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记忆】怀念秭归桃花鱼
怀念秭归桃花鱼
文|王志敏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小时候桃花开时,在归州古城,正是舀桃花鱼的大好时光。
桃
花鱼不是鱼,是5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表面淡水中的水母,科学家取名桃花水母,拉丁学名Craspedacusta。清代诗人林鸣莺写过一首《桃花鱼》小诗:“花开溪鱼生,鱼戏花影乱。花下捕鱼人,莫作桃花看。”
小时候,我以为桃花鱼只有秭归才有。后来才知道中国许多地方,如秭归、宜昌、四川新津、忠县、重庆珊瑚坝、成都、乐山、河南信阳、江苏太湖西岸、杭州西湖西泠印社等地都有桃花水母。科学研究发现,桃花水母起源于长江中上游,随着水生植物的传播而传到世界各地。中国桃花水母形态特征各异,共分9种。秭归桃花水母独立为一种,拉丁名为Craspedacusta ziguinensis,主要分布在秭归叱溪河畔与香溪河畔。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归州志》中“桃花鱼”记载,是桃花水母在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由于生活经历,在众多桃花水母中,我独爱秭归桃花鱼。
秭归桃花鱼在归州古城瞻夔门外鸭子潭便有。叱溪与长江汇合处,枯水季节在石梁边沙滩上形成几处小潭,因常年有野鸭嬉戏水中,人称“鸭子潭”。别看鸭子潭小,每年三四月间桃花开时,水中总有一种水母生物,人们叫它“桃花鱼”。
俯拍桃花鱼
侧拍桃花鱼
浮游的桃花鱼
秭归桃花鱼守信
秭归桃花鱼与桃花相约:桃花开便现身,桃花落便消失。每年叱溪河畔桃花开时,它浮出水面而可见;桃花落时,它便潜入深潭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治《归州志•土产•水族》曰:“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1921年《湖北通志》也有记载:“以桃花为生死,桃花即尽,则是物无有矣”。归州鸭子潭的桃花鱼,古人之所以叫它桃花鱼,是因为它出现消失与桃花开谢同步。亘古至今,守信如初。
秭归桃花鱼珍贵
桃花鱼对水质、水温、水的酸碱度均有严格要求。通常秭归桃花鱼在自然界水温6℃时活动正常,水温8℃时,伞体张合38-46次。当水温达到20℃以上,伞体张合频率迅速减小。当水温达到34℃,它即死亡。若水的酸碱度改变,它也会立即死亡。桃花鱼对生存环境非常讲究,如果水质稍微污染,它们便会绝迹。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黛玉《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2003年3月召开的我国物种红色名录研讨会上,桃花鱼被列为中国濒危物种的最高级——极危物种。对于物种的珍贵程度而言,桃花鱼堪称水中大熊猫!
秭归桃花鱼美丽
秭归桃花水母有4个生殖腺,很对称。个体较大,一般伞径为17-24毫米。它体型大而柔软,张缩姿态优美。我们通常看到的“须”,是它长短不一的平衡囊管,数目约有126-156。桃花鱼有浅浅的颜色,大多色泽洁白半透明,少有其它顔色。透过玻璃仔细观察,可以看见桃花鱼体形如降落伞状,多须。这些5亿年前的小精灵游动起来,伞体一敛一舒,须体伸展飘曳,像透明纱幔,犹碧空跳伞,似桃花吐蕊,如天女下凡。
清代有一首诗赞桃花鱼。
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
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
花开正值游鱼塘,鱼嬉转疑花影移。
渔人不敢下钓丝,怕逐春风上旧枝。
每年归州古城瞻夔门外桃花绽放,正是归州儿女去望江村观花舀鱼的最佳时节。城里的大人小孩会用纱布做成小网,三五成群,来到鸭子潭。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潭边都有很多人。这些人或划船、或挽着裤脚站在潭边寻觅,透过清澄见底的潭水,期待着桃花鱼出现。
秭归城关小学的师生们去鸭子潭舀桃花鱼
站在鸭子潭边,只见偶尔几只水鸟掠过水面。和煦春风吹过,水面上泛起阵阵鱼鳞般细波。黄色油菜花铺满叱溪河畔的沙滩,飘来阵阵花香。粉红色桃花在望江村青翠柑桔林中盛开,显得格外艳丽。走近鸭子潭边,俯身找寻。从水面上看下去,若清澈的潭水中有一团团乳白色的浮游体,那便是桃花鱼。捕鱼者须小心翼翼地把网移到桃花鱼下方,然后轻轻提起。把网提到眼前,只能看见一小涎团。把网浸入带来的小桶里,桃花鱼便立即上下浮游起来。只见它们一张一缩,自由上下,十分可爱。
春日鸭子潭舀桃花鱼(秭归何怀强摄)
鸭子潭舀桃花鱼
飘飘悠悠的桃花鱼,在鸭子潭里成片成片地出现,与岸上千万朵桃花相辉映,陶醉了无数捕鱼人!潭边松软淤沙层上,走过三三两两腰里系着自身鞋子、裤脚挽在膝盖上、扛着自制小网的男生女生。他们赤着脚,一片欢歌笑语,沙滩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兴奋的喊叫声此起彼伏,“看,舀着了,舀着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幸福的笑容。此刻,望江青翠的山坡上、人们喜悦的脸庞上、鸭子潭清澈的水中——一片桃花盛开!
小时候,家乡的那情那景,如在眼前,着实令人怀念。
主编:李瑜(北美宜昌同乡会会长)
责编:刘慧艳(三峡广电)
编辑:刘慧艳
商务合作:0717—6862151
投稿热线:0717—6862153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