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生而不平等

lightory Loudly Thinking 2021-06-07

腾讯 2021Q1 净利 478 亿,同比增长 65%,有人欢呼业绩大超预期。而稍有经验的投资者会指出,其中 147 亿是投资收益,经营收益只有 331 亿,同比增长 22%——这么一看,就不那么惊艳。


钱,生而不平等。同样是 147 亿,经营收益和投资收益并不具有同等的价值。



茅台,2020 净利 466 亿,此刻市值 28300 亿。

万科,2020 净利 415 亿,此刻市值 3000 亿。


两家企业利润接近,但市值却有十倍之差。即便市场可能存在一些误判,但误判幅度也不至于有十倍之巨。我们可以断定,两家企业的价值确实有巨大差异。钱,生而不平等。即便同是 400+ 亿的经营收益,仍然可能价值迥异。



All Cash is NOT Equal。

有些钱,比其他钱,更值钱。


奇妙论断并非呓语,背后原因异常朴素,一句话就能解释明白。那便是投资的第一性原理:资产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折现。说人话,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都等于其未来每一年贡献的现金流的加和(请允许我们先忽略折现)。


当期现金流,不过是一个初始因子。即便当期现金流相同,但因为其风险、持续性、成长性的不同,未来现金流会产生巨大的分歧。进而,导致内在价值迥异。


腾讯的投资收益并没有经营收益值钱,这是因为它的经营收益具备更好的持续性——我们能够预期,明年、后年甚至多年之后,腾讯在游戏、增值服务、广告、云服务等经营领域依然能赚到这么多钱、甚至更多。但对于腾讯的投资收益,我们不能够建立这种信心。


万科的 400 亿经营收益,没有茅台的 400 亿经营收益值钱,这是因为市场预期万科处于一个夕阳行业,且还被政策打压,未来将每况愈下;而市场认为茅台具备强劲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统治力,销量和售价都都能够继续提升。


不要把当期现金流太当回事,要关注内在价值,即未来现金流折现。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工具。



经常性收入


Adobe,也就是 Photoshop 的母公司。1998 年市值 30 亿美元,2012 年市值 160 亿美元,2021 年市值 2400 亿美元。


从 1998 年到 2012 年,14 年的时间股价上涨 433%,年化约 13%;

从 2012 年到 2021 年,9 年时间股价上涨 1400%,年化约 35%。


2012 年发生了什么?


Adobe 调整了其收入模式,从出售软件许可证的一次性买断,改为按时间收费的订阅制。经历收入和利润双双下降的镇痛之后,收入与净利润迅速触底回升,而资本市场也给予了其更高的估值。



前阵子有朋友提醒我,我持有的某只股票连日大涨,他判断是近期高点,建议我抛出,等股价回落再重新买入。我看了一眼,发现还未到我的预设卖点,便谢绝了好意。


他的判断其实是对的——事后看,那确实是阶段高点,之后几天连番下跌,现在也还未回到那一日的高位。


但我后悔吗?并没有。


短线做 T 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即便这一次成功获利,也不能保证下一次还能够成功,甚至还可能面临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这没有办法成为经常性收入。


我其实也偶尔做 T,但纯属娱乐,小资金玩一玩。至今为止,我做 T 总体还是赚的。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件价值为零的事情(仅仅满足情绪价值),想一想未来现金流折现吧。


企业价值的增长,作为地基足够坚实,能够支撑起不依赖于运气的投资体系,将投资收入某种意义上变作经常性收入。我会给予这种投资方法足够高的估值。



被动收入


被动收入,近年频繁被提起。


主动收入,是指需要付出劳动才能换取的收入。

与之对应,被动收入,指无需付出劳动就可被动获得的收入,所以也被称为睡后收入。


这种解释不本质。被动收入的本质是,前期投入劳动并承担风险,构建了一项持续释放价值的资产。


正如欧文·费雪所说,「凡是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你撰写了一本书,你编写了一款软件,你创作了一个视频,你构建了一个私域,这些都是资产,和你拥有一套房产并无二异。


被动收入,创造的价值是逐渐释放的;

主动收入,创造的价值则立刻被全部释放。


短期看,逐渐释放的价值必然比不上立刻全部释放的价值,所以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与其自己撰写一本书,不如为他人做枪手;

与其自己编写一款软件,不如为他人做外包;

与其自己创业,不如为他人打工。


但如果想一想未来现金流呢?如果算一算内在价值呢?


假如你花费一年的业余时间,写出一本长销书,每年能贡献 10W 元版税。你用一年业余时间交换得到的,并不是 10W 元版税,而是价值 200W 的资产(请允许我先随意地按照 20 PE 估值)。



面向未来工作


内卷,是今年的流行词。

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是不争的事实。

确切的说,现在竞争太激烈,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会是永恒的事实。


不如,去未来看一看?

人皆不耐,且短视。

能看到未来的人,不多,

能坚持到未来的人,更少。


面向未来工作吧,

你并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者,

你可以敞开了遵从本心去创造独一份的价值。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愿我们都能:

躺在过往余晖,面向未来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