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書齋,雅趣。

案上雲煙 2020-02-17




博尔赫斯说: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太大,只期有一间小小书房,

宛若净土,走进它,便足以抚慰一切疲惫。

在书房中,茶香墨韵、书里芳华,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都悄然刻画。



《书斋说》里讲: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中国人的书房不讲究空间大,却一定要明净,使心舒畅。

清代李漁也在《闲情偶寄》中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崇尚“宜简不宜繁”。

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环堵萧然。或筑于水滨,或造于山间;或藏诸市井,或隐于郊野。



无论在哪,但求窗明几净,小径通幽;

有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

日中沉思,静中安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为何一定要有书房?

古人称书房为“书斋”。

斋,洁也,即书斋有高洁清雅之意。

古人觉得身入书房,便心神俱静,使性灵得到陶冶,如同斋戒一般。

于书斋内,读先贤书,发思古之幽情,涤心而寻雅趣。

 


文人多爱香,独处以香为友,读书以香为伴。

书斋添香,不独以熏香论,

画堂外,竹映风窗数阵斜;

书斋内,龙井珠兰香味腾;

或独自静坐嗅香,或广邀朋客同闻满斋芳气,

无不淡泊,无不喜乐。

 


除了为人熟知的文房四宝,文人的书房里还有第五宝:水盂。

水盂小巧而雅致,富有情趣,是书房中的贮水小罐,为砚添水用。

没了它,无法磨砚,无法挥毫。

若用碗碟替代,那意境也一下子就毁了一半。

青花瓷、漆器、铜乃至水晶,

水盂的质地千变万化。

书房添了它,仿佛就离“雅”更近了一步。

 


书房中抚琴,也是文人的一种雅好。

悠远的琴声“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淡泊的琴声“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琴声最宜伴月“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琴声也可对酒“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多数文人的书房内,都会择靠窗位设一盆池,养上锦鲤五七条;

一面是赏玩之乐,一面是大志所托。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又有几人不是日夜在等待着那所谓的“机会”呢。

 


书房最是养性之所,养性又必属花草。

如兰,如菊,如松柏,皆是君子寄托情怀之植物。

古人讲,入香兰之室,则久而受其香。

在与美好植物相处的过程中,人的内心也会发生改变。



趣味的清雅与低俗是人所定义的价值,而非事物本身的特质。

但评判体系的形成,却往往与自身的修养有关。

先人谈修养,有“居于仁,而后游于艺”之说,

“仁”以养性,“艺”可养心。

长物清怀,游学研艺,便不觉室外深露湿苍苔。

人怀清趣,开辟鸿蒙,便但见春如繁花恰自来。

 

王国维的书房

刘禹锡的“陋室”

李白的“青莲故居”

蒲松龄的“聊斋”

鲁迅的书房

陈寅恪的书房

巴金的书房


文人的书房,形形色色,韵味无穷,

是文人舒张自如的精神世界。

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心怀清趣之人,一种是心怀浊念之人,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得趣不在多,一书可怡情;

会心不在远,一画可静虑。

人若得一段清趣,

便可观物洗尘、燕居养气、剪欲乐志。

一间小小的书房,便是漱洗尘心的道场。




最后,推荐您读一套书:

喜欢收藏传统赏石的兄弟

可以添加翫石的个人微信:ccjd003


往期回顾

极简,最高级的审美!闭门读奇书,开门延好客。书房 | 净化心灵的地方何以消夏,唯有闲读宋朝人是怎么吃喝玩乐的人无趣,则无味宋词里的中国庭院,真想住进去!书房的理想情境有一小院,足纳清凉以花为友,是一种境界喝茶赏蒲寻隐者不遇最高雅的人生 ,家中跟博物馆似的 !庭院有鱼,年年有余闲品菖蒲中国之美, 美在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之美, 尽在故如果,我有一个院子中国符号!世界可能不会变得更好,但你会。竹院,有余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古董教父”一窗一画一世界中国式的雅致生活想有个这样的小院,悠然到老家里为什么要放石头?愿有一方小院,静看繁花盛开唯素物,可养心审美,是一种自觉因慢而美书房是一个家庭的奢侈品,非必需,但必要!像宋人一樣愛生活尋回,古人的雅緻生活。古代豪宅:文人情怀写照

温馨提示:本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投稿/咨询/交流/合作 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