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预告
旅美摄影批评家陈建中先生专门为本届秋季小集撰写了这篇评论文章,10月3日下午两点,陈建中还将来到秋季小集现场,做一场关于影像收藏的专题讲座。
我对摄影的兴趣来自于两个儿时的爱好,一个是绘画,一个是拆解所有会动的机械。前者培育了我的视觉感知,后者训练了我的逻辑思维。
我对视觉美感的认知起始于临摹经典的绘画和翻看大量的画作,而对机械的理解则来自于动手拆解器件,特别是第一次拆解一台1937年的徕卡相机。从那刻起我就认定摄影是最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是结合理性科学和感性想象的创造媒介。从那刻起,我既爱上了摄影的技术,也爱上了摄影的艺术。1980年代一开始玩照相,口袋里的一点积蓄只够买当时已经开始落寞的国产相机。一次偶然在百货公司看到的降价处理海鸥双镜头相机4B-1,让我第一次拥有了一台自己的相机。虽然产品质量比较粗糙了一点,但拍个照还是很有满足感的,特别是那个取景器的立体视觉效果,在那个取景框里看到的景象永远都比现实漂亮,也比照片生动。这架海鸥成了我后来双反相机收藏的起源。海鸥双镜头相机4B-1
如果把玩双反相机,一个品牌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罗莱(Rolleiflex)。其实说简单的拍个照,海鸥和罗莱还真的不分伯仲。两者的照型很相像,上部是取景部分,下部是成像部分,但如果认真地探究这种相机的原理和构造,罗莱应该算是原主了。自从罗莱推出了它的第一款样机,全世界跟随这种造型的相机至少有成百上千种,而它的方形画面也成了摄影诞生之后的一个全新视觉构图。
罗莱原型机(RolleiflexOriginal)相机的历史其实不完全只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和人类历史一样,相机的历史也蕴涵着所处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由于美国和德国在二战中是交战国,德国的产品被限制进口到美国,于是美国自己开始了双反的研制。虽然在总体构造上美国的双反与罗莱没什么区别,但是结构细节上做了很多改动,这也给美国的相机制造业留下了一笔值得一书的经历。
美国产Ansco AutomaticReflex/3.5(产于1947年)二战之后,德国被占领,虽然罗莱还在维持生产,但产量却非常有限,于是出产的罗莱优先供给占领军,这批罗莱就在其后背里贴上了供给占领军的标示。
罗莱Rolleiflex 2.8E后背中贴有“此产品专供授权的美军交换人员”标签
海鸥双反自从出产以后,中国很多相机生产企业也以海鸥为样板大量生产不同品牌但基本与海鸥一样的产品。至今也无法统计到底中国从60年代到80年代出产了多少双反相机,但有一点可以想象,如果当时出产的相机都至少拍过一卷片子,那应该有多少当年的影像记录可以发掘,而这些记录又在哪里?相机和胶片一样,既承载着被记录的对象,也承载着自己的时代印记。相机和胶片不只是技术的载体,而更是技术的文化标志,像柯达克罗姆(Kodak Chrome)和宝丽来(Polaroid)的SX-70已经成为了一种视觉文化的标志。
宝丽来PolaroidSX-70相机(首发于1973年)
罗莱和海鸥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环境,对人类历史的视觉记录不仅在技术上,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视觉文化上都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收藏相机和收藏摄影作品一样,收藏的不是那个物质上的实体,而是那个实体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开始收藏相机曾经想按《日本摄影》2001年列出的100款相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相机为目标,但很快就发现无论是财力还是货源都不是自己可企及的。静下心拿出自己的第一架海鸥双反,突然想为什么不能从一个品种入手呢?于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只收藏可以对焦的双反。在不断的收藏和资料研究中,逐步了解了相机史里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相机不再只是一个记录影像的工具盒,而是一个视觉文化和哲学思考的参照物。相机完全是一个承载着人类悲欢离合故事的生命体。平遥,2006年,国产“幸福”方盒子相机拍摄
摄影收藏和相机收藏一样,如果脱离了它诞生的背景故事,脱离了摄影师本人的传奇经历,照片本身只会成为一件只有标价的消费品。我对照片的收藏和相机一样,不在乎其品相或者赞誉度,而更看重的是我和照片本身叙事的共鸣,其实也是和摄影师的共鸣。收藏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对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时代容易通过直接共鸣来激起回忆,而对一个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时代,回忆的激起就是通过那个时代带有普世情感的叙事记录来实现。一张值得收藏的好摄影作品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叙事性和经历共享,像任曙林的《八十年代中学生》就是一个代表。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
当代人类历史的所有行为和结果都与180年前诞生的摄影相关,收藏摄影就是收藏人类历史的水晶球,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水晶球,看到感动自己的世界,那就是你要的收藏。
相关阅读
映•PHOTO|十一假期有事吗?来映画廊逛逛摄影创意集市吧!
映·PHOTO夏季小集 | 芒种之后,来映画廊收割好看的照片
映·PHOTO | 春季小集 新鲜剧透
收藏,从买张好看的照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