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问 | 张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开启“再造文明”大时代?

中国新闻社 中国侨网 2022-03-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二者能否融合在一起?答案是肯定的。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张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全文字数:3356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如何不断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相契合?聚焦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使古老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机?二者的结合如何开启“再造文明”的大时代?

资料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景。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际去学习。
  
在阐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毛泽东就说过,“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他还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资源。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中国梦到文化自信,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再到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等等,再到“七一”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两个结合”的提出,尤其是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新论断、新命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将有助于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进一步融入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概言之,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

资料图:位于上海市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张亨伟 摄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亲和互补,都追求“大一统”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二者能否融合在一起?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与中华文明的特质关联互通,具有天然的同构性、亲和性、互补性。对此,学术界已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概括来说,我们认为二者的同构性与亲和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二者皆有高远政治理想。在政治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理想概括称:“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所以,大同社会也好,共产主义社会也罢,都是对人类最美好的政治理念的一种表达,都是对无压迫、无剥削,没有异化,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其二,二者皆强调对人类社会持一种辩证的、历史主义的态度,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都有一种强烈的“天下”意识或“世界历史”意识。一方面,都强调“生生不息”“不破不立”“革命”“反者道之动”,承认历史的变化发展及其不同阶段;另一方面也相信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历史规律或历史之“道”。
  
其三,二者皆具有较强的人民性。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胞物与”等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更是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每一个人的自由自觉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条件。“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就是因为这句话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四,二者皆强调共同体思想,倡导天下为公,追求“大一统”,反对过分突出个人权利,反对私有财产的绝对化和永恒化。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在财产制度上强调“共财”“通财”“均贫富”,反对囤积居奇,主张节制资本,这与马克思扬弃资本主义的路径与方法有着吻合之处。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认识最全面、批判最深刻的理论体系,而中国文化是乡土农业社会的文化,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欺负中国,中国亟须认识与应对资本主义时,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完整的话语体系。这也就解释了在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何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了根,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

资料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9月版。中新社记者 潘索菲 摄

所谓“中国道路是中华文化的中断”系荒诞皮相之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正在开启再造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大时代。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又是中华文明的捍卫者。西方有学者曾说,“今天的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因为一方面中共仍然是一个马列主义政党,但另一方面中共又有意愿复兴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这两大意识形态不一定互相兼容”。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共产党不是中国的产物,乃是苏俄共产帝国的螟蛉”,“今天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是苏联道路的移植,是中华文化的中断。”
  
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已经证明,这些说法皆是荒诞的皮相之论。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没有中国共产党,所谓的“文化中国”早已“花果飘零”,成为“博物馆中的文明”了。未来中华文明的复兴,只能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当代中国为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归根到底是中华文明的逻辑发展。中国道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是由几千年中国文明的历史传承所决定的,但中国道路又是普遍的,包含了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先进文化的结晶,源于西方文明又超越西方文明,具有广阔的世界主义视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大深化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扩宽了中华文明的外延,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
  
伴随着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中国”,会通了中、西、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使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张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政策、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史等。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项目组首席专家。


原标题:《东西问 | 张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开启“再造文明”大时代?》
编辑:曾小威
责编:李明阳


东西问 | 樊鹏:“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怎样的政治表达?


东西问 | 吕晓宇:当下的中国青年应如何平视世界?


东西问 | 马克•力文:为什么说西方人理解中国需要“眼见为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