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古典社会理论

斯威德伯格 静嘉读书 2019-05-04

李晋:曾从事经济学和经济史研究,前康奈尔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9-2010),目前为加尔文大学博士生,研究哲学认识论和现代早期思想史。

马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加尔文大学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典社会理论的出现意味着人不再从哲学和神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的构成和人自身,甚至是以一种反神学的方式来解释传统和社会组织。伏尔泰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和风俗)》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构成了早期古典社会理论的代表。这个书单主体部分是由李晋和马丽对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学者康奈尔大学的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教授进行的访问,由他推荐的阅读书目,我们按照中文研究和翻译出版的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

通论书:

Raymond Aron,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 I: Montesquieu, Comte, Marx, Tocqueville and the Sociologists and the Revolution of 1848 (Routledge, 1998)

____ 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 Durkheim, Pareto, Weber (Routledge, 1998)

(中译本参考: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或《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版)

对于阿隆的社会学理论的补充阅读: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特别是第三、四编部分。对于孟德斯鸠,可以参考Isaiah Berlin, “Montesquieu” in Against the Current(中译本: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

康德,《什么是启蒙?》(中译本收入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2. 圣西门和孔德

Henri de Saint Simon,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Science of Man and Other Writings(中译本收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圣西门选集》第一卷和第二卷中。)

F. 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中第二部分。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中关于“实证主义的基础和社会学的诞生”部分的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关于圣西门和孔德对于现代统计学的影响,见Stephen Stigler.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The Measurement of Uncertainty before 190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托克维尔

Oliver Zunz和Alan Kahan编, The Tocqueville Reader. (Oxford: Blackwell,2002).

其中特别关注 “Tocqueville the Colonialis”和“Tocqueville in 1848”, 以及“The Return to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Seymour Drescher 编, Tocqueville and Beaumont on Social Reform (Harper Torchbooks, 1968)。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第1,2卷。

Richard Swedberg,《托克维尔的政治经济学》, 李晋、马丽译 (格致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

英文读本可参考,Robert Tucker编,The Marx-Engels Reader,(W.W. Norton, 1978).中文可读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历史观可以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论犹太人问题》;晚期马克思的思想见《剩余价值学说史》。

补充阅读,Isaiah Berlin,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文译本《马克思传》,时报文化出版社,1990)

戴维. 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可以参考,LeszekKolakowski《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唐少杰等翻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以及Roman Rosdolsky, The Making of Marx’s Capital ( London: Pluto Press, 1977)

5. 韦伯

韦伯读本,Hans Gerth和C. Wright Mills 编,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韦伯的传记,Marianne Weber,《马克斯.韦伯传》(商务印书馆,2010.)作者本人作为韦伯的妻子提供了很多一手的背景和资料。 Arthur Mitzman, The Iron Cag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Max Weber,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9。以及Gerth和Mill书中的“导言”。

韦伯的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推荐康乐等译 的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收入在《韦伯作品集》中。同时参考“Class, Status, Party”, in From Max Weber,第180-95页。和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经济与社会》),第二章。

韦伯的理论社会学:重点阅读《经济与社会》第一章。参考文献,Wolfgang Momsen,“Max Weber’s ‘Grand Sociology’”, History and Theory39: 364-83. 以及Richard Swedberg,《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 (商务印书馆,2007)

韦伯论法律和政治,宗教与客观性: 阅读《韦伯作品集》中的《支配社会学》和《学术与政治》,以及《法律社会学》。参考,毕瑟姆David Beetham, Max Weber and the Theory of Modern Politics(《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6. 涂尔干

生平思想简介:可以参考Talcott Parsons给涂尔干英文版《社会学和哲学Sociology and Philosophy》的序言 “The Life and Work of Emile Durkheim”.

以及Steven Lukes, Emile Durkheim:His Life and Work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郭忠华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中对于涂尔干的分析。

涂尔干著作选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文版可参考商务印书馆1995版,狄玉明译)。《自杀论》(商务印书馆版,冯韵文译,2008)特别阅读第二编第二章“利己主义的自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 西美尔(Simmel)

生平思想简介:在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部分文章收录在中文版《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的英文版,Donald Levine为西美尔写的导读,以及Levine 等的文章”Simmel’s Influence in American Sociology, I-II”,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813-45, 1112-1132.

以及David Frisby, Simmel and Since (Routledge Revivals): Essays on Georg Simmel’s Social Theory. Routledge, 2011

西美尔著作选读:“社会学的问题The Problem of Sociology”,“社会如何可能?How Is Society Possible?”, “社会性Sociability”和“陌生人The Stranger”,以及“现代文化中的冲突The 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收录在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中。

进深阅读:《货币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最后推荐斯威德伯格教授近年新出的三本关于社会理论化思考和韦伯的书:

1. The Art of Social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2. 编著:Theorizing in Social Science: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The Max Weber Dictionary: Key Words and Central Concepts, Second Edi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台大孙中兴教授:韦伯基本书目

這幾年的社會學界裡,韋伯研究退潮的很明顯。英文世界中除了重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兩個譯本(1905年和1919)之外,沒什麼新的韋伯譯本,也沒什麼重要的二手研究。比較奇特的倒是中文世界中韋伯的著作及相關研究都不斷有中譯本出現。網際網路上有個網站可以下載韋伯德文著作的全文。

因為有關韋伯的二手研究很多,大家對他的相關理論一定也聽過不少。這裡的讀物是希望透過這些文獻的閱讀也可以對韋伯有新的視野。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是他重要的理論關懷,我們要閱讀的是幾篇關鍵的文章。另外就是他對社會學這門學問的奠基研究,以及兩篇著名的演講。方法論的文章韋伯常常說不清楚,所以只會選讀其中和「理念型」相關的一篇。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preface by R. H. Tawney. London: Allen & Unwin, 1930.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1958.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Anthony Gidde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1976.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Anthony Giddens. London: Routledge. 199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2nd Roxbury Edition. Tr. by Talcott Pars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Randall Collins. Los Angeles: 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3nd Roxbury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Los Angeles: 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s. by Peter Bahe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2002.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ith Other Writings on the Rise of the West. Fourth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Ed. by Richard Swedberg.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2009.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e Revised 1920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張漢裕節譯.台北:協志.1960.附註未譯出

《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黃曉京和彭強合譯.台北:唐山.繁體字本.1987.附註未譯出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綱等合譯.台北:谷風.繁體字本. 1988.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綱等合譯.馬國明導讀.台北:唐山.繁體字本. 1991.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人合譯顧忠華審定張旺山導讀台北:左岸2001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200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龙婧‧译‧北京:群言‧200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英汉对照)李修建和张云江合译北京:九州200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彩插图本)陈平西安:陜西师范大学200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新教倫與與資本主義精神》‧修訂版‧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2008‧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趙勇‧譯‧西安:陜西人民‧200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上海:人民2010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郑志勇‧译‧南昌:江西人民‧2010﹝未譯注釋,譯者自行作注﹞

〈禁欲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收入《学术贵族与政治饭碗》刘富胜和李君华合译北京:光明日报201097-201﹝節譯本,未譯注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和秦明瑞‧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根據羅克斯伯里第三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其炎和陈婧‧合译‧北京:北京大学‧2012﹝未譯注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龙婧‧译‧合肥:安徽人民‧2012

 

閱讀提醒

英譯本雖然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其實譯者都是Talcott Parsons1930年的譯本。一直到2002年才同時出現兩個新譯本,其一由Stephen Kalberg根據1919年德文版重新翻譯出版,其二由 Peter Baher  Gordon C. Wells 根據1905年雜誌刊登的原版翻譯出版。這兩個版本都非常值得閱讀參考。以前的各版本間重要的差別的是寫導讀的人﹝1976年版和1992年版都是Anthony Giddens寫導讀,內容基本上是相同的,排版方式有點差別﹞。Randall Collins的版本比較好是因為同時收錄了另一篇很重要卻常被忽略的〈基督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最值得推薦的是Peter Baher  Gordon C Wells 聯合翻譯的版本,因為附加了韋伯對此一議題以前沒有翻成英文的重要相關論文,在眾多譯本中最為難得。不過,大多數都還只注意由Anthony Giddens寫導讀的這個版本。真是有眼無珠啊!

中譯本看來很多,其實比較好的,也比較好買到的,要算是左岸出版的這個譯本。正文的部分和唐山出版的雖然都出自同一個大陸的母本,但是在其他部分,左岸的譯本比較完整,不過還是找不到「選擇性的親近」這個字眼,還是沿用「相互關聯」和「關係」(53)。張漢裕的譯本可惜是節譯本,又沒譯注釋。最近台灣出版的康樂和簡惠美的譯本應該可以期待,特別是附有〈新教教派〉一文,是難能可貴,可是注釋的問題將全書弄成「四不像」頗為可惜。大陸新譯本出現了「英漢對照」與「全彩插圖」的新花樣,譯文如何,還有待更進一步的閱讀才知道。

作者和英譯者都有不少注釋,和正文一樣重要,不可忽略。

作者所指的「新教」包含哪些教派?查一下相關參考書籍,新教的教派有多少?「新教倫理」所指為何?是不是該說得更細一點是「新教經濟倫理」而不是其他倫理?「資本主義」所指又為何?「資本主義精神」又是甚麼?他認為兩者的關係為何?

注意作者如何鋪陳開展他的論點。他自稱別人已經比他先發現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的關係,那麼他這本著作的目的何在?

注意作者在每一章都舉怎樣的例子,這些例子有代表性嗎?

注意作者在文中討論到兩者關係時,他所用的字眼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

一般人會談到韋伯在第三章最後一段使用「選擇性的親近」﹝中譯本都作「相互關聯」和「關係」﹞這個觀念來談兩者的關係。請問您在中譯本中找得到這個名詞嗎?如果找得到,在哪裏?如果找不到,為甚麼?

「選擇性的親近」是歌德的一本小說的書名,台灣的中譯本翻成《愛的親合力》(台北:商周,2005),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有我寫的推薦序。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302-322.

“'Church' and 'Sects' in North America: An Ecclesiastical Socio-Political Sketch,” Tr. by Colin Loader. Sociological Theory, 3: 1-13.

“'Church' and 'Sects' in North America,”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s. by . Peter Baeh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2002. Pp. 203-220.﹝根據1905年版﹞

The Protestant Sects in America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ith Other Writings on the Rise of the West. Fourth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185-199.

The Protestant Sect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e Revised 1920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09-226.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閻克文收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2001第252-286頁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收入《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2007第229-261頁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第191-221页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閻克文收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修訂版‧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2008第272-306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学比较研究导论〉,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北京:人民2010282-307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和秦明瑞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第121-140頁‧﹝根據羅克斯伯里第三版﹞

 

閱讀提醒

這篇文章可以算是前篇文章的姊妹篇,可是卻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最近終於也有中譯本,是根據Hans H. GerthC. Wright Mills的英譯本。英譯本有兩篇,前一篇比較常見,譯本也很通暢。中譯本現在也有兩篇,讀者可以自行對照譯文的通暢與否。

這篇文章是由幾篇類似的文章改寫而成的,要注意內容和前篇有何明顯的異同之處。

SectChurch是韋伯的好友Ernst Troeltsch的貢獻,可以在中譯本的《基督教社會思想史》中找到這對概念的區分,應該去找一下。

 

"Anticritical Last Word on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10),"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lace M. Dav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5 (March 1978): 1105-1131.

〈對「資本主義精神」之反批判的結束語〉,田立年收入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2001287-321

“Weber’s Second Reply to Rachfahl, 1910,” in David J. Chalcraft and Austin Harrington. Eds. The Protestant Ethic Debate: Max Weber’s Replies to his Critics, 1907-1910.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93-132.

“A Final Rebuttal of Rachfahl’s Critique of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1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s. by Peter Bahe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2002. Pp. 282-340.

 

閱讀提醒

韋伯寫完《新教倫理》一文後,引起一場論戰,他當時也寫文章答辯。這些文章都沒有收在韋伯身後出版的任何一本論文集中,因此常被大而化之的研究者所忽略。第一篇英譯文章,只選取了原文的第二部分,不過真的是精華部分。譯文前面有譯者對於整個論戰的摘要說明。最近這些文章終於有了英譯本,擺脫了英語世界過去對這段歷史的研究空白。新近的中譯本也是根據這個英譯本翻譯的。

他在這篇文章總結了他的論點,要特別注意他對於「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兩者的關係是怎麼說的。比起原來的文章來說,要清楚很多的。

他在這篇文章還提出了哪些新的看法或是證據?您覺得有澄清的作用還是讓問題更加混淆?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 Religion,"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267-301.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 Ethics of the World Religions,” Tr. by Sam Whim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55-80.

〈比較宗教學導論-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簡惠美譯.收入《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簡惠美康樂合譯.台北:允晨.1989第53-99頁

〈导论(《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王容芬收入《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1995第3-40页

〈《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导论〉,王容芬‧译‧收入韩水法《韦伯文集》‧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3-42页‧

〈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简惠美译.收入《韦伯作品集(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4第461-503页

〈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学比较研究导论〉,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北京:人民2010251-281

 

閱讀提醒

這篇文章是韋伯為整個「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大計劃所寫的總導言。基本上並不

包括「基督新教倫理」以及「基督新教教派」的研究,而包括對儒教、道教、印度教、佛教和猶太教的研究。不過,從文中也可以看出其實可能還有回教和基督教。

注意經濟倫理的定義。

對於每個宗教的精英階層的舉例討論。

這裏有一句常被徵引的話,提到利益、世界圖和行動的關係,以及鐵路轉轍器的譬喻。要注意整個脈絡意義。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r. by Hans H. Gert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1.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 K. Ya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4.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簡惠美和康樂合譯.台北:遠流.19891996年修訂版〕

《儒教与道教》洪天富江苏:江苏人民1993

《儒教与道教》王容芬北京:商务1995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和康乐合译.收入《韦伯作品集(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4第3-334页

《儒教与道教》(全译彩图本)张登泰和张恩富合译北京:人民日报2007

《儒教与道教: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王容芬桂林:广西师范2008

《儒教与道教》洪天富江苏:江苏人民2008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和简惠美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儒教与道教》洪天富南京:江苏人民2010

《儒教与道教》悦文西安:陜西师范2010

《儒教与道教: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最新修订版)王容芬北京:中央编译社2012

《儒教与道教》富强安徽:安徽人民2012

 

閱讀提醒

三個譯本中只有王容芬的譯本包括了〈儒教與道教〉以外的另一篇文章,比較特別。張登泰與張恩富的合譯本附有彩圖,而且正文前後附上兩篇相關的文章,也是眾譯本中獨特之處。

不要期望這本書是一般性地像導遊手冊式的介紹中國的宗教。注意一下他的參考文獻。最好還是回歸到韋伯的原名〈儒教與道教〉來理解這本名著。

各章的安排的邏輯何在?注意他在各處所舉的例證。

注意各章中他論述和近代資本主義出現與否的關鍵何在?這本書的主旨和經濟倫理的關係何在?

 

"Religious Rejec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Directions,"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323-359.

“Intermediate Reflection on the Economic Ethics of the World Religions: Theory of the Stages and Directions of Religious Rejection of the World,” Tr. by Sam Whims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215-244.

〈中間考察--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收入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台北:遠流.1989年.第101-150頁.

〈过渡研究〉王容芬收入《儒教与道教》王容芬北京:商务1995第302-337页

〈过渡研究〉,王容芬‧译‧收入韩水法《韦伯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43-81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简惠美译.收入《韦伯作品集(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4第505-550页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及其方向〉,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北京:人民2010251-281

 

閱讀提醒

這篇文章在韋伯著作脈絡中具有關關鍵性的位置。放在〈儒教與道教〉和〈印度教與佛教〉兩篇長篇研究之間,目的何在?您說得出個所以然來嗎?閱讀時,千萬不要忘了韋伯有意安排的這個脈絡。

一般人都說韋伯注意到的是現代社會的理性化過程。這裏不是分明討論各種非理性化的因素嗎?該怎麼解釋呢?

您從文中能看出「宗教拒世的階段和方向」嗎?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Tr. by E. Fischoff,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alcott Parsons. Boston: Beacon Press. 1963.

《宗教社會學》劉援和王予文合譯.張家銘校閱.台北:桂冠.1993

《宗教社會學》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1993

 

閱讀提醒

大部份人看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的書,很少注意到這個部份,因為它收在《經濟與社會》那部鉅作中,不是眼人,很容易遺珠的。

對於韋伯宗教社會學方面的概念,這裏有比較深入的討論。

 

"Author's Introduction," Tr. by Talcott Parsons.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1958. Pp. 13-31.

“Prefactory Remarks to the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Trs. by Peter Baehr and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Penguin. 2002. Pp. 356-372.

“Max Weber’s ‘Prefactory Remarks’ to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Tr. by Stephen Kalberg.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ird Roxbury Edition. Los Angeles: Roxbury Publishing Co. 2002. Pp. 149-164.

Prefactory Remarks to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ith Other Writings on the Rise of the West. Fourth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05-220.

Authors Introduction,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 by Talcott Parsons. Ed. by Richard Swedberg.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2009. Pp. 3-13.

Prefactory Remarks to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0),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e Revised 1920 Edition). Tr. by Stephen Kalber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33-250.

“Prefactory Remarks to the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Tr. by Sam Whims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101-116.

〈著者補論〉.張漢裕譯,收入其所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台北:協志.1960.第 89-98 頁.(有刪節)

〈作者导论〉黄晓京和彭强合译.收入其所译《基督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成都:四川人民.1986.第 11-30 页

〈导论〉.于晓译,收入于晓等人合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1987.第 4-19 页.

〈作者導論〉黃曉京和彭強合譯.收入其所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台北:唐山.1987.第 7-21 頁.

〈導論〉.于曉譯,收入于曉等人合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谷風.1988.第 1-17 頁.

〈資本主義精神與理性化〉.康樂譯.收入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台北:遠流.1989.第 37-52 頁.(有刪節)

〈西方文明的獨特性〉.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第 1-12 頁.(節譯)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导论〉,于晓‧译‧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233-250页‧

〈前言〉.于曉譯,收入於曉等人合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2001.第1-13頁.

〈前言〉,收入《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和簡惠美合譯台北:遠流2007第1-19頁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龙婧北京:群言2007‧第1-18页‧

〈作者导言〉,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英汉对照)李修建和张云江合译北京:九州2007第3-31页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彩插图本)陈平译西安:陜西师范大学2007第12-38页

〈作者前言〉,收入《新教倫與與資本主義精神》‧修訂版‧于曉,等人‧合譯‧台北:左岸‧2008‧第20-36頁‧

〈宗教社会学序言〉,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2010‧第157-169页‧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郑志勇‧译‧南昌:江西人民‧2010‧第1-20页‧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绪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和秦明瑞‧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第1-14頁‧﹝根據羅克斯伯里第三版﹞

〈作者引言〉,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其炎和陈婧‧合译‧北京:北京大学‧2012‧第1-21页‧

〈导论〉,收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龙婧‧译‧合肥:安徽人民‧2012‧第1-18页‧

 

閱讀提醒

這篇文章所處的脈絡位置及寫作時間常被人不自覺地誤會只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導言。不是這樣的。其實,這是韋伯生前為了修訂《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及往後各卷的研究方向所寫的一篇總序,可以算是他的宗教社會學的總序言。不過,自從1930年帕深思的英譯本之後,因為都排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之前,所以常被誤為是本書的序言。中譯本,除張漢裕的譯本之外,也一直延續這個很容易另人誤解的傳統。

這篇文章對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情形和條件都做了比較廣泛的說明,不只是注重基督新教而已。您注意歸納一下。

注意和「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的導言以及「中間考察或過渡研究」比較一下內容的異同。

 

 Basic Concepts in Sociology. Tr. by H. P. Secher.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62.

 ‘Some Categories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Tr. by Edith E. Graber.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2, 2 (Spring 1981): 151-180.

“On Some Categories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273-301.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台北:遠流1993

〈社会学基本术语〉,收入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4-99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2000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师师范大学2005

 

閱讀提醒

韋伯寫過兩篇有關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之類的文章,1913年的那篇〈理解社會學的一些範疇〉常被忽略,英譯本發表在雜誌中,也經常被忘掉。您可以藉此比較一下韋伯對於社會學基本概念的想法有無改變。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一書其實是韋伯《經濟與社會》的第一章,算是對社會學基本概念的奠基之作。不過《經濟與社會》並沒有再韋伯的生前照他的原意寫完,而是由後人從幾篇遺稿中拼湊而成的,所以和後來的部分並沒有太明確的脈絡關係,獨立來看應該不算是個問題。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的英譯本是比較早的版本,後來修改後收入英譯本的《經濟與社會》第一章。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的三篇中譯本我沒比較過。不過顧忠華留學德國,師事韋伯研究大師,譯本應該是可以信得過的。胡景北是在德國攻讀經濟學的大陸留學生,譯本輕薄短小,價錢也便宜。楊富斌的譯文收在《社會科學方法論》內,很容易被錯過。

好多人都說韋伯是「瞭解社會學派」。注意看看他對社會學的定義,最好背起來。是嗎?您都知道他對「瞭解」的概念來自的那幾個人的那幾部書都是說些甚麼的嗎?您可否判斷韋伯在此地所提出的概念有哪些是原創的?哪些又是傳承自前人的?

不是背一背四種社會行動分類就完事的。跟著而來的繁瑣討論也不要跳過去。

當然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不只這些。這只是韋伯他老人家鉅著的第一個小小部份而已。俗話說「登高必自卑」,就是這個意思。

 

"Science as a Vocation,"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129-156.

"Science as a Vocation (1917)," Tr. by Michael John in Peter Lassman, Irving Velody, & Herminio Martins. Eds. Max Weber's 'Science as a Vocation." London: Unwin Hyman. 1989. Pp. 3-46.

Science as a Vocation, in David Owen and Tracy B. Strong. Eds. The Vocation Lectures: Science as a Vocation Politics as a Vocation. Tr. by Rodney Livingstone. Indianapolis: Hackett. Pp. 1-31.

Science as a Vocation, in John Dreijmanis. Ed. Max Webers Complete Writings o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Vocations. Tr. by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Algora. 2008. Pp. 25-52.

“Science as a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in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Pp. 335-353.

〈學術當作一種志業〉錢永祥收入《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台北:允晨1985

〈以学术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的两篇演讲》王容芬北京:国际文化1988第15-47页

〈以学术为业〉,冯克利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北京:三联第17-53页

〈以科学为业〉,杨富斌译,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1999第1-33页

〈以學術為業〉,王容芬‧譯‧收入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第71-104页‧

〈以学术为业〉,王容芬译,收入《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里性集》西安:陜西师范大学2003第3-55页

〈学术当作一种志业〉钱永祥译收入《韦伯作品集(I)-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第193-274页

〈以学术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人民‧2010‧第127-152页‧

〈以学术为业〉,收入《学术贵族与政治饭碗》刘富胜和李君华合译北京:光明日报20101-33

〈以学术为业〉,收入《馬克斯‧韋伯的兩篇哲學演講:倫理之業》‧最新修訂版‧王容芬译‧北京:中央編譯‧2012‧第28-75頁‧

〈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伦理之业》‧最新修订版‧王容芬译‧北京:中央编译‧2012‧第1-27页‧

 

閱讀提醒

英譯本中Gerth & Mills的譯本通行已久,引用者眾;John的譯本比較晚出,應該會比較精確,該書更大的特點是收羅了當時其他相關的文章,提供讀者韋伯文章比較清楚的整體思想脈絡。

三個中譯本我也沒比較過,不過錢永祥的譯本比較容易在台灣買到,整篇譯文還參考了德文原本和日文譯本,他認真的譯筆也是人人稱讚的。王容芬留學德國,譯本是從德文直接翻譯過來的。楊富斌的譯本把韋伯的這篇文章放在方法論論文的脈絡中,不像其他兩篇脫離脈絡的翻譯,是相當特別的。

「學術」和「志業」在此處是甚麼意思?

在文章中他討論到了哪些關係?您覺得本文的中心主旨何在?

他在本文中提到了政治和學術的關係,注意一下和〈政治作為一種志業〉中的談法有何異同?

 

“Politics as a Vocation,” Trs.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In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p. 77-128.

“Politics as a Vocation,” Partially Translated by E. Matthew. In W. G. Runciman. Ed.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 212-225.

The Profession of Politics. Ed. and Tr. by Simona Draghici. Washington, D. C.: Plutarch Press. 1989.

“The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of Politics,” in Peter Lassman and Ronald Speirs. Eds. Weber: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309-369.

“Politics and the State,” Tr. by Sam Whimster. In Sam Whimster. Ed. The Essential Weber: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131-132.節譯

Politics as a Vocation, in David Owen and Tracy B. Strong. Eds. The Vocation Lectures: Science as a Vocation Politics as a Vocation. Tr. by Rodney Livingstone. Indianapolis: Hackett. Pp. 32-94.

Politics as a Vocation, in John Dreijmanis. Ed. Max Webers Complete Writings o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Vocations. Tr. by Gordon C. Wells. New York: Algora. 2008. Pp. 155-207.

〈政治當作一種志業〉錢永祥收入《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台北:允晨1985

〈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的两篇演讲》王容芬北京:国际文化1988第49-108页

〈以政治为业〉,冯克利收入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1998第54-130页

〈以政治为业〉,王容芬收入韩水法《韦伯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2000407-465

〈政治当作一种志业〉钱永祥收入《韦伯作品集(I)-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第193-274页

〈以政治为业〉,王容芬译,收入《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里性集》西安: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7-152页

以政治为业〉,收入彼得拉斯曼和罗讷德司佩尔斯合编《韦伯政治著作选》阎克文北京:东方2009247-296

〈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北京:人民201079-126

〈以政治为业〉,收入《学术贵族与政治饭碗》‧刘富胜和李君华‧合译‧北京:光明日报‧2010‧第35-95页‧

〈以政治为业〉,收入《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伦理之业》‧最新修订版‧王容芬译‧北京:中央编译‧2012‧第28-75页‧

 

閱讀提醒

四篇英譯的優劣我沒比較過,不過Gerth & Mills 的譯本是比較容易看到,也比較容易被引用的,而Lassman Speirs的譯本比較新,應該可以較量。Draghici的譯本不容易在市面上看到。E. Matthew的是節譯本,不應該考慮。

中譯本的問題同上。

注意這篇文章的日期和韋伯自己從政的經驗。

他認為從事政治要具備一些條件。您覺得從事學術或其他工作和這些條件之間是否也有關聯?

 

順便提一下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Tr. by Hans Henrik Bruun. Eds.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London: Routldge. 2012.

《社会科学方法论》黄振华和张与健合译台北:时报文化1991

《社会科学方法论》朱红文等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和田薇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和莫茜合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韋伯方法論文集》張旺山台北:聯經2013

 

閱讀提醒

黃張兩人的譯本放在這裏,是要提醒您不要,千萬不要閱讀這本書。翻譯很差,勉強讀了,除了一頭霧水之外,還可能被嚇到〔還沒有聽說圈內誰能收驚的〕。雖然印刷得很漂亮,買起來很有學問的樣子。其他大陸的譯本譯筆會好到哪裡去,我因為沒有比較,所以無法回答。

所有的中譯本都是根據英譯本所選的三篇文章。比較特別的楊富斌的譯本增加了〈以科學為業〉(1919)和〈社會學基本術語〉兩篇,前者被馬麗安娜收在《科學學論文集》中的文章,後者併入《經濟與社會》第一章。

如果您真的要決定「千山我獨行」,我非常希望知道您的心路歷程。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Tr. by Frank H. Knight. London: Allen & Unwin. 1927. 3rd Print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Ira J. Cohen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1984.

《世界的社會及經濟史大綱》周咸堂京華1934年

《社會經濟史》鄭太朴上海:商務1937年1977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再版2003年重排版

《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廙译.上海:上海译文.1981

〈近代資本主義的本質〉.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09-110頁.(節譯)

〈宗教和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其他因素〉.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29-142頁.(節譯)

〈歐洲城市的特徵和西方世界的興起〉.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43-156頁.(節譯)

〈國家和企業經營〉.譯者不詳.收入《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1989年.第157-165頁.(節譯)

《经济通史》姚增廙韦森校订上海:三联2007

《社会经济史》‧郑太朴‧译‧北京:中国法制‧2011‧

《韦伯:人类社会经济史》‧唐伟强‧译‧北京:中国画报‧2012

 

閱讀提醒

注意這本書的形成是由兩個學生的筆記編輯而成的,並未經過韋伯過目〔書成以前他早「掛」了,欲看不能〕,所以能不能算是韋伯的著作是有爭議的。我是認為不能算是韋伯的著作。特別是在最後一章討論到新教倫理與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關係上,此處的說法和《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的導言的說法是不一致的。所以建議您將兩篇對照看一下。

德文編者對整個書的編輯過程有交待。可是鄭太朴的譯本沒譯出來。周咸堂的譯本有,不過,您大概很難找到。有的英譯本中有,有的也漏了。文章很短,很值得一看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