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 (一)欣赏精彩绝伦的战斗 先跟我了解战场

扁舟听雨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2022-10-01

盛唐作为一个曾经极盛无比的朝代,留下了数不尽的英雄传说和壮丽诗篇,而安史之乱是公认的大唐由盛转衰的巨大转折点,可以说,但凡是中国人对于安史之乱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闻。但是另一方面,一般公众对于安史之乱的印象,都沉浸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里,更有甚者,关于安史之乱缘于唐明皇、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三角恋的离奇故事,流传越来越广。

处于极盛极乐的大唐,为什么突然爆发一个安史之乱,然后为什么大唐就这么不可抑止的迅速滑向衰落?这一切到底怎么发生的?它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和缘由?它到底是事发偶然还是实属必然?相信大家都迫切的想知道答案,然而请原谅作者在这里卖一个关子,现在并不揭开这个谜底。

之所以故留悬念,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系列的读者大多是“泪痕春雨”的忠实读者,而泪痕在他的晚唐大作里,已经对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因后果做了极尽详细和高明的解释,我如果再来解释一遍,无外乎再抄一下泪痕的文字而已。另一方面呢,安史之乱的背景和根本缘由实际是非常复杂乃至于抽象的,无论解释的如何的精彩到位,真正让人理解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尽管包括泪痕在内的很多历史大家,都对安史之乱的根本背景和爆发原因,做过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但大部分读者似乎仍然很难真正的理解把握。

因此,也许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我们先看后面发生了什么,再回过头去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也许会一切变得更容易更简单。

如果我们把安史之乱爆发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比喻成一个套子,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后面的200多年,无数的英雄豪杰们都试图去解开、去打破这个套子,去获得他们想要的王图霸业,却最终都被这个套子所桎梏而仰天长叹,无可奈何。如果我们能够跟随这些英雄豪杰的脚步,去感悟他们为打破这个套子所作出的各种努力,或欣赏赞叹,或扼腕叹息。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也许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一切的疑问都已经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不见得一定要看200多年那么久,看久了人也会累的。就我的理解,当我们从安史之乱看到有着小安史之乱之称的建中之乱,大体上我们心中疑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建中之乱结束,正好三十年,如同汉末到三国建立的三十年,浓缩了前后数百年的精华一样,这三十年来大唐帝国的风云变幻,也凝聚着了前后数百年历史的精华。

因此这个系列就叫做《盛唐的落日余晖——从安史之乱到建中之乱》,这个系列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安史之乱,介绍完整的安史之乱;第二部分:重构帝国,介绍代宗皇帝时期,第三部分:建中之乱,介绍德宗即位后的建中之乱。

第一部分的安史之乱又分为三个小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渔阳肇鼓动地来;第二部分艰难的反攻;第三部分无言的结局。

 

晚唐系列第一部,安史之乱的正文开始了,安史之乱的这八年,有数不清的奇谋秘计,宫廷争斗,我们会带大家一一领略,这八年间帝国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我们也会带大家一一涉猎,但是这一部主要希望带给大家的,是这八年间波澜壮阔而又令人热线沸腾的无数精彩绝伦的战斗,铁血战争,才是这一篇连载的主旋律!

然而要真正的欣赏精彩的战场,欣赏一场场激烈残酷的战役与战斗,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基础的知识储备。战争,不是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沉闷的你砍我杀;也不是各类小说中的武功高手的武力单挑,或者类似小学生脑筋急转弯一样的所谓奇谋妙计。

战争,是发生矛盾的各方,为了达到其战略目的,在特定的地形上展开的暴力冲突。因此,要欣赏一场战争,势必要理解战争各方的战略目的,进而理解其各自军事行动的意图,进而欣赏双方为实现其战略意图而展开的各项军事行动。再进一步,战争是人打的,人又是在土地上打仗的,因此,我们还要了解到支撑双方进行军事行动的军备水平,人员素质,以及战斗所在战场的地理地形,山川城池的构造。

所以,在热血沸腾的欣赏安史之乱精彩大战之前,我们储备一些相关战场各自、战略以及各自部队的基本知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出波澜壮阔的军事大戏。

 

先来认识一下战场,安史之乱的冲突双方分别是建都长安的唐帝国与扎根河北的安禄山军团的叛军。因此,双方主要的正面战场在河北、河南和陕西展开,更具体点是在从今天的北京直线南下到开封,然后再沿着黄河、渭河到洛阳、西安这两条线上。

 


我们看下上面的地形图,就会发现,安禄山的叛军和唐帝国争夺的焦点,是几乎垂直的两条直线,这两条线上大部分地方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河流。而这两条直线半包围着一大片波澜起伏的高原,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被半包围的这片地域对于正面战场的双方,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显然这对于战场双方都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这片地域就是山西,要欣赏安史之乱,务必要了解山西的战场地形。

山西左边是黄河,右边是太行山,两者像两个平行线一样,把山西给分割出来,而黄河沿吕梁山南下到了中条山又往东边一拐,完美的和另一条平行线太行山连了起来,因此山西就是一个很标准的壶形的地势,北边是开口,其他地方都被完美的包了起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山西处在中国三层阶梯的第二阶梯,其中南边正对着河南,东边正对着河北,河南河北都是位于第三阶梯地势很低的大平原,因此山西相对于河北和河南有着居高临下的显著优势。

从太行山一直到中条山,恰好把山西东边南边给包了起来,这几条山脉异常险峻,几乎隔绝了山西和河南、河北。由于河流的穿切,这些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了一些交通孔道,最重要的即历史上所称的太行八陉。太行八陉分别是:第一轵关陉(在今济源县西北)、第二太行陉(即天井关)、第三白陉(在今辉县西北)、第四滏陉(在今河北武安县东南)、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在今河北蔚县南)、第七蒲阴陉(即紫荆关,在河北易县西北)、第八军都陉(即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

太行八陉为山西与河北、河南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当然所谓的太行八陉名字拗口,我们也大多不认识,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四大重镇来了解山西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和关键,这四大重镇的名字我们就相对熟悉多了,分别是大同、太原、长治(就是大名鼎鼎的上党)以及运城。

大同在山西的最北边,就是著名的幽云十六州里的云州,大同对着的是河北,有两条名气很大的道路,一个是桑干河,第二个是飞狐口。沿桑干河东下,一出来就到了大名鼎鼎的居庸关,出了居庸关就到了北京昌平。而飞狐口出来后到涞源,往北边走出紫荆关就到了易县,大名鼎鼎的清西陵就在这里,往南边走出倒马关就进入了河北腹地保定。

太原在大同南边,是现在的山西省会,也有着山西最大的一块小盆地,是山西天然的经济中心和后勤物资聚集地。太原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稍微爱好点历史的朋友无人不知,这个地方叫做井陉,韩信背水一战的地方!井陉一出来就到了石家庄,我们都知道,石家庄是现在的河北省会,其土地肥沃和经济发达可想而知,这连通两大省会的关键孔道,也堪称所有太行八径中最重要的道路!

接下来是太原南边的上党(当时也叫泽潞,现在叫长治),上党有两条河流,叫做浊漳河和清漳河,他们合流城了漳河后,一路东下就到了今天的临漳县,这个县在古代有个名字大家一定忘不了,叫做邺城!上党还有个道路也非常著名,叫做天井关,这里有条极度险峻的道路大家一定知道,这条道路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成语,叫做——羊肠坂道,这条道路一出来就到了河南腹地的焦作,与郑州基本上已经是隔黄河相望了。

最后一个是运城,当时一般叫河东,因为这里在黄河东边。河东这块有几个鼎鼎大名的地方,首先是蒲坂,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几字形,又边这一竖区分山西陕西,这一段都是在崇山峻岭间穿行,我们只要想一下壶口瀑布,就可以认识到这一段的黄河有多么的湍急难渡,而蒲坂是这一段黄河几乎唯一的渡口,渡过蒲坂再去长安,就一路都是八百里秦川的平坦大道了。还有一个地方叫做风陵渡,郭襄第一次听到杨过大名的地方,过了风陵渡就到了大名鼎鼎的潼关。再一条道路相对名气小点,叫做炽关,南下出了炽关就到了孟津,孟津对面呢,就是洛阳!

 


了解了山西的战场地形,我们就会发现,叛军辛辛苦苦打到洛阳,长安,可是你不掌握山西,人家可以很轻易的渡过黄河,居高临下的攻击你一马平川的城市。

如果只是长安、洛阳方向两面受敌还好,更怕的是整个山西到处都是口子,你的重镇石家庄(常山)、邺城,郑州、保定乃至你的老巢范阳(北京南边的涿州),到处都在山西居高临下的攻击范围里。我从山西出来随便打你哪里,你在长安洛阳的主力部队一旦想要回援,我就可以从另外的地方出来,逼迫你的主力集结在危险的平原地带腹背受敌。

正是由于山西主战场的极特殊的地位和巨大优势,所以安史叛军就时刻处于巨大威胁之下,很容易被打断补给,从而无法集中兵力向一个方向进攻,因此安史之乱的战斗,山西方向始终是关键战场。

 

了解了山西的战场地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知道这场战争的第二个关键点——漕运补给线。

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粮草后勤,帝国数以十万计的大军长时间被困在荒凉的西北,仅凭西北的土地根本无法为部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衣物,帝国想要把仗打下去,就必须从还忠于帝国的东南输送物资。


我们看下上面的地图,有两条线,第一条线就是唐帝国以往的大致的漕运路线,我们看到这条线短又平,是将东南长江沿岸的丰厚物资运到首都长安的最佳路线。可是随着叛乱爆发,洛阳到开封都成了叛军的领地,这条线路已经被完全切断。逼不得已,帝国开启了第二条临时线路,就是图中红色的线路,逆长江而上到武汉再逆汉江一直到安康,接下来再穿越秦岭进关中。

围绕着这条帝国的江汉生命线,就成了双方的另一个焦点,从而开辟新的南线战场。,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激烈的斗智斗勇。

理解了这两个关键地形,我们离欣赏接下来的一波波精彩战斗,又近了一步……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记不住的那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