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下乡·风铃Ⅶ | 君临洛阳城,书写青春无悔

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珠江青年 2022-05-08



又是一年的酷暑,我校三下乡队伍之一的风铃队,怀揣着相同的梦想,踏上中国古都之一的河南洛阳,在这个盛夏一起书写属于风铃队的点点滴滴。



心怀期待



风铃队坐上开往河南洛阳的火车,长达22个小时的车程并没有使他们感到枯燥无趣。相反的,在火车上,队员们的一段海草舞把整个车厢的气氛点燃。他们的热情开朗,似乎给这漫长无聊的车程带来一丝丝生气,每个人都被感染着,忘却了旅途的艰辛。




动手搭建一个家





初到洛阳,有的队员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加上当时居住环境简陋,生活极其艰苦,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尽最大努力适应这个环境。


在洛阳的这些日子里,他们一起围建洗澡房,亲手拆番茄藤、辣椒藤和翻红薯叶,亲自捡柴烧水,一起体验农业工作者的艰辛。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是风铃人却表现出无比的坚强。大家齐心协力,坚持最初的目标,很快地就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探访非遗文化唐三彩



风铃今年洛阳之行主要是去探访唐三彩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为了了解唐三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调研小组来到了洛阳博物馆。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从史前时期到五代北宋时期的文物展厅,了解“三彩”瓷的形成、发展与河洛文明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关系。



在此之前,风铃队也在当地对唐三彩做了详细的调查,他们发现唐三彩主要供应给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当地市民对唐三彩的了解非常有限。相比之下,镇上制作唐三彩的人对它的认识比较全面。


由于洛阳非遗文物非常多,对于像唐三彩这类文物,虽然洛阳有建立博物馆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地的唐三彩主要依靠定制,对外销售的渠道很少,进一步阻碍了唐三彩的传承与发展。更令人惋惜的是:当地人制作唐三彩的技法不会外传,使唐三彩的传承受到阻碍,传承与发展的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从风铃队队员们的惋惜中,看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艰难。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了一生执着于发展唐三彩的传承者——张二孬。张二孬先生作为中国唐三彩修复第一人和中国唐绞胎烧制技艺传承人,秉持着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人生态度,向队员们传达着专注、认真的工匠精神。





调研过程中,风铃队队员们也动手制作了一匹唐三彩马,此举让他们对唐三彩的制作有了更好的了解,领悟非遗文化之美。



到社区,传播正能量


风铃队来到洛阳市英才社区。在这里,队员们积极投入到社区活动。活动以文艺汇演,手工制作,暖心服务及“换客驿站”四种摊位形式展示,风铃队员则以这四种摊位为中心,发挥各自的特长,向社区传递正能量。



一个人认真、坚定地去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到最好,郭晓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阳光社工理事长郭晓利,和其他社会工作者不同,她曾在广东中山带领一个50人的机构,在2014年却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在洛阳市创办了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洛阳政府对于社工的支持力度不够,开展社工类工作比较困难,但是她非常坚定,靠着自己的力量,慢慢地把这个机构建立起来。



走进环保生活家


风铃队秉持着“做小事,做实事”的宗旨,在下乡期间,参加了一次特别的实践活动。他们来到“家裡仁安心生活馆”,一同参与制作了手工皂和环保酵素,一起体验环保的生活方式。这次难得的实践体验,不仅让他们知道了如何运用水果皮,变废为宝;减少垃圾,保护环境,还让他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遗憾的是,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当地并没有得到推广。



下乡后记


一个傍晚的黄昏,五个人踩着单车,骑行两个小时回到居住地。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异乡一起骑行20公里路,为同一个目标在奋斗,这段美好的时光值得被牢牢记住。



“虽然调研的环境不够理想,但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一切辛苦都是甜的。”队员钟育淇说道。





【往期回顾】:

1.三下乡·行涉 | 行山涉水,蓝染之谜

2.三下乡·希冀 | 风向云,向云南

3.三下乡·骐骥 | 彩云之南,骥从心发

4.三下乡·曙航 | 圆梦青春,燃点梦想


编辑 / 陈韵嘉

     记者 / 黄月珍 谢汝华

图片来源 / 风铃队

初审 / 梁伊琪

复审 / 关若晴

终审 / 陈欣杰

监制 / 青年媒体运营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