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近二三十年城市改造,失败了吗?

贞观 贞观 2021-12-30

编者按:7月20日,『贞观』举办『贞观方桌』,邀请了几位建筑界的专业人士,讨论西安的城市建筑与规划。


最近我们整理了这次活动上的相关讨论发言,汇总成系列,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谈的是西安近二三十年的城市改造问题,五位建筑界的专业人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大为华东院西北中心设计中心主任

说到城市改造的话题,我就从我自身的感受和经历说一说。

我是西安人,在柏树林的兴隆巷出生,这个巷子就在碑林旁边,是我的祖辈和父辈生活的地方。



碑林博物馆


那里以前有很多老房子,是一片很有意思的地区,老的街巷尺度、老的民居风貌,老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老的夯土泥墙,各种场景和印迹都在那里头,他们都曾是很鲜活的载体。在上世纪90年代不知道什么原因几乎都拆完了。
我家就在一个两进院子里的中间一个厢房位置。院子入口的地方上面还设有二层门楼,楼梯和楼板都是木质的,走起来嘎吱嘎吱的响。

院门也有年头了,很厚的木门,上面还有铁门环,下面左右边都有石墩,我小时侯很喜欢蹲在上面,小院里面有户人家还有炉子生火用的风箱。两进窄院子是典型的关中风格,堂中的屋顶下面还有燕子窝,青石板的部分地面,刻着二十四孝的雕花镂空木门,点点滴滴都传递着老建筑的动人魅力。



兴隆巷


我有时跟我的同事说,那些巷子里的老房子要是有选择性的保留下来,如果按时下流行的古建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方式,现在都可以改造成很好的民宿。那可是古城中,碑林旁,最有魅力的民宿,地地道道的老房子,原汁原味的老街巷尺度。
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个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也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城市发展和更新改造的办法,总是习惯了大拆大建,没有细致规划,准确定位,精心设计,于是不分好坏的全都拆掉了,建了一些粗糙,没有品质的建筑物
现在即使想恢复之前的那些传统建筑也是不现实的。而那些场地现在就空置着,浪费了很好的地段。
这是我身边的一个真真切切的城市更新不当的鲜活案例,我想这就是一个缩影。对城市的更新和改造我们需要有更负责任的态度,更合理的措施,更全面的思考,更认真的设计等方面。
整体来看,西安在针对城市改造方面前期定位和规划设计上做的还不够,过于粗放式,这在未来需要整体提高才行,不然难以真正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白宇东华东院西北中心副总建筑师

如果给西安配一张照片,能配的可能就是一些特别著名的历史古迹,不像有些城市可以配一片比较大的遗迹照片。

西安城内部已经没有哪个街区、哪个地方能够代表古城西安了,所有的改造,首先就把原住民的记忆消除了。人的成长是需要在每一段留下记忆的,城市也一样,需要在每一个社会时期留下记忆
我是西安人,1992年上大学,西安差不多是从那时候开始大量拆迁改造原有的城市格局的。

我初中是在六中上的,六中就在西大街五味十字那块,我记得特别清楚,那里所有的街道街巷给人的感觉、留下的印象,实际上是一种尺度的感觉。


你在那块走,周边的建筑是可以一直在心里感受的。经过多年改造,当一个原住民回到那些被改造的地方,那些感受全部都缺失了,那个地方再也不能重新唤起什么了,什么都没有了。




还有小雁塔。小雁塔对我个人来讲比较重要。我当年谈恋爱的时候,整天跟我媳妇去小雁塔,因为它那时有门票,本地人去得少。印象中小雁塔古树参天,特别幽静,一点儿都不燥热,眼帘就比较放松。小雁塔重新改造以后,突然就变得亮堂堂的,以前的那种感觉全没了,这是一个质的改造。

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他可能觉得这个地方,感觉没有以前好,以后就不来了。那么重新改造这个地方,是希望人再去唤起回忆呢,还是只是让游客来去看一眼?



小雁塔


西安城的古迹在城内也比较散,比如明城墙,如果家里有外地客人来西安游玩,你带他到城墙上,也就是去南门看看,骑一会儿自行车,有些人会在上面跑长跑。作为西安最有名的古迹,公众实际上对它是没有参与感的。西安有这么多的历史遗迹,完全呈现的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没有把这些利用起来。
好的古迹,比如罗马、希腊,在这些历史名城,人们可以在离古迹非常近的地方坐下来,喝杯咖啡或者吃点简餐,看着日落,感觉跟历史的对话、跟古迹的对话,但是在我们这里,只是看一眼,立刻就走了。
西安城内的整体分布,也是相对比较封闭的,包括现在省政府所在的最大的那块,虽然容积率、密度,不像城外这么高,但在里头行走的时候,也不像一个传统古城,大量的办公场所和各单位家属院是封闭的,导致空间上整体并不太连贯。
西安的古城改造方面,确实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考虑的。
汪滢H-lab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评价一个城市,好还是不好,可以往哪里更好,这个问题意义不大。
 
这样一个城市方面的问题,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是政治、经济、人文、普通人的集体欲望,设计师的个人欲望,各种各样的东西交杂在一起的。
 
城市主要表达的,就是人在干什么,让人们的行为得到一个舒适或者说公平的体现。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变化太快造成的。
 

我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生的,在城墙附近长大,经历过小里弄、有点像古建又不是古建的民居、钟楼、西大街,也经历了国家有了钱之后的发展过程,这是个赛跑,所有人都要发展,修路,修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我刚看到二环修好的时候,觉得挺好;开发区、西高新出现一些看上去体面的住宅时,大家也觉得挺好的。



西安二环

 
突然有一天,发现这个状态,超过了我们想要的。大家又说,我们要不要回去?我觉得这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好的。
 
我认为,如果现在的城市是有问题,大家都有责任。街上走的人、我们坐在这里的大家,规划部门,可能都有责任。
 
我们是不是希望现在西安城墙里面还是原来的样子?我不是很确定。如果那样的话,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交通、经济、社会人员分布、居住……等等这些都会冒出来。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综合体。

如果以复杂综合体理解过去,那么我们对未来的着眼点在于:不是要让这个城市的建筑怎么样(怎么样是好看的),而是我们想要什么。

不能仅仅依靠古代的风格,或者仅仅遵循经济发展,或者仅仅是记忆上面的问题,或者仅仅是文化问题,必须把这些东西全部都综合起来才可以。
 
前面那个小雁塔是个非常好的例子,有人说它是个公共的建筑,让它开放岂不是很好,然而它的私密度是它本质的一部分,消灭了这个私密度,等于脱掉了它的衣服,剩下的东西,和以前有周围环境的小雁塔是两个不同的地方,那么在这里我们要推广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田园西北设计研究院15所总建筑师

这些年,我不太说城市的这个风格好,那个风格不好了。比如每年都评的十大丑陋建筑,第一届叫我去做评委,我说算了,评不成。
当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前两年我一个艺术家朋友,从美国回来的,华裔,还是比较有名的艺术家,他坐车经过西安西大街,激动不得了,说这么漂亮的城市,他觉得太好了。我们总说西大街不好,这个没问题,从专业角度来讲,西大街确实有很多问题。

他不光说西大街好,后来我们去机场,路过红光大道,看到一处汉风建筑,他又激动了,说真好真好。我想,可能是符号性很强的仿古建筑成片出现在眼前时那种视觉张力吸引了他吧。



西大街


咱们国家这几年发展比较快,所有的风格都是同时呈现的,要评判什么好的不好的,我觉得要看在那种风格状态下,做的是不是到位。同样做古建,你做的和人家做的差距就很大,因为中国的模仿性很强,出现一个风格,后面就一堆模仿,在某个风格里面,他做得比较好的,他可能就是用心做的,经典的那些都是这样。
像大屋顶这种并不是说不好,西安最经典的建筑过去都是中西合壁的,就是老一代大师做的那些,市民都很接受,专业建筑师也没有觉得不好,都觉得挺好
所以我感觉不是风格有问题,还是因为快速发展,各种类型风格的建筑80%都过于浮躁,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认真做。

我以前也会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后来就会出现宽容的心态,觉得这些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反正中国就是这个现状。


不光是那个朋友,还有其他到中国来的朋友,很多都会很兴奋,觉得中国这个地方有意思真有意思,刺激、真好,真不错,因为他看到非常多样,丰富性和有意思的状态,跟他们那边有很大的反差,所以他们觉得西安非常具有活力,非常有意思,这就刺激到他。


从某一方面来讲,西安这个城市很像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咱们现在也不能把这个楼那个楼拆了,现在建筑都是非常高非常大,一次性管50年100年,不可能拆了。
裴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好建筑坏建筑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这个问题太绝对,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角度,美学的、实用的、等其他角度来下判断。

有时候所谓的“坏建筑”会比“好建筑”,在某些情况下更有现实意义。例如王澍曾经设计过一个高层住宅,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好和概念性的建筑,将传统的四合院概念转化为立体的概念,然而从居民实际使用的反馈来说,这个住宅有很多使用问题。所以一个建筑没有绝对的好坏,而应放到具体环境和语境里来讨论。



王澍在杭州设计的高层住宅


谈到城市风貌问题,我个人比较反对用拟人化的比喻来分析城市,这样容易导致一种标签化的理解城市风貌。
当说一个人的时候,豪爽也好,友善也好,都会呈现出一个人的整体性特征;但当把城市这样理解时候,追求一种整体型风貌,看上去使人非常容易理解,但在某些层面上会造成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认为一个城市的建筑和风貌就应该有一种统一和整体性。
事实上,世界上那些伟大的城市都是非常多元的,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口号来描述。
回看西安这些年城市和建筑,我也不认为有多坏,也不认为有多好
城市整体的呈现方式不是建筑能决定的,也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决定的,而是很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一个城市是存在一个综合的框架之下的,牵扯社会制度、经济、人文等很多方面。
我国是公有制,城市的发展,建设土地出让方式,以及现有的规划系统作为建筑的现实条件是确确实实在那儿,再微观点,就是经济跟技术的范畴,我们的工艺水平是这样,建筑材料是这样,这些都是建造的一种现实前提条件。
我讲这些并不是为建筑师生产质量不高的作品找理由,因为也必须承认建筑师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

同样做大屋顶,我相信如果要求一流的建筑师必须做政治性‘大屋顶’风格建筑,他们也能将自己的概念和理念放进去,做出好的和不一样的建筑。


相关阅读

网友问专家:大明宫为什么没有树?城墙根超高建筑归谁管?


征稿启事
『贞观』 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西安、陕西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