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值高达1660亿元的大疆造车,是锐意进取还是走投无路?

唐伯虎 伯虎财经 2021-10-24



伯虎点睛:大疆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寻找到一个足够大,且具有足够想象空间的新领域来实现自身营收的突破。 | 唐伯虎

那头,通信老大哥华为刚宣布进入造车新赛道;这边,科技新秀大疆就与上汽通用五菱深度合作推出了新宝骏KiWi EV,在昨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正式亮相。


上海车展亮相的新宝骏KiWi EV

这不禁让人感慨,造车也要开始“人传人”了!无论原来是干哪行的,巨头们仿佛都在争相恐后地挤向智能化汽车这个“风口”。
 
不过据了解,大疆这次造车的套路其实和华为无差。所谓的“深度合作”,其实就是指新宝骏KiWi EV这款车装载了大疆的智能驾驶系统,双方的合作并非以零部件采购的模式进行。
 
可相比于“大疆与五菱如何合作”的问题,更让伯虎财经(bohuFN)感到不解的是,这个习惯了在“天上飞”的无人机“一哥”,为何这回不“飞”了,选择在地上“跑”呢?大疆往后会朝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一飞到“顶”的无人机市场

提到大疆,就离不开无人机;提到无人机,就离不开大疆。
 
成立15年后,大疆已经从深圳莲花村的民房跃升至百亿体量,就连鲜少赞美中国科技企业的《华尔街日报》,也主动为大疆贴上“首个在全球主要科技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锋者的中国企业”的标签。
 
大疆究竟是何方神圣?
 
时间回到2006年,一个刚在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毕业设计勉强只得了C的学生却得到了本校机器人技术教授李泽湘的引荐,得以继续在学校攻读两年制研究生。
 
在读研期间,他和两个同学拿着筹集到的200万元港币跑去深圳租房创业,最后还因为经常旷课,两年的研究生课程,他读了足足五年才拿到学位。
 
他便是大疆的创始人兼CEO汪滔。
 
大疆创始人兼CEO汪滔(图源:网络)

大疆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型工作室而已,不存在什么商业模式,就是做无人机配件产品。在长达两年多时间里,大疆就这样以小作坊的方式运转。
 
让汪滔有了造无人机整机想法的人,其实是一个新西兰代理商。2010年时,他告诉汪滔一个事实,就是他一个月能卖出200个大疆平衡环,但95%的客户把平衡环安装在多轴飞行器上。这让汪滔开始反思起了大疆的发展方向:是继续卖配件还是做整机?如果做整机,是做固定翼,还是直升机,或者多轴?
 
最终,汪滔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做多轴,“我是做产品的人,我只想把产品做好,让更多人来使用。”
 
到了2012年,凭借过去几年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大疆陆续拥有了一款完整无人机所需要的一切元素:软件、螺旋桨、支架、平衡环以及遥控器。最终,在2013年1月发布“大疆精灵”,成功撬动了民用无人机市场。随后,大疆在产品迭代速度上基本做到了和手机产业同速,一年一发布,“精灵2”、“精灵3”先后问世,“悟”和“御”系列更是广受好评。
 
如今,大疆已经占领了80%的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掌握着70%以上的专利技术,估值超过1660亿元。在《2020中国独角兽榜单TOP100》中排名第七,大疆也是唯一一家垄断全球市场的中国科技巨头,甚至还常常被业界比喻为中国的“苹果”,而能和这颗“苹果”对垒的选手依然还没有出现。
 
和华为的经历相似,大疆也曾经被美国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对该公司对美进出口进行“管制”。但面对美国的制裁,大疆直接增加了13%的关税转移到了北美市场的消费者身上。可即便如此,大疆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不降反增,就连美国军方也依旧在使用大疆无人机。
 
的确,大疆在无人机市场的龙头地位已经无人能撼动,但因为龙头地位而产生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时至今日,无人机还是一个利基市场。因为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对无人机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强烈,再加上其本身的实用性不强,只有小部分人群才会成为无人机用户。尽管大疆在近年来接连推出价格更加亲民、携带更加方便的mini无人机,可仍然无法从根源上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增长
 
Mavic Mini售价和手机差不多(图源:网络)

无敌确实是很寂寞的事情。由于大疆没有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这也导致无人机大众化之路逐渐走向瓶颈
 
根据IDC在2018年的预测,全球消费者和企业无人机的市场规模为9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0%。如此测算,2020年无人机市场整体规模约为152.1亿美元。Gartner的预测中,这个数字降为112亿美元,其中还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规模属于行业级无人机。这意味着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被进一步压缩。
 
而深耕无人机领域多年的汪滔似乎早有预感。2016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的收入到200亿元也就到顶了


内外夹击,生存不易

实际上,除了无人机销量“天花板”危机外,大疆还是一块“夹心饼干”。
 
2020年8月17日,一则大疆裁员14000人的消息传遍网络,大疆就因此陷入舆论中心。
 
随后,大疆公关总监谢阗地在朋友圈表示:“考虑到大疆总共14000人,按这个说法公司都没人了。我建议让子弹飞一会。”原来是自媒体的错误翻译引起这次误会,原话是“公司考虑给全体约14,000名员工来个‘瘦身’”,而不是将这14000人都裁掉。
 
但是大疆裁员真相,绝非空穴来风。有被裁员工透露,大疆“瘦身”力度不小,深圳总部的企业销售及营销团队已经从180人缩减为60人,消费市场的团队也有类似的裁员幅度。另外,大疆旗下视频制作团队缩减至三人,韩国则是裁撤了共有六人的营销团队。
 
“具体来讲,就是年前开始梳理了一下工作,裁掉了一些冗余的人。比如以前某个工作有两个人干,但是如果这个工作实际上一个人也可以干,就会考虑裁掉一个。但研发裁的比较少,因为研发本来工作饱和度就比较高,很难压缩。”
 
而大疆告知员工被裁员的原因是新冠疫情冲击了销售。
 
除去这个原因外,大疆还在2019年意识到自身结构变得难以管理。有业内人士透露,导致大规模裁员的根本原因是管理混乱,在这个圈子都知大疆管理真的一塌糊涂、效率低下。特别是2018年的重大贪腐事件,更加暴露了大疆在供应商引入决策链条中的监管漏洞。该事件也让大疆遭受了10亿人民币的损失。
 
疫情期间大疆创始人汪韬曾出面表示,公司正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一是,超90%客机取消,全货机供应紧张。每月运费成本增加800万;二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影响,公司海外供应商断供风险增大。
 
可大疆作为中国科技企业,海外市场对其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大疆曾透露,其80%的销售都发生在线下,公司产品销量在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占比高达8:2,其中北美市场占比40%,可见,大疆对线下和海外市场的依赖都不低。
 
大疆无人机“御”系列(图源:网络)

虽然国内疫情已经逐渐稳定,但国外疫情情况持续严峻。店铺关门,户外娱乐被暂停,失业率飙升,而无人机主要用于影视、旅游、户外等场景。这波对大疆冲击的力度大小可想而知。
 
另外,自从将大疆列入“实体清单”以来,美国政府对大疆便长期持警惕态度。今年1月,五角大楼出于安全考虑,已经禁用大疆无人机机队。大疆方面也表示,这一决定是出于政治原因,而非软件漏洞。而再早之前,硅谷无人机技术供应商出现的突然断供行为,也令大疆措手不及。
 
之所以将大疆比喻成“夹心饼干”,是因为除了海外贸易受到疫情和政治的冲击外,大疆还在国内以及公司内部撞了南墙。
 
尽管在去年,无人机被列入国家战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但一直以来,我国在民用无人机使用和管理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大多数地区实行的是暂行条例。
 
一方面,与行业快速增长相对的是监管政策的相对落后,无人机未经许可闯入公共及敏感区域、意外坠落、影响客机正常起降、碰撞高层建筑等“黑飞”事件时常发生。因此,越来越多城市开始着手划定限飞区域,并且这些区域越划越大,限飞高度也基本只有120m左右。
 
另一方面,大疆曾经为了让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航拍门槛,打造过一款仅有249克的Mavic Mini无人机。因为按照当时民航局的规定,250克以上无人机需实施实名登记。但就在去年11月,民航局针对该款无人机对规定做出了调整,要求微型无人飞行器应满足起飞重量低于250克,且飞行高度不能高于50米、速度不能超过40km/h。换言之,Mini无人机重量满足要求,但因为飞行高度和速度超过要求,所以不能算微型无人飞行器,算轻型无人飞行器,依然需要实名登记
 
在内外夹击之下,大疆如果不及时止损,越到后面雪球只会越滚越大。如今,大疆的营收虽然早已超过200亿元。除无人机业务外,大疆也在积极布局其他业务,如影像系统设备与教育信息咨询业务,但均无法替无人机撑起其1660亿元的估值,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寻找到一个足够大,且具有足够想象空间的新领域来实现自身营收的突破。


地上比天上更具想象空间

和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同,大疆走路向来稳重低调,“海报发布即存在”的风格同样适用于这次入局智能化汽车。
 
早在六年前,大疆就因成功挖角特斯拉自动驾驶负责人戴伦·里卡多而上了一次热搜。并且从那时起,关于大疆进入自动驾驶领域、正在开发无人车的消息就不断的出现。
 
然而这些年来,大疆一直对此事封口如瓶。随后被网友发现其在深圳蛇口的一处“秘密基地”测试无人车,更加佐证了这一传闻:大疆在利用前些年机器视觉方面的积累,将与OEM厂商展开合作,入局自动驾驶。
 
目前造车新势力们在车辆生产上可以分为OEM和ODM。其中OEM生产俗称代工生产,即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而ODM生产是指某制造商设计出某产品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另外一些企业看中,要求配上后者的品牌名称来进行生产,或者稍微修改一下设计来生产。
 
显然,华为与大疆都是以OEM生产模式切入汽车赛道。
 
上部分提到,大疆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新的领域来支撑自己庞大的体量。而当下,自动驾驶自然比无人机市场更具想象空间。据测算,2020年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为844亿元,2025年将达到2250亿元。而这个数字仅仅针对国内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市场,“钱”途更为广阔的L4级自动驾驶领域将有更大的可能。
 
新宝骏KIWI

更重要的是,大疆相比其他选手有着一定的先发优势。就技术上而言,感知部分依旧是如今自动驾驶最难解决的问题。而过往无人机产品的研发上,大疆恰恰在视觉识别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自动悬停、智能避障等技术已经早在无人机身上应用多年,只需要做到从无人机到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迁移,即可快对手一步攻克技术难关。
 
近年来,大疆创始人兼CEO汪滔都在改变大疆定位上暗暗努力。2016年“精灵4”无人机发布时,就以一句“欢迎来到计算机视觉时代”点题,而后将对大疆的描述从“Flying Camera”改为“Flying Robot”。汪滔并未将大疆局限在无人机领域,他更希望大疆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而纵观大疆产品发展历史,其一般都是先从子系统切入,再逐渐发展至系统成品。无论是飞控系统到航拍无人机,还是从航拍悬挂云台到手持云台,根据已有的系统产品,伯虎财经预测,大疆未来将有极大的可能会向造整车出发。只不过,作为“小华为”的大疆,估计也会和华为一样先观望3年。


结语

前有车企小鹏要“上天”,后就跟着造无人机的大疆要“落地”。一个是为了讲新故事,一个是为了可以继续讲故事。
 
但就目前的造车形式来看,风险大、周期长、容错率低、风险高的汽车领域并非人人都能留得住。虽说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非常大,前景很好,但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认知其实还存在“马太效应”,简言之,就是只熟悉顶流的那几家。此时,互联网造车纷纷跑步进场,传统汽车纷纷改头换面成新能源,一时间,市场上可以说是拥挤不堪,谁都不想下车,那只能被挤下车了。贾跃亭的乐视、董明珠的格力便是前车之鉴。
 
至于大疆造车最终是否会成功?伯虎财经还不敢下定论。但智能化和电动化将是未来的大趋势,大疆应该能凭借本身过硬的实力在市场抢占到一席之地。

参考消息:
1. 亿欧网:大疆:“磨刀霍霍”无人车
2. 创业资本会:汪滔和他的大疆
3. 众投邦:美国制裁下,大疆无人机漂亮地反击!
4. 量子位:独家 | 大疆无人车首次曝光,以及从特斯拉挖来的高管离职了


伯虎介绍:拥有10年以上互联网经验,某头部大厂前管理者,数个千万级别项目操盘手。热衷剖析商业本质,还原资本真相。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秋香,那么我们就是朋友。

 

往期推荐阅读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