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元弼先生復禮堂文鈔 述學、經學文鈔序

书影乐言 2020-08-24

曹元弼先生復禮堂文鈔

述學


愛敬天下之道在經,則治經者不可不審所從入,以確得其旨。苟誤解經文,是誤天下蒼生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自七十子後學以至今日,凡說經之家,其篤信好學、平心實事以求是者,皆任重道遠,扶植綱常,膠固王道,愛敬聖人之所愛敬者也。其矜奇炫異,不求真是,不顧流弊,好為大言,博辯以求勝者,皆欺世盜名,將釀天下離經叛道莫大之禍,以惡慢聖人之所愛敬者也。治醫者欲活千萬人,必先審方書之得失。治經者欲道濟天下,必先知經說之是非,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往者元弼嘗舉各經傳,述源流,定治經者不易之途徑,以告兩湖書院之士。今重為此堂同學言之,其辭曰:

學莫大乎經,經之所重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辭也。所以成其辭者,文字聲音訓詁名物制度也。局於聲音訓詁名物制度而不求道者,陋也。求道而不由聲音訓詁名物制度入者,亦非也。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延及於今,二千餘年,即聲音訓詁名物制度,已聚訟紛紜,莫可究詰。師法淆亂,古義淪亡。苟不審別是非,確明宗旨,好學深思之士,亦何由致力於其間哉?然則如之何而審別之?曰:得孔氏之傳者爲是,背孔氏之傳者爲非。

《易》自商瞿,傳至田王孫而有施、孟、梁邱之學,京氏出於孟氏,費氏獨得古文,施、孟、梁邱、京、費,得孔氏之傳者也。虞氏傳孟氏學,荀氏傳費氏學而出入孟氏,鄭君先通京氏,後傳費氏。則鄭、荀、虞,亦得孔氏之傳者也。唐李氏《集解》以荀虞爲主。國朝惠氏棟《周易述》,精發古義,張氏惠言獨攻虞學,又于鄭荀各通其要。姚氏配中,會通諸家,據象推義,尤多至理名言。李氏、惠氏、張氏、姚氏,紹孔氏之傳於既絕者也。王弼以老莊言《易》,背孔氏之傳者也。今治《易》當由李惠張姚以達鄭荀虞。

《書》伏生今文,孔安國古文,得孔氏之傳者也。今文有歐陽、大小夏侯之學,古文有衛、賈、馬、鄭之學,皆孔氏之傳也。偽孔氏臆造經傳,虛言亂實,背孔氏之傳者也。宋吳才老、朱子,元吳氏澄明,明梅氏鷟,國朝閻氏若璩、惠氏棟,辭而辟之。江氏聲、王氏鳴盛(四字原脫,據補)、段氏玉裁治古文,孫氏星衍兼治今古文,陳氏壽祺父子專治今文,胡氏渭獨精《禹貢》,皆紹孔氏之傳於既絕者也。今治《書》當由胡江王段孫陳以達伏孔鄭氏。道光、咸豐之間,治今文學者往往蔑棄古文家,因而蔑棄經文,倡狂怪誕,流毒無窮。惟陳氏為善。

《詩》齊、魯、韓、毛皆孔氏之傳,而毛義尤正。鄭《箋》宗毛為主而兼采三家,又能溯四家之說所自來,善推明孔氏之傳者也。王肅名為申毛,實以私意難鄭,背孔氏之傳者也。幸鄭學之徒辭而辟之。孔沖遠兼疏毛鄭,不為邪說所惑,善守孔氏之傳者也。其書廣大精微,沈懿雅麗,後之學者,莫之能尚。國朝陳氏啟源、戴氏震、段氏玉裁之書,發疑正讀,亦信多善。陳氏奐訓詁致精,而言禮多誤。夫禮是鄭學,言禮不本鄭氏,非孔氏之傳也,當分別觀之。胡氏承珙、馬氏瑞辰,瑜不掩瑕。陳氏喬樅,則存亡繼絕,有功矣。今治《詩》當以孔《正義》為主,以各家輔之。

《周禮》杜子春創通大誼,先後鄭以經書記,轉相證明,紹孔氏之絕學者也,賈《疏》確守鄭氏家法。國朝江氏永、戴氏震、鄭氏珍之書,雖非訓釋全經,而剖疑析惑,發揮旁通,可謂能致其精。今治《周禮》當以《疏》為主,輔以諸家。他若沈氏彤之考祿田,甚難而非;王氏鳴盛之說軍賦,墨守而誤;而程氏瑤田考工創物小記,故與鄭立異,尤失平心求是之旨,以子尹之法箴其膏肓可也。

儀禮、禮記《注》《疏》,孔氏之正傳也,賈擇精而孔語詳。國朝張氏爾歧、江氏永、淩氏廷堪、張氏惠言、胡氏匡衷、培翬之學,精且博矣。當與注疏並治。元弼亦嘗不揣固陋,覃精研思,為十七篇《校釋》,於初學不無小補。其他通說三禮之書,若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江氏永《禮書綱目》,徐氏乾學《讀禮通考》,秦氏蕙田《五禮通考》,金氏榜《禮箋》,孔氏廣森《禮學卮言》,及段氏《考周禮儀禮漢讀》,胡氏承珙《疏儀禮今古文》諸書,皆當玩索服膺者也。

春秋《左氏》、《公羊》、《榖梁》,皆本孔氏之傳。張蒼、賈誼,得《左氏》正傳者也。後漢賈景伯、服子慎治之尤精。服《注》半本鄭《注》,杜預因賈服而增損之,雖有更定,大旨無不殊。觀各書所引賈服舊義,多與杜同。洪氏亮吉《左傳詁》輯賈服注,每云杜本此,可證也。孔氏《正義》,發揮詳明,杜《注》時有乖謬,光伯規過,多見《正義》。國朝顧氏炎武、惠氏棟、沈氏欽韓、劉氏文淇、李氏貽德,辨正尤多。今治《左氏》宜以《注》《疏》為主而以各家疏通證明之。

《公羊》漢世最盛,何氏《解詁》,雖病專己,要其大義,得孔氏之傳者也。國朝孔氏廣森《通義》,推而廣之,約而精之,有功經傳甚大。陳氏立以禮說《公羊》,尤為平實。今治公羊當以《注》《疏》孔陳為主。國朝為《公羊》學者惟二家無弊,餘率詆訶周禮,譏訕康成,侮慢宋賢,目無法紀。群不逞之徒,或借漢人,推衍依託黜周王魯等語,文其奸言,冒上無等,非聖無法,蓋經學之敗類,聖世之賊民而已,今宜一切屏絕之。

《榖梁》尹更始、糜信等《注》久亡,范書是非互見,要其立心甚公,可師也。近鍾氏文烝《補注》,雖淺近亦復名家,可並及之。他若顧氏棟高《春秋大事表》,綱羅群言,體大物博,雖家法不甚謹嚴,而議論多正,且可推以致用。惠氏士奇《春秋說》,發揮經義,亦多心得。通說《春秋》之書,斯為善矣。

《孝經》有今古文,許君為古文說,鄭君為今文《注》,皆孔氏之傳也。鄭《注》久亡,近儒左右采獲,十得五六。惟《群書治要》所載,不足信。明黃氏道周有《孝經集傳》。國朝阮氏元論孝經多創通大義,其子福《補疏》,采輯古說,亦略可觀。

《論語》包氏、鄭氏《注》,《孟子》趙氏《注》,得孔孟之傳者也。朱子《注》本古《注》,而益致其精,尤學者所當深信篤好。《論語》近有劉氏寶楠《正義》,《孟子》近有焦氏循《正義》,勝於舊《疏》。

《爾雅》,孔子門人所記。漢魏人訓詁至精,景純之《注》不減樊孫。國朝邵氏晉涵《正義》,郝氏懿行《義疏》,遠勝叔明,當依據。

《說文》所載字多本孔子壁中書,段氏《注》體大思深,讀段《注》而後可以通字例之條,而後可以讀經,而後可以讀周秦漢古書。王桂兩家皆不逮也。

此外通說群經之書,若顧氏炎武《日知錄》,首數卷維持名教,通達治道,經學如此,方為有用。王氏引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深通文字假借,因聲得義之源,學者知此,方能遍讀古書。陳氏澧《東塾讀書記》,提要鉤元,指說各經要領,囊括大典,義據深通,立心純粹,立言矜慎,讀書如此,方可守先待後,永無流弊。

經學源流,大致如此。總而論之,則漢之許鄭,宋之程朱,得孔氏之傳者也。背許鄭程朱者,背孔氏者也,由許鄭程朱以通孔孟之大義。實事求是,身體力行,為子則孝,為弟則弟,為臣則忠,為友則信,則儒者之能事畢,而宇宙之患氣無不可消矣。




經學文鈔序

六經之道,與文至矣。《易彖》、《象》、《繫辭》、《文言》,《詩序》,《春秋傳》,《禮》七十子後學之《記》,皆所以發明前聖制作精意,其文章之懿,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窮高極遠而盡精微,溥博淵泉而道中庸,見天地之心,著人情之實,是用六經之道,昭炳光明。夫子之文章永億,萬世可得而聞。所謂“文王既没,文不在兹”者,此其大彰明較著者也。孟、荀二儒,吐辭為經,迨乎漢師,賈、董、許、鄭,以王道聖法、羣經精理為文,微言大義,不絕不乖。魏晉而斯道稍衰,儒風凌替,文薄之弊,意爲辭掩。幸有言明且清之義疏出於其閒,雖辭訓古質,或傷煩瑣,而清深透達,實開昌黎起衰之先,唐宋至今,學術文體,悉以此為大路之椎輪,雲門之土鼓。國朝稽古右文,崇尚經學,風氣精博,超軼汉唐,名儒蔚起,著作極盛。道咸以來,考據之學漸流破碎,小言害義,耗心絕氣於一名一物。既於先王大道、經世之務,扞格不入,迷惑無聞,而巧說騁辭,變本加厲,遂以猖狂怪誕之言,蕩眾心而召世禍。近復雜以支離鄙倍之名詞,奇衺不衷,生於其心,發於其言,文義亂則古訓亡,經術晦是非無正,三綱五常,無不可橫決倒懸。揆厥由來,未始非分文析字、說不急之言,不能使学者因文見道、明體達用階之厲也。光緒戊戌,元弼應閣師南皮張相國聘,主講兩湖書院經學,與執友梁節盦先生慨論此事,不勝斯文墜地之懼。節盦以爲不興其藝不能樂學,造就人才自正人心始,正人心自明經術始,明經術自深通文義、好之樂之始,因撰集自漢以來經師指說大義之文,足以羽翼聖經、扶持名教、感發人之善心者,彙爲一編。淺闇一得,亦蒙采錄,復屬元弼更加蒐補。其明年,元弼以南皮師命編《十三經學》,辭講席歸,杜門著書。去年又以師命總教湖北存古學堂。至鄂,與節盦商量舊學,重將此編審定。今年我省中丞陳公先各省放立存古,朱竹石師主持其事,以紹吳中鄉先輩之絕學,挽近來士習之披猖,元弼復承乏為總教,因將此編就蘇學印行,印成以授鄂學。俾吳楚英髦,咸誦習焉。孟子曰:“經正则庶民興。”又曰:“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延叔堅之說讀書曰:“洋洋乎其盈耳也,涣爛兮其溢目也,芬芳欣欣兮其獨樂也。”因文辭之美,以歆動其慕尚經術、希聖希賢之心,覃精研思,優柔饜飫,仁義禮智生於心,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藴之為德行,措之為事業,聖道之明,人才之盛,將於是基之文辭云乎哉!光緖戊申九月


更多内容参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2191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