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回答1919:他们的青春因何百年不朽?

三联生活周刊 静嘉读书 2019-06-02

1919年,一场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


然而,“五四”所代表的精神,从不仅限于一个爱国运动纪念日。当新青年们结识了“德先生”、“赛先生”、“费小姐”,古老的中国焕然一新,开始走向世界。

 

《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号


李大钊曾经在纪念“五四”时写道:“我盼望中国学生界,把这种精神光大起来,以人类自由的精神扑灭一切强权,使正义、人道,一天比一天的昌明于全世界。”

 

从20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到“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和国人的世界观经历了地覆天翻,堪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1919年5月7日,五四运动中被拘留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被释放返校


在这个吐故纳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大批群星璀璨的知识分子,从本土饱学之士,到留学归来者,思想活跃,交相辉映。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一个个名字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

 

1920年,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与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于北京西山。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回望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从那些永远风华正茂的青年身上,收获一份求索的勇气与信念?

 

近十几年来,《三联生活周刊》先后派出记者80余人(次),深入调研上百万字史料,独家采访多位民国大师后人,辗转海内外10余座城市、20余万公里,收集一手人物资料,试图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

 

《三联生活周刊》历年民国历史人物封面故事


他们用脚步丈量,用文字书写,最终脱胎为《中国群星闪耀时——成为大师》音频专栏——一场800分钟的听觉盛宴,一幅中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图卷。

 

让我们沿着时间的刻度,与十位特别的“领读人”一起,穿过这些大师们闪耀的生命瞬间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看清曾经走过的路,找寻当下的答案。

 




时间:1917年1月

地点:北京大学

人物:蔡元培


1917年1月4日,是蔡元培到北大校园履行校长职务的第一天。见到在校门口排得整整齐齐、恭敬行礼的校役,他脱下礼帽鞠躬回礼。这一下,便开了北大新风。以蔡元培入主北大为标志,新文化运动真正有了实在的阵地,新旧两个阵营最活跃的思想者们因他而汇集。


 

与领读人王劲松一起,走近这位“新北大缔造者”——

 




时间:1917年9月

地点:北京大学

人物:胡适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同年9月,胡适开始在北大任教。在中国哲学史的课堂上,他的思想与授课方式让学生们耳目一新,“以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回国不到两年便一跃成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

 

与领读人赵文瑄一起,走近这位“自由主义求索者”——

 




时间:1924年冬

地点:北京

人物:沈从文


1924年11月12日,北京大学28岁的统计学讲师郁达夫,收到了一封陌生青年的来信。信的口气无助而悲哀,一位四处碰壁、无法找到出路的失业浪人,在北京的风沙中向他求助。这个陌生青年便是怀才不遇的沈从文。


 

与领读人万茜一起,走近这位“浪漫派”作家——

 




时间:1926年春

地点:山西夏县

人物:李济



1926年初春,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一道,在山西汾河流域进行调查。当他们穿过西阴村时,突然发现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他们意识到这里非同寻常,由此开启首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发掘。

 

与领读人张国立一起,走近这位“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时间:1930年夏

地点:北平

人物:萧红


1930年,19岁的萧红初中毕业,不顾家庭的反对,离开哈尔滨出走北平。她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做出了选择,逃离了家庭,逃离了婚姻,也逃离了既有的生活轨道。从此,“漂泊”成了这位作家短暂人生戏剧的主题。


 

与领读人宋佳一起,走近这个“漂泊的灵魂”——

 




时间:1931年

地点:山东邹平

人物:梁漱溟


1924年,因不满学校只是传授知识,梁漱溟辞去了北大教职。他走出校门,决心从事儒家倡导的社会实践。几经波折,他从广东辗转到河南,最终到了山东邹平县,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在这里,梁漱溟为了探索一条中国复兴之路,进行了一场为期七年的实验。


 

与领读人李光洁一起,走近这位儒学大家——

 

 



时间:1937年

地点:上海

人物:傅雷


1937年,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年,抗日战争正式打响。长夜漫漫,傅雷思考的是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战胜自我,战胜敌人。他通过这部小说汲取了力量,这部小说也塑造了当时无数青年的世界观。



与领读人海清一起,走近这位“孤独赤子、执著父亲”——

 

 



时间:1941年

地点:上海

人物:钱锺书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原本只是回上海过暑假的钱锺书只好继续留下来,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在此期间,钱锺书完成了《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两部书稿,并开启《围城》的写作。《围城》的题旨和书名,与他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



与领读人喻恩泰一起,走近这位“低调为人,高调治学”的才子——

 

 



时间:1944年

地点:上海

人物:张爱玲


上世纪40年代早期,20多岁的张爱玲凭借两部作品——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横空出世。1944年,《倾城之恋》和《金锁记》发表后,张爱玲天才的名气令整个上海滩惊艳,第一波“张爱玲热”也自此开始。



与领读人李沁一起,走近这个“谜一样的文学神话”——

 

 



时间:1956年

地点:北京

人物:张伯驹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来所收藏的珍品无偿捐献出来。“稀世之宝”、“价值连城”这样的词汇,在他们捐献的作品面前,仿佛一下子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与领读人马伊琍一起,走近这位“献出国宝的人”——

 

 

此外,在《中国群星闪耀时》音频专栏,你还能听到大师后人口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蔡元培的孙女蔡磊砢,讲述了当年祖父为何不顾多人反对,接下棘手的北大校长一职;张伯驹的女儿张传綵尽管年事已高,采访不便,但还是详细讲述了张家同袁世凯的关系、张伯驹与袁世凯儿子们的日常交往;萧军的长孙萧大忠,回忆起祖父如何历经艰难,保留萧红留在世上的42封真迹信件;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也重新讲起小时候与父亲相处的点滴鲜活时光……


 限时福利 


福利一  原价99元,限时特价88元

福利二  赠送同名实体书一本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中国群星闪耀时》精品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