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乌战争启示录(七)成功还是失败?俄军的激烈争论

扁舟听雨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2022-10-15
当俄乌战争进入大约第三周的时候,舆论战场上出现了一件颇有几分黑色幽默的事情。
乌克兰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官网上向俄罗斯国防部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这篇大作洋洋洒洒,核心意思是作为乌克兰的反腐专家,你们天才般的腐败让我们大开眼界,学习到了好多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认知盲区,也因此收缴了不少好东西,获得了不少的战果,真谢谢啊。
这篇文字非常有趣,给无比残酷的战争带来了几分滑稽。
另一方面,来自俄罗斯的军事专家斯特列科夫则一直在无比严肃的对俄军高层提出批评。
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核心意思——俄军一直在“张开拳头打人”。
 
说点题外话,进入战争正文后,收到了很多精彩回复,同时也能看到很多争议。
争议很正常,但是很多争议的原因在于彼此的信息源不同。
简单来说,中文自媒体重关于俄乌战争的文章视频充斥了太多的“同人”作品,他们介绍的多半不是这次俄乌战争,而是“俄乌同人小说”。
所以很多时候,不同信息来源的朋友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场战争。
 
扁舟在为大家简单介绍这场残酷战争的时候,主要采纳以下信息源进行思考:
俄、乌双方的国防部战报声明、英国防部的每日战况点评,法国军事分析专家戈雅的战况点评,美国战争研究所(ISW)的战事报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磅信息源——来自俄军专家斯特列科夫的战况点评。
 
这里有必要介绍下斯特列科夫,对于熟悉这八年俄乌战争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中国关注俄乌冲突的人喜欢这样比喻普京和斯特列科夫的关系——他俩是俄现代版的赵构与岳飞!这个比喻未必准确合适,但相信大伙现在能理解斯特列科夫的分量了。
简单来说,斯特列科夫就是第二节介绍的当年皇俄派军方的头号旗帜性人物。
14年正是斯特列科夫带领几百志愿军跑到克里米亚,利用当地的民意和俄军身份恐吓逼降驻防乌军引发后来的惊天大变。
后来又马不停蹄带几十人跑到乌东,从无到有拉出一支队伍,整得乌克兰天翻地覆,此后数月的乌东战争中也是他全权指挥当地部队以及秘密加入的俄军,近乎全歼了当年的乌军。
 
这些年斯特列科夫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抨击普京胆小如鼠,没在14年的最佳时机让他率大军直捣基辅,灭了他个鸟乌克兰。
当然,斯特列科夫现在已经失势。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认为这其中的恩怨是非普京就是错误的,斯特列科夫就是正确的。
我们只是想说明,斯特列科夫是俄罗斯复国以来战绩最辉煌的几个指挥官之一。
而且说到对乌东战场和乌东战局的专业程度,斯自称第二,全球也没几个敢称第一。
更重要的是,开战至今近20多天,他从俄军视角对战局的预判远比其他人准确。
因此斯特列科夫反复发出对俄军指挥“张开拳头打人”的抨击,俄军最高指挥系统也绝不会当没听到。
 
看起来,乌克兰方嘲讽的所谓腐败问题主要涉及俄军的后勤装备财务管理等组织方面的问题,主要负责单位是国防部。
而斯特列科夫反复批评的主要是具体战略和战场指挥方面的问题,主要负责单位是参谋部。
但实际上这两件事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俄军持续了十多年的军改。
 
所谓军改又涉及到合成营与营级战斗群(RTG)的概念,我们这里不打算做太多花哨的介绍,只简单解释下这个军改到底是啥意思。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代战争新闻:美军步兵发现了敌人,然后他们立即呼叫支援,然后炮火上去了,坦克过来了,飞机扔炸弹了,该炸的炸完了,步兵才去查看战果。
这样的打法很多人都很羡慕,但是如果用过去旧的军队组织模式,这个场景就不太容易出现。
 
通常炮兵有专门的炮兵部队,坦克属于专门的装甲部队,战机属于专门的航空部队,这些专门部队最少也是营级单位,多数都是团级、师级的。
所以步兵要呼叫炮火支援,你和人家炮兵、装甲兵、空军等都不是一个单位的,人家来不来支援你得听人领导的。
那人领导就可能有疑问,你步兵碰到的敌人是不是谎报军情了?是不是受了敌人的诱导呢?搞不好就要扯皮。
营上面有团,团上面有师,师上面还有军,这一级级的汇报决策下来敌情很可能早就变了。
所以过去的步炮协同、步坦协同、空地协同通常都需要集团军级别提前很长一段时间做部署和协调,很难在应对小股敌情时做出快速反应。
 
随着现代化军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通信网络技术的巨大飞跃,逐渐有了合成营的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把步兵、重炮部队、坦克装甲部队,工兵部队、后勤保障部队、通信部队都统统放到一个营里面,有时候甚至还带武装直升机中队。
这样一来,遇到小股敌情需要炮火、装甲和空中支援时,你们一个营自己就可以迅速决策,迅速搞定。
当然一个营还是显得兵力太少,一般是几个营组成一个旅,或者叫营级战斗群,就足以在相当大的区域独立执行军事任务。
 
这样的合成营(旅)改革首先是武器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需要集中使用才能有效果现在少量装备就足以发挥很大威力。
更重要一点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营级战斗群的各单位协同作战都在一个小范围快速进行,需要非常好的定位能力才能做到精准打击敌人,不然你近距离呼叫炮火支援,友军不小心就把你炸了。
另一方面营级战斗群兵力少,没有能力大范围警戒、侦察,如果中央指挥系统不能精准掌握我军与敌军位置,不能最快速度传递敌情信息,那这个战斗群一不小心就被敌人包了饺子。
 
合成营的改革到底是好是坏,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是海湾战争以来,美军越来越向快速反应、层级扁平化发展,取得的战果似乎还不错。
而俄军在两次车臣战争中把旧军制下机构臃肿,反应迟缓的弱点暴露得很明显。
所以从2007年开始,普京下定决心进行大规模军改,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爱将谢尔久科夫。
谢尔久科夫只在军中服役过一年多,长期以来都是在商贸财税系统工作,空降国防部前是俄罗斯税务总局局长。
 
之所以让税务局长去搞国防,而且是搞军改这样颠覆性的大动作,和这次军改的特点很有关系。
说白了,合成营改革的要点就是把过去一个师(至少近万人)的装备堆到一个旅(1500人左右)上。
俄罗斯本来就不富裕,现在要用一个师的钱养一个旅这怎么玩?
谢尔久科夫为此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最终还是万变不离其宗——裁人,人少了要花的钱就少了。
 
据统计,这五年军改一共裁撤了20万军官和与军队相关各级官员,裁撤了10个军事单位,尤其是一些军事院校和科研机构。
甚至谢尔久科夫还出售了大量军方产业以筹钱,理由是军队不应分心管理产业,要专心于军事训练。
可以想象俄军方对于这个外来空降兵是何等的厌恶,甚至引发了军方的大规模游行抗议。
于是举报谢尔久科夫贪污腐败出卖军产中饱私囊简直就是无耻卖国贼的人越来越多,他最后也似乎确实被查出涉及重大贪腐案,黯然下课。
 
2012年,邵伊古接替谢尔久科夫成为国防部长一直到今天。
有意思的是,邵伊古建筑行业出身,后来长期在行政系统工作,一天兵都没当过,普京连续使用非军方人士出任国防部长,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中味道。
邵伊古上台后的任务就是拨乱反正,他重建了多个师级战斗群,还重建了坦克第一集团军,稳住了军心。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搞了五年的合成营级战斗群也没荒废,而是两手都要硬,继续建设很多精锐的快速反应部队。
看起来邵伊古更多只是执行者,具体怎么改的大方向不是他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邵伊古的继续军改搞得怎么样呢?赞扬的批评的意见都有。
不过这些年通常都认为通过乌东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局部战场的表现,俄军很好很强大,所以邵伊古的军改搞得很不错。
当然这里面也有杂音,最大的杂音就来自这个斯特列科夫,斯经常骂邵伊古贪腐无能,骂俄军军改搞得乱七八糟。
不过斯特列科夫自从被边缘化后就老是这个调调,天天喊俄军在乱搞,俄在乌东要不行了,要败了。
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犯错下台后妒贤嫉能天天诋毁新同事新领导的小人嘛。
 
上面这些就是全面战争打响后斯特列科夫一上来就批评俄军“张开拳头打人”的背景。
所谓“张开拳头打人”的意思就是指责俄军兵力过于分散,目的不明,他进一步还批评俄军根本就没正视这场战争,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当然我们也很难据此指责具体负责战斗指挥的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具体军事指挥首先要讲政治,要服从政治上的大战略。
上节说了,俄军的核心战略是最快速度摧毁至少是瘫痪乌军在基辅的中枢指挥系统,在这个大战略下,陆军各部的主要目的是最快速度接管乌克兰各战略要地和大城市。
 
大方向定了,俄军不张开拳头还能咋办呢?
何况军改这么多年,领导们都认为军改非常成功,俄军众多营级战斗群个个具备独当一面的强大战斗力。
这个基调下,俄军开战时的战略部署自然就是各路部队齐头并进,向众多目标发起攻击。
俄军国内民间军评人士也对这个基调赞扬有加,大唱反调的大约就只有这个斯特列科夫。
 
在战事进行到四五天,俄方视角宣传还充斥着胜利穿插转进包饺子的氛围时,斯特列科夫就开始不断发出这样惊世骇俗的强烈呼吁:
第一,这是场对大俄罗斯(他是皇俄派)生死存亡的战争,俄罗斯输不起,必须胜利;
第二,普京应该立即展开全国总动员,迅速扩充数以十万计的大部队立即投向乌克兰战场;
第三,收紧拳头,明确少数核心目标,以绝对的兵力优势、装备优势和重武器优势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后果在战场取得突破。
 
应该说斯特列科夫的建议俄最高指挥系统未必就没听到。
比如说最近很火的马里乌波尔战局,作为俄军目前唯一围困的城市,俄军下了大决心要拿下这里。
于是从临近的乌东战场大量调集乌东“民兵”,从临近的赫尔松战线调集了不少部队,还调来了大名鼎鼎的车臣部队,形成了兵力上的较大优势。
而且还在乌东卢、顿二州的俄控区发起了总动员,大量调集民兵预备役甚至成年男子上战场。
也就是说在局部战场俄军确实有总动员和收紧拳头打人的迹象。
 
但是要说整体战略上变成斯特列科夫那一套,对普京和其他俄高层来说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斯特列科夫这番呼吁可不是仅仅涉及简单的战场指挥。
背后隐含的意思就是俄罗斯这些年来的军改,尤其是邵伊古上来后搞的既要又要的军改彻底失败了。
不但没有搞出高度信息化且能快速反应的精锐部队,反而把战斗力都搞没了。
所以我们现在唯一办法就是恢复过去苏军以来的优良传统,先确保把仗给我打赢。
 
这里的苏军优良传统指的是苏军在人员组织、武器研制和后勤装备组织上都有独特的体系。
他总能快速动员出数十万上百万的部队,虽然每个人单兵未必强但却总能迅速组织起来发挥出点作用。
再小的作用乘以几十万,上百万都是非常恐怖的。
当年的德国人就对此深有体会,不管德军自认为自己如何优秀,如何大量消灭苏军,苏军总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冒出来,打到德国人彻底绝望。
 
这样的建议普京和他的团队想要采纳,尤其是在仗已经打起来,战略已经部署下去后再这么搞可就真没那么容易了。
先不说普京团队现在有没有能力搞这样的总动员,动员后会不会出现政治后果,就说普京团队凭什么听你斯特列科夫的瞎叨叨呢?
大伙都说我们的军改是成功的,是有着巨大战斗力的,你斯特列科夫说改失败了就失败了啊?
 
我们想想,我们要是普京,一边是无数忠心的、忠实的、忠诚的优秀将领,告诉大家虽然有暂时的缺点和暂时的困难,但我们的成绩是主要的,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另一边是斯特列科夫这样的反动分子天天胡说什么我们形式不好,我们的头在瞎指挥,再不彻底改变我们要完了。
你是普京,你会相信谁呢?可千万别觉得这个很容易,我们不妨想想下面的场景:
作为一个普京的坚定支持者,我一听到俄军稍微不利的消息,是不是就会怒发冲冠,恨不得立马越过电脑冲过去骂死他打死他捶死他?
作为一个普京的坚定反对者,我一听到俄军稍微有利的消息,是不是就会怒发冲冠,恨不得立马越过电脑冲过去骂死他打死他捶死他?
所以说,斯特列科夫这样居心叵测天天说不好听的家伙还能滋润的活着,可见相比于大多数普通人普京已经足够虚怀若谷了。
 
当然,战争是两方在打,俄军打得到底成功还是失败离不开他的对手的发挥。
那么作为俄军对手的乌军这一仗又是怎么打的,打得怎么样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