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伯格曼百年诞辰:我们为什么爱电影?

莉娅 小鲜电影 2018-07-31




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今年的北京电影节,我们迎来了英格玛·伯格曼的百年诞辰影展。



从1953年的《不良少女莫妮卡》到1982年的息影作《芬妮与亚历山大》,一共14部影片,几乎涵盖了伯格曼导演生涯的所有重要作品。


终于,我们可以在大银幕上一睹伯格曼的风采。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曾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说过:“自电影被发明后,英格玛或许是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伯格曼是电影史的一座高山,他不仅留下了价值是永恒的电影作品,也为现代电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大师。


一百年前的7月14日,英格玛·伯格曼出生于距离斯德哥尔摩80公里的乌普萨拉大学医院。


伯格曼的父亲是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虔诚的路德教教徒,而母亲是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


伯格曼的父母


虽然他的家庭富裕,但伯格曼从小就在孤独和恐慌中度过,他的父母性格不合常常冷战,对他的管教既严厉又冷酷。


同时,宗教家庭的出身也让他过得非常压抑。


伯格曼从小就聆听父亲传道,他既不能画画,也不能唱歌跳舞。对伯格曼来说,他的童年是痛苦的,上帝沉默了。



冰冷的家庭关系和上帝的缺席,让童年的阴影伴随着伯格曼的一生创作,他既向往父母的爱,又憎恨父母的无情;他既怀疑上帝的存在,又无法完全否认上帝。


矛盾两个字,贯穿了伯格曼的一生。

 


伯格曼的童年过得痛苦而压抑,从小体弱多病的他经常尿床,父亲把他关在黑暗的橱柜里作为惩罚,甚至还被逼穿上一整天的女装。


而当他向母亲求助,获得的只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亲情的缺失,使伯格曼从小就极度缺乏安全感。


好在还有电影,当时的瑞典,正处于无声电影的巅峰期,莫里兹·斯蒂勒、维克多·舍斯特勒姆把伯格曼带进了光影世界。


伯格曼和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伯格曼为了摆脱生活中的压抑,一头扎进了电影世界。


还记得《芬妮与亚历山大》的第一个镜头吗?小亚历山大在镜头前玩耍着他的木偶演员。这一幕仿佛就是伯格曼的自传。



9岁时,他用一整套锡兵玩具交换了一台电池式摄影机,制作场景、木偶和灯光,创建了自己的木偶剧场,并开始试图用这台摄影机窥视人类的内心世界。


1938年,19岁的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不到一年,伯格曼就决定辍学改修电影。


他的父亲对此强烈反对,但此时的伯格曼不再妥协,而是选择彻底与父母决裂,投身电影。


1945年,26岁的伯格曼拍摄了他的处女作《危机》。



在这第一部电影中,他就开始探讨家庭关系,讲述了一个关于回家的亲情故事。


家庭关系的冷漠,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也让伯格曼的性格也变得冷酷无情,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感觉不出有爱。


他在现实中否定爱的存在,但又不断在电影中追寻爱。


《呼喊与细语》中,三个亲姐妹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面对人性的冷漠和自私,垂死的姐姐只能依靠佣人来获得对爱的期待。



《沉默》中,一对互相依靠又互相仇视的姐妹,她们总是用恶毒的话语伤害对方,至死都无法坦诚的说出对亲情的需要。



《秋日奏鸣曲》中,描绘了一对母女的隔阂。


母亲的无助和恐惧女儿无法了解,女儿从小的孤独和压抑,母亲也无法感知。最终,母女两人虽然都渴望亲情,但也只能各自承受内心的孤独。



在伯格曼的作品中,一直都在寻找亲情和爱,但是伯格曼一直以来的极度缺乏安全感,让他对亲情的看法是根深蒂固的绝望。


所以在他的镜头下,至亲的血缘关系也无法亲近彼此,他们的关系始终是疏离而冷漠的,亲人之间虽然渴望理解与亲近,结果却总是互相攻击和互相伤害。


同样的,他所渴望的爱,在现实生活中也无法给予。



在伯格曼晚年的自传“忏悔录”《魔灯》中,他第一次袒露了自己的缺点、情欲和恐惧,并自我评价为:


“我是一个骗子,我到处留情,我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伯格曼迷恋美貌,痴迷情欲,他一生情人无数,经历了惊世骇俗的五段婚姻,其中和丽芙·乌曼的双双出轨更是轰动世界。



伯格曼曾在采访中说过,“我58岁那年才走出青春期”。


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只会索取、不会爱的自私小孩。所以无论是毕比·安德森,还是丽芙·乌曼,都只能在伯格曼的无限索取中狼狈逃开。



伯格曼从不隐藏自己对婚姻的悲观看法,在他看来,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爱情虽然不会持久,但它是迷人而值得追求的。


而爱情后的婚姻却是一个地狱,是战争中的短暂合约,但是两个人下地狱,总比一个人单独下好些。


1973年,伯格曼为瑞典电视台执导了一部六集电视剧《婚姻生活》。



这一次,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所有不堪都摊在观众面前——相爱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后开始冷漠,冷漠伴随着伤害,伤害久了决定分离,分离后重拾爱情,自此开始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是持久的,而我们总是不知厌倦的想要拥有它,这就是婚姻生活。


据说《婚姻生活》上映后,瑞典离婚率增加百分之五十,社会影响巨大,仅仅是心理治疗的花费就增加了好几倍。



五段婚姻让伯格曼一共有九个孩子,但作为父亲,伯格曼和他的父亲一样失败,他不断的结婚、离婚,忙绿于电影拍摄,父亲的身份几乎是缺失的。


伯格曼记得自己作品的“出生年份”,却记不清楚他的孩子在哪一年出生。


伯格曼和儿子


“作为一个人,我感觉自己完全失败。”伯格曼如此看待他的人生。


到了晚年,伯格曼对他的子女们说:“对不起,我知道我不是个好父亲”。


而子女们却说:“不,你甚至不是一个父亲,你只是个导演。”


没错,伯格曼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电影,他执导过62部电影,导演过170余部戏剧。



马丁·斯科塞斯谈到伯格曼对电影史的影响,这样说过:“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受到伯格曼的影响。”


自电影诞生,就被定义为一种娱乐方式。但随着布列松、伯格曼、费里尼等欧洲现代主义大师的崛起,促成了电影的彻底转变,让电影从娱乐产品变为第七艺术。



伯格曼的电影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的,他的意识流手法着重于关注人类精神世界,充满着对生与死、爱与信仰、亲情与沟通等一系列精神世界的探索,开辟了哲学电影的先河。


但是,伯格曼之所以被无数导演和影迷奉为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不仅仅在于他对电影技法的开拓和对宗教哲学的思考,而是在于他对人类情感的关注和提问。



伯格曼留下的所有作品,虽然题材严肃,但又是亲切而普世的,那都是关于我们所有人在人生中会遭遇的困惑:


对爱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上帝的质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自私,夫妻之间的忠贞和背叛,爱情和婚姻之间的共生与矛盾……


都能在伯格曼的电影中找到答案。



伯格曼作品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真实而永恒的,他毫不掩藏的在镜头下质疑爱和信仰,甚至剖析自身的矛盾,把内心的痛苦、恐惧和绝望摊在观众面前,自省的同时也促使观众思考并寻找内心的困惑和答案。


关于自己的人生,伯格曼在《魔灯》中如此总结: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无目的,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人死了就化为乌有,从存在到不存在。



伯格曼的一生都在用镜头寻找意义、寻找“存在”的答案,但至少这一次他错了。


因为在他死后的第十一年,在他百年诞辰的今天,我们仍然愿意坐在电影院里,沉浸在伯格曼营造的光影世界里。




- FIN -

查看往期内容

我这种胖子,就算有名字还是叫胖子

专注烂片二十年,却从不亏本

“我就是性革命本身,而且正在走向高潮”

看看其他

从不亏本行走距离

环太平洋2天上再见

台湾死亡赌局湮灭

波兰爱经少年犯 | 大坏狐狸致敬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