出版的难点在于培养优秀的策划编辑和寻找合适的作者。选题策划是主题出版创意的起点,策划编辑就是每本优秀主题出版物的“项目经理”。培养优秀的主题出版策划编辑,出版单位必须搭建好平台,以项目带人育人,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高校相关专业对主题出版的规律以及人才培养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从而将党和政府对主题出版的要求,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高校所培养的出版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主题出版工作的要求。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主题出版的作者队伍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内容质量,优秀的主题出版往往要求作者同时做到在政治领悟力、专业思考力和叙述表达力三者上的统一。出版单位要想在主题出版这片大有作为的出版领域中有所斩获,需要通过优化平台和产品、提升效益和激励政策等,吸引更多优秀作者加入主题出版的创作队伍中来。
重视主题出版物的整体设计
主题出版因为内容的严肃性,更应该在整体设计上进行精心的打磨。对于图书产品而言,书名是它的“题眼”,正如一个对畅销书的通俗定义所言——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畅销,那就是人人都知道这本书的书名。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又契合图书主题的书名无疑可以让主题出版物“成功一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很多方法。与书名一起,封面同样构成了主题出版图书的整体外观,会影响读者对出版物的认识。据统计,2017—2019年3年间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封面用色中,“使用红色元素的主题出版图书封面数量占比分别为58.46%(2017年)、52.54%(2018年)以及66.67%(2019年),说明红色依然是诠释主题出版内容认可度最高的色彩,但以简单的整体红色为主色调的比例在降低,从42.11%(2017年)下降到31.82%(2019年)”。[19]这说明主题出版的封面设计正在朝着复合型、差异化方向进行转变,即因应图书主题、文化内涵和读者喜好而有所不同。
以主题阅读促主题出版
阅读是出版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对出版业的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都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致力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建学习型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党的创新理论出版传播广泛深入, 将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宣传阐释准确到位是主题出版的中心工作之一,从需求的角度看,这也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出版产品的供求关系在此达到了高度一致。因此,出版业应加强供给侧改革,将主题阅读需求转化为主题出版的供给,实现供求平衡。例如《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中规定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内容以及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推荐的“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绝大多数都属于主题出版的内容。因为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主题出版物应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年度工作主题主线,注意结合各时各地各类的主题阅读活动,把握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批重点出版物。出版机构还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量身定制一些主题出版物。
把组织引导和市场需求密切结合
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调配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主题出版领域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因此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主题出版的组织和引导。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对主题出版重点单位的激励和对主题出版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等。对于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主题出版项目,要通过相关制度和有力的后期过程管理举措,既奖励先进,也对执行国家出版基金相关管理规定不力的项目及其实施单位给予相应的惩戒。这些都是贯彻“十四五”规划“建立重点作品跟踪推进机制,整合各方有效资源,加强全流程内容把关和质量管理,打造标杆性主题出版精品”要求的具体措施。[20]此外,一些重大主题出版工程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投入资金量大、政策依赖性强和见效周期长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国家出版基金等发挥杠杆作用。最后,政府在扶持主题出版市场主体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投入也会对主题出版市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出版单位也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密切跟踪市场和读者对国家中心工作相关内容信息的需求变化,把党和国家所要传达的声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结合起来,用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使主题出版所要表达的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占领市场占领思想阵地,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结语
主题出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及其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都决定了主题出版在整个出版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其他出版领域具有统领性。主题出版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形成繁荣发展之势,在“十四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出版业都要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挥主题出版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出版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传播;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年度工作主题主线,做好重大主题作品出版传播;围绕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大力推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品出版传播。
透过出版业“十四五”规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做强做优主题出版”的关键在于坚持价值引领与守正创新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相结合,坚持精湛内容与精美形式相结合,打好组合拳,从而做强做优主题出版。
参考文献
[1][12][13][15][20]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22(3)
[2]周蔚华,何小凡.2020主题出版:政策引导、业界实践与理论研究[J].中国出版,2021(11)
[3]国家新闻出版署. 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https://www.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910c52660b947756.pdf
[4]左志红,袁舒婕,张雪娇.主题出版: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12-14
[5][6]中宣部办公厅印发通知 明确2021年主题出版五方面选题重点[EB/OL].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9380
[7]韩建民,杜恩龙,李婷.关于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关系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9(6)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4.htm
[9]王为松,韩建民.主题出版的内容与作者[J].出版与印刷,2021(4)
[10][16]韩建民,李婷.主题出版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七问[J].中国出版,2021(7)
[11]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J].出版发行研究,2020(1)
[14]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75981.shtml
[17]张建春.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 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J].中国出版,2022(3)
[18]庄庸,王秀庭.从“畅销书时代”到“后主题出版时代”:互联网+出版“供给侧改革”战略研究-上|畅销书时代[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27-128
[19]蒋琤琤,韩建民.主题出版图书封面设计研究——以“2017—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为例[J].中国出版,2021(20)
作者简介
周蔚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杂志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报社党委书记兼社长、总编辑,兼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会副会长、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出版传媒集团独立董事等。曾获得第十届韬奋出版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等荣誉。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
权威,学术,更多精彩尽在
2022《中国出版》
敬请订阅!
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益友
新闻出版研究者的平台
投稿邮箱:zgcb@vip.sina.com
订阅电话:010-876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