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六)河北风云起,史思明、李光弼登场

扁舟听雨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2022-10-15


叛军势如破竹攻陷洛阳、三门峡(陕郡),先锋崔乾佑部一度兵临潼关,现在有两个选择摆在安禄山的面前:第一个选择是趁势进军,抢在唐军主力部队集结之前,攻占潼关,进袭长安;第二个选择就是在洛阳就地休整。

从事后来分析,人们自然会觉得安禄山应该要一鼓作气,趁热打铁立即攻破潼关,因为事后来看,安禄山在洛阳这么一顿,给了唐军最关键的喘息之机,随着唐军正规军迅速集结潼关,安军反而在随后陷入了很大的困境。

但这些事后分析显然忽略了一点,安禄山是在进攻一个幅员辽阔,人口数千万的庞大帝国,并不是军队攻占了潼关、长安就战争结束了。

安禄山在黄河沿线高歌猛进,毫不停歇,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唐帝国的外重内轻,具备战斗力的正规边军都远在西北,还没有来得及集结,河南一线防守力量薄弱。

二则是唐帝国最大最完备的仓储系统,如河阴仓、含嘉仓、洛口仓、太原仓等都在河南方向上,这里储存了巨量的钱粮物资,因此,叛军在这一线快速推进没有后勤的问题。


我们通过上面的地图就可以看到,红色是叛军现有的进攻路线,这条路上一马平川,运输方便。而且A、B、C这帝国的三大仓库,都在路线附近,帝国上缴税收中,90%的钱粮物资都存储在这三个地方。

一旦叛军沿蓝色路线再往深入推进到潼关乃至长安,要面对陕郡到潼关的艰难山区,叛军的后勤补给立即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唐军西北还有十几万正规部队,如果叛军深入关中腹地,到长安附近与优势兵力的唐军作战,轻易获胜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在长安附近僵持,那叛军的物资补给和消耗就会是唐军的几倍,风险是非常大的。

叛军眼下的胜利更多的是收获了广大的土地,彻底掐断了帝国中央的补给线路,但是叛军正面战场并没有遭遇唐军的主力,唐军的战斗力量仍然完好无缺。对于叛军来说,军事上目前的首要目标,是消灭唐军的主力,叛军选择图中的陕郡作为前线驻扎基地,利用帝国仓库现有的钱粮物资,一年半载都没有后勤补给压力,相对是一个可持续的战略选择。

 

此外,叛军还面临一个重大的关键课题,那就是广阔的河南地区如何维持。河南地区有数不尽的地方官员和完整的地方政治秩序,叛军看上去有十万大军,可是这十万大军撒在河南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就如同胡椒撒进了面里,很快就被稀释。

何况,要是叛军十万大军如果都去维稳了,那拿什么来去继续进攻呢?

所以,接管河南地区既有的行政体系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而众多地方官员都在朝廷里面做着他的官,你现在安禄山要接管了,那大家的待遇总不能降低了,总还得有点奖赏吧?还有众多追随安禄山南下的将领们,也都巴巴的渴望着你给他来点激励,加官进爵呢。

无论是为了满足身边人的渴望,给身边人以奖励,还是要给投靠的人以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当带路党,都需要安禄山赶紧建立一个新的和现有帝国对等的中央系统。因此,称帝建国,就成为安禄山眼下迫切要做的头等大事。

 

最终,安禄山选择了在洛阳暂时休整,在公元756年元月,正式建立大燕帝国。同时,在军事上以陕郡作为前线,将前锋精锐部队驻扎在此,等候唐军的集结,择机在距离洛阳较近的潼关一线与唐军作战。

应该说,选择在潼关附近作战,单纯从军事上来说,防守的唐军处于高处险处,相对有利。但是燕军在这里与唐军作战,胜则可以消耗唐军有生力量,如果不能取胜,只要可以守住陕郡一线,那燕军坐拥帝国最富裕的中原腹地,在后勤上反而较唐军更有利。

 

然而,安禄山这边刚刚建立新的帝国,还来不及大肆庆祝,后方就传来了一个巨大的坏消息。被安禄山委以重任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带头反正,河北几乎一夜之间,全线挂起了唐帝国的旗帜,刚刚成立的燕帝国面临转崩瓦解的巨大危机。


我们看图,左边红色的高原部分就是山西,随着郭子仪部山西战役的胜利,眼下基本是唐帝国的地盘;右下边的浅黄色部分就是山东,现在也是唐帝国的地盘。

第二节详细介绍过安禄山的战略,他的进军方向是河北和河南,因此除了前敌正面部队,还必须要有部队来防御可能的来自山西与山东方向的唐军进攻。

A点是安禄山主力部队驻扎的前线,D点是燕帝国起家的老巢范阳,B点就是燕帝国与山东隔黄河对峙的前线,安禄山把这里交给了颜真卿。C点的核心,就是前面反复介绍的燕帝国与唐帝国山西军区的主要关卡井陉,土门是井陉的河北出口,常山就是正对井陉出口的城市。分别由李钦凑与颜杲卿驻守。

可以看到,B点和C点处于燕帝国前线与老巢的正中,一旦这里被唐军突破,燕帝国就被拦腰斩断。安禄山将这么重要的两大防守要地,交给了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可见对颜氏兄弟的信任。

然而,随着十二月中旬唐军郭子仪部在山西的迅速胜利,深受安禄山信任的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却立即造起了安禄山的反。尤其是驻守土门、常山要塞的颜杲卿,不仅自己造反,还诱杀了燕军留守这里的三个高级别将领李钦凑、何千年和高邈,并遣散了驻守这里的五千精锐燕军。

一个月前,何千年和高邈率领20个骑兵,深入太原腹地,从唐军大军中大摇大摆的劫持太原分军区司令杨光翙到河北问斩,是何等的威武霸气,风光无限,转瞬间,这俩悍将就和杨光翙一样,稀里糊涂就掉了脑袋。战争就是这样的变幻无常,想要在战争中走到最后,修成正果,除了本事,也真的只能静候命运女神的安排。

颜氏兄弟的反正,对燕帝国的打击是极其巨大的,燕帝国苦心建立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对山西方向的防御体系转瞬间彻底瓦解,河北腹地对于山西的唐军郭子仪部已经彻底不设防,岌岌可危。而且随着颜氏兄弟反安联盟建立,河北24个郡中先后有17个郡响应颜氏兄弟,挂起唐帝国旗帜。

 

当唐军在山西战场迅速获胜,唐军朔方军区主力大举向大同、太原一线集结的时候,实际上就意味着河北各地即将面临大规模战争。对于河北各地的军政长官来说,一个很现实的二选一的选择题就摆在自己的面前——你是要跟着燕帝国负隅顽抗呢,还是回到伟大光荣正确的唐帝国的怀抱呢。

没有人敢在这个问题上装聋作哑,因为你现在装聋作哑了,将来两大帝国的刀枪可不会对你客气。最后的结果呈现了很鲜明的对比,那就是北方的保定北京地区纷纷继续支持燕帝国,南边的河北广大腹地,则几乎全部表示,我认为唐帝国能赢。

保定以北到北京地区,属于前线军区,河北军区的主要部队都集中在这一线,这里是燕帝国主要部队的老巢所在。自张守珪、安禄山以来,经营了二十多年,这里的部队是燕帝国反叛的最核心的支持力量,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而南边已经属于内地非军事区,这里的官民承平日久,普遍不希望进行长久的战争,内心深处,也并不喜欢北边的那些飞扬跋扈的军爷们,因此南边的郡几乎全部都跟随颜氏兄弟反正。唯一继续跟随燕帝国的最南边的魏郡袁知泰部,也迅速被击溃逃往河南。

 

河北南边全部反叛,相当于把燕帝国一举分割为北京-保定一线和开封—洛阳一线两块孤立的飞地,这对燕帝国来说实在是灭顶之灾。燕帝国皇帝安禄山立即派遣大将史思明、蔡希德率领骑兵二千,步兵三千共五千精兵火速回师。

史思明所部数量虽少,却都是燕军的王牌——同罗骑兵和曳落河(奚和契丹为主)步骑,这些部队的训练素质和战斗力之高,在整个燕帝国,甚至整个当时的中华大地,都是一流中的一流,非同小可。这支王牌部队也一直被史思明小心的保护着,成为日后史思明所有基业的核心支撑。

史思明部火速进军,前锋正月六日进抵常山,随即围城,九日常山城破,颜杲卿被俘,随后在洛阳被杀。紧接着史思明马不停蹄,东进到衡水一带(饶阳)继续镇压河北各路义军。河北反正郡县虽然多,但是手里的部队大多是各地的民兵后备役成员,战斗力和史思明所部燕军王牌相距甚远,虽然双方打了不少仗,但是结果毫无悬念,我们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史思明在河北迅速镇压义军,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方向却一直毫无动静,史思明部和义军主要在石家庄周边郡县作战,石家庄正对的是太原分军区。理论上太原分军区还有1-2万的正规边军,足以迅速东出井陉支援河北,一旦得到了山西的支援,河北义军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被按着揍。

然而或许是山西军区被安禄山经营了三四年,太原分军区部队鱼龙混杂,政治上已经不那么可靠,也或许中央空降来的新的分军区司令王承业在能力上甚或是立场上,都有问题。

总之,史思明部回师河北后一个多月,河北义军一直在孤军奋战,局势再这么下去,不仅河北的大好局面将要失去,也会让所有敌后的部队对于帝国深深地失望和怀疑,帝国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唐帝国立即任命郭子仪部将李光弼为新的山西军区最高军政长官(河东节度副使,实际的一把手,打得好随时转正),从围攻大同高秀岩的朔方主力中,抽调了五千步骑于二月十五日南下太原,东出井陉进入河北,声援河北各路义军。

这个新的任命和调动透露出了两点:第一是帝国对于原山西军区部队的能力和立场,深感怀疑,没有调动他们作战,第二则是帝国此时的战略思路,仍然希望郭子仪部朔方军主力能够攻克大同,直接从大同东出保定与北京,端掉燕帝国的老巢。也就是说唐帝国现在对于整个叛乱,打的还是速战速决,尽快平定的主意。

唐军李光弼部东出井陉后,直扑常山,常山军民再次反正,活捉燕守将安思义,常山再次收复。此时的燕军史思明部正在饶阳城下对河北各路义军围点打援,得到唐军从太原东出井陉的消息后,立刻解围回军常山,双方接下来在常山打了一场高质量的战役。

 

要欣赏这场高质量的战役,我们先要理解下此时双方的战略目标。唐军目前的主攻方向仍然是大同,李光弼部来河北的目的,是要与河北的数万义军形成呼应,保证他们不被史思明的部队消灭,只要义军长期存在,燕帝国的就始终处于被分割切断的状态,南线的大军的补给就会很快面临困难。

看上去李光弼部拥有战斗力强大的五千正规边军,后面还有数万义军支援,战略任务相对简单,易于实现。为此,史思明部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战术来打破李光弼部的战略意图,我们可以称之为“贴身盯人防守”。

所谓的贴身盯人防守,就是将部队牢牢驻扎在离对方很近(往往不过二、三十里)的地方, 盯住对方,对方主力也好,分遣部队也好,只要你一动,我就立即跟住打击,你如果稳守,我就看着你,等着你。

这个战术适于实施的条件,主要在于两个,第一,盯人方不怕与你决战,甚至就是诱导你与我主力决战。第二、被盯人防守方往往有重大弱点,这个弱点通常就是后勤补给。

目前燕军与唐军的常山之战,对于燕军来说恰恰是满足这两点的。首先李光弼部虽然是正规边军,但是史思明所部是燕军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一旦数量不占优势的李光弼部出城与燕军决战,燕军胜算极大。

其次,唐军的后勤是有弱点的,常山地区已经被史思明坚壁清野过了,缺少粮草,一旦你被贴身盯住,无法在河北腹地获得物资支援,那么你就被迫要仰仗太原的物资供给。可问题是,从太原东出井陉的道路狭窄险阻,运输粮草难度很大,而且太原的王承业部现在看起来,也实在有点靠不住道。

当然可能有人要问,既然要盯人,干嘛不直接围城呢,那样才最紧嘛。我们要知道孙子兵法有云倍而攻之,十而围之,史思明部兵少的情况下去顿兵坚城,反而很容易遭到李光弼部依托城池反击。


李光弼部在常山,史思明部驻扎在九门,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直观感受下史思明部贴李光弼部有多紧,唐军的运输线路有多难。

这套战术的限制与反限制,需要的是双方指挥官的高超指挥,并彻底的考验双方基层部队单元的作战能力。由于燕军已经彻底失去了话语权,现在留下来的都是唐军的战报,所以我们看到的常山战役就是唐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但是史书记载的李光弼的各类胜利,实在都是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甚至都很难称得上胜利的胜利。比如李光弼部由于骑兵缺少需要的草料,所以奇袭一个叫石邑的小城抢回了草料,盯人防守的蔡希德部跟进攻占石邑晚了一步等等诸如此类。这种战报实际上意味着在这场盯人与摆脱的较量中,李光弼部落了下风。毕竟,基层战斗力,明显燕军更强。

最终,常山之战以李光弼部无力打开局面,补给断绝,被迫求助郭子仪而结束。李光弼部失利以后,帝国意识到不应该把主力锁死在大同这颗死子上,应该让郭子仪部彻底放开手脚,把全局走活。

随即,郭子仪部暂时放松对云中(大同)的围困,抽调精锐蕃汉步骑二万,南下太原,东出井陉,驰援河北!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记不住的那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