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推荐:德彪西《夜曲》

书影乐言 2020-08-24





有人主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比如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与音乐关系很深的小说。而最适合那阅读气氛的,据说是德彪西的音乐。

小编则认为,由于德彪西的音乐是可看的音乐,他被称作是“印象派作曲家”,是音乐领域中的印象主义风格的开创者。而小编每次听德彪西的音乐之时,脑海中也都会不自觉的浮现出一幅幅画作,德彪西的作品是技法高超的浪漫水彩画,透露着象征主义的诗意,同时还带着幽深的神秘主义。所以开始听都的时候会很认真去想象着那些画面,需要听到熟悉了之后,才能作读书的背景音乐。故小编建议刚开始听德彪西的音乐的时候,用认真地心去静听。而当你真正动用全身的感官去理解德彪西的时候,你会发现,德彪西不仅是印象派“音乐画家”,更是象征主义的“诗人”。


今日推荐丨德彪西《夜曲》


《夜曲》是德彪西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完成的作品。三首《夜曲》的标题是《云》、《节日》和《海妖》,德彪西解释说:“夜曲”这个标题并不意味着传统夜曲的含义,而是更具有简略的、尤其是装饰性的意义。

这时,我们所关心的不是夜曲的形式,而是这一词所包含的一切多种多样的印象和光线。



❤ 《云》


《云》描绘了久久呆滞不变的天空,云朵缓慢忧郁地拖沓徐缓而过,带着几分凄凉,消融在灰白色的虚无缥缈之中。



❤ 《节日》


较《云》之沉寂梦幻,《节日》显得明亮活跃。

伴随着骤然出现的闪光,空气以舞蹈般的节奏运动;还有光怪陆离的梦幻般的节日行列,它贯穿了整个节日,并与之彼此交融;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节日背景中,音乐与闪烁的尘埃融为一体,成为整体节奏的一部分。

V


❤ 《海妖》


《海妖》描写大海及其无穷无尽的美妙律动,海妖的神秘歌声随着闪烁着月光的银波荡漾回响,她们大笑着消失而去。

乐曲中的“海妖”指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身鸟足女妖塞壬,她专以美妙的歌声诱使航海的人葬身大海。在此曲中,德彪西使用了八声部女声合唱,以“啊”音唱出具有催眠性的旋律,来表现海妖诱人的歌声。




视频:德彪西 《夜曲》之一《云》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e01417t1oz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里,德彪西和布热在巴黎一起走协和大桥,他告诉布热说,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他萌生了交响性作品《云》的构思:他仿佛看见暴风雨驱动着厚重的雷云滚滚;船鸣着汽笛从河上驶过。在和弦慵倦的持续中,英国管奏出的简短的半音主题,描绘了这两个印象。





管弦乐《夜曲》不是传统意义的夜曲,德彪西的时代许多传统音乐概念和程式早已瓦解,作曲家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只是借此一用,有时用作某种象征或是暗示。《夜曲》三首分别是《云》、《节日》、《海妖》,乐曲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不意味着是很具体的描写性音乐。例如第一首《云》,作者不是通过音乐来描绘漂浮的白云流过天空的种种形态变化,而是意在唤醒深藏于心的某种感情。当你长时间地凝望天空,心情随着变幻不定的云产生变化,会在内心留下许多无法确定的感情,不是忧郁也不是悲伤,不是欢快也不是愉悦,它只是一种捉摸不定的感受。德彪西在这里不使用过重的音响,高音木管奏出柔美的波动音型,主题重复时加以微妙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流动。






克劳德·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鼻祖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 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主义,成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自成一派而闻名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56岁。


音乐天赋,出色专业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 Bourgault-Ducoudray、&Eacute;mile Durand、Antoine-Fran&ccedil;ois 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av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执着音乐,收获大奖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荣获罗马大奖。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撼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影响深刻。


印象代表,深远影响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影乐言

总有那么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会触动你我的心弦!这是个分享与推荐的平台,为大家推荐,也欢迎大家推荐。

最后,大家想要读的电子书可以直接在对话框回复书名与邮箱即可O(∩_∩)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