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丨巴义尔:建立民族摄影的话语体系

巴义尔 映画廊 2022-12-25


建立民族摄影的话语体系

故乡的路——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评奖展览活动有感

文/巴义尔


《故乡的路——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展》以其缤纷灿烂和情深意切的面目亮相于中国摄坛甚至还有望走出国门,堪称一个创举。尽管我们很多摄影者都拍摄过类似的内容并获得成功,但这样带有“纯粹性质”的主题摄影行为还是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并可能成为某种规模的文化现象。

一、观看的视角

“故乡”这个词很容易打动人心,轻者神往,重者落泪。对于许多民族来讲,故乡这个词的浓度需要再加上若干个感叹号。

如果说“故乡”还部分地停留在意念层面上,那“故乡的路”就非常现实了。相应地,能否走以及怎样走故乡的路就成为一个问题。对摄影者来说,这两样是一回事儿:你不走回故乡就拍不到照片。

学会一点摄影知识之后,我们常常去拍摄别人的故乡,对自己的故乡则熟视无睹,任由自己的故乡被改变,被发展。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拍?让谁拍?拍什么?怎么拍?拍了以后怎么办……


拍摄记录是时代的需要,是摄影的本质功能;大家都要拍,但自己拍自己熟悉的故乡更有优势;拍你所看到或你能想到要拍的一切;尽快掌握并随时更新自己的拍摄技能;拍摄后让照片发挥最大综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发表获奖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故乡的路”这个命题的必要性是肯定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一亿的多民族大国来说,怎样评价这个活动的积极意义都不为过。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类的媒体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是多么渴望被了解,又是多么地坐拥丰厚文化而鲜为人知。就国家层面而言,平等、团结、进步、繁荣是终极目标,但首先是需要相互了解,了解的途径就包括了摄影这样一个直观而强烈的方式。

以中国的民族地区为例,山青水秀,大地辽阔,民风质朴,人性显现。他们迎来的摄影家可能是百年前的传教士,也可能是近代的自由摄影者或者是官方的记者乃至一些有意无意的偶尔记录者。固然,他们都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客观上也为该地区该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但这里又何尝不希望有当地的摄影家、本民族的摄影家来记录自己呢?

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迅猛,高质量的生活也带来了高难度的问题时,记录就成了一个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份必须的责任了。

我曾经多次看过两位不同民族的摄影者在同一片草原同一时间甚至在同一个蒙古包里拍摄同样的内容,一位是外来者,一位是当地的本民族摄影者。照片出来后截然不同。就清晰度、色彩、构图等技术层面而言,二者并无大异,但其间流露蕴含的情感度和对生活的熟悉度却是极其鲜明有异。前者关注的是技术元素,后者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程式化,而是直奔内容本身。二者的照片去向是,前者被沙龙组织者们看中,获得一张张红色证书;后者得到了周边牧民的爱戴,照片被他们挂在蒙古包里,收入各类画册、书籍、展览,与牧民的关系情同手足。任何时候再访该地区,后者有茶喝,有酒喝;前者必须在后者的带领下才能再次来到该地区,否则在蒙古包前守候的蒙古狗的警告声中连车也下不了。

这样的例子不是简单地抑此扬彼。首先要承认二者天然的差异。其次,要克服这样的差异也不难,因为有经典的例子:庄学本。他在几十年里拍摄的照片不仅成为摄影的经典,他也是采访的模范,人文记录的样板,与拍摄对象和谐相处的实例。秘诀很简单:把自己的身心放到那个环境里。再次是表达一个愿望,把天然的情感联系优势融入当代科学技术能量;把工于技匠的天然能力融入情感元素,克服天然的困难并缩小彼此的隔阂与障碍。如此做来,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必将结合成最伟大的作品并使其发挥社会效益。总之,无论他者的观看(客位)还是民族本者(主位)的倾诉,最终都将达到一个积极的目标。


二、多彩的话题

此故乡非寻常故乡,乃是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历史生产生活魂牵梦绕之地。


看此次入选的20位摄影家,包括了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拉祜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摄影家,内容也基本是这些民族的当今生活状态。拍摄时间跨越了几十年,黑白彩色俱佳,数码胶片兼用,表现手法更是“有陈有新”。


马鑫的《她们的幸运果》、德戈金夫的《草原照相馆》、艾热提·艾莎的《麻扎——维吾尔人的心灵依托之地》李植森的《傣乡青年》、叶尔江·木哈买提的《迁徙之路》、巴哈提汗·阿赛提的《百里牧歌千年的牧道穿越诺尔特山》、扎西罗丹的《静静的硕多岗河》、戴白古拉的《科尔沁博》、艾尔肯·塔西铁木尔的《消失的母亲河》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强烈的民族情感以及新颖的表现手法。维吾尔族摄影师艾热提·艾沙凭借其扎实的摄影功力、深入的生活体验,摘得了本届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蒙古族摄影师德戈金夫获得了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在参加评选后说,中国摄影家协会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摄影的相关工作。2014年,协会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招收少数民族摄影艺术硕士,主办少数民族摄影人才培养工程等等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摄影师脱颖而出。通过参加这个展览,让我看到了不少优秀人才和精品佳作,希望能推荐到我们的相关工作中。


中国艺术摄影协会执行主席朱宪民说,《草原照相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的创作态度,画面很有时代感。摄影评论家鲍昆说,在艾热提·艾沙的镜头里,看不到任何的隔阂感和距离感。马鑫《她们的幸运果》有报道摄影的性质,而且做得非常完美,他把采摘幸运果和这些人群的关系、细节做的都非常到位。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纪录片导演朱靖江认为,作为一个本民族的成员,你最关心的是什么?你所关心的如何能用视觉语言表现出来?艾沙作为一个当地文化的拥有者,他是呈献给外面的人看,而不是外面的人往里看,所以我们觉得这种状态很舒服。影像艺术家高波说,我看东西不管他是哪个民族、哪个时代、什么样的摄影语言,我只看影像本身能不能打动人。苏德夫的几张影像有一种情怀,他不是纯粹拍摄自然界或者民族生态。


从我们《民族画报》的多年来稿和自采自编的稿件来看,真正有力度和深度、贴近生活的稿件多数都是当地、本土摄影家拍摄的。这次入选的20位摄影师就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拍自己熟悉的场景和人物,而不是我们去“体验生活、采风”之类。画面中干干净净,没有其他的摄影者或者保安人员。

三、理念的推手

当然,故乡的变化或许不是我们的责任,其实也有很多人在关注故乡。对摄影界而言,图片的表现力更直观,也必须由摄影者“参与”才能完成关注。策展人那日松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呼吁人们拍摄自己的故乡,让拍摄别人故乡的“炮队”也尝试用“摄影眼”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乡,看看它是不是自己玩耍记忆中的故乡。


一段时间里,一些人意识不到策展人的作用和价值:不就是把别人的照片选几张做个展览或者再进一步出版画册再写几句话吗?如果这么简单,那全世界该有多少成功的策展人呢?


我经常跟周边的同行朋友讲,我们有很多摄影家,很多作家,很多设计家……但就媒体和出版行业而言,你能举出同样多的好编辑、名编辑吗?好的编辑包括文字编辑和图片编辑真正是寥若晨星。倘若再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有一万多名,这么多的摄影家,该有多少摄影策展人呢?答案是比那名编辑、好编辑还少。


《故乡的路》通过展览、评奖、出书、宣传等多角度的组合建立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把零散的摄影者纳入这个体系后会加快他们的成功速度,对民族摄影是有推动力的。这方面映画廊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故乡的路”是个压缩文件夹。解压后便出现“乡情、关注、自信、自助”等多个信息。在理念和运作层面上看,扶持少数民族摄影师,鼓励大家回望故乡,借助摄影优势为时代和家国做贡献。颁奖、出书、展览、销售等多管齐下,媒体推波助澜,社会各界关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展示民族文明力量……凡此种种,无不印证着策展人的智慧和良知以及必须重视的驾驭能力。


故乡的路已经做了几次展览并出书,在业内获得好评。今番更遇善人谢树峰创建的思源摄影基金,在原来的展览和媒体推动基础上又多了颁奖、资助、出版等增项,故乡的路更宽了,更好走了,走的人就更多了。


作为一名民族类媒体工作者,我曾经多次听到“民族摄影”这样的词汇,它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少数民族摄影者”、“少数民族内容”、“积极理性的关注”、“任何民族的摄影者都需要带着情感用心去拍”等等概念的总和,但是这样的词汇并没有大面积地流传开来。我想,借助“故乡的路”几次大型摄影展览,借助更多的理性力量,更借助当今良好的文化气候,“故乡的路——少数民族摄影师评选”系列活动将传递出很多重要的信号包括“民族摄影”、“感恩故乡”、“文化复兴”等。在传媒发达时代,建立民族摄影的评价体系和纳入强力传播体系是与摄影本身同等重要的事情。


媒体给予了多种形式的关怀,使这个活动得到了社会和业内的赞誉,达到了被“良性围观”的目的,实在是个利好消息。有情感的关注、驾驭市场的推手、主流力量的扶持和引导,理念的落实就指日可待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是政策的保障,各民族摄影家的觉醒和成长是理想实现的基础,如果把中国摄影家协会发起少数民族摄影人才培养工程等等善举加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摄影”的口号将更为响亮,“故乡的路”将更宽广,民族文化复兴也会如照片显影般逐渐清晰起来。


(文章选自《呼伦贝尔摄影》杂志,有删减)



* 作者简介:

巴义尔,《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第一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委。




更多“故乡的路”相关内容


视频丨少数民族摄影师讲述“故乡的路”

策展人语丨“故乡的路,带我们回家”

画册推荐丨《2015首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集》

《在故乡的路上》“故乡的路”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幕后纪录片

《中国摄影研讨会之“故乡的路”》论坛实录(上)

《中国摄影研讨会之“故乡的路”》论坛实录(下)

《麻扎》:大奖获得者艾热提·艾沙作品

《草原照相馆》:青年摄影师资助奖获得者德戈金夫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