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乐】BBC纪录片:《用肖邦拯救人生》

书影乐言 2020-08-24

推荐来自BBC的纪录片《肖邦拯救人生》:“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总长仅九分钟,诞生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却依然有着特殊的魅力。本片讲述了两个普通人——苏格兰青年保罗和日本中学生桃香,在各自经历了人生的不幸之后,因肖邦的叙事曲而重新振作,勇敢面对今后的生活。”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m0153056m2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肖邦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作于1831-1835年间,公认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诗的影响而写的。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所依据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 Konrad Wallenrod》 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的是14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在这部诗中,诗人塑造了康拉德•华伦洛德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充满了爱国豪情和强烈的复仇愿望。肖邦则借着诗歌来号召波兰人民为了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而斗争。肖邦准确地把握了诗中主人公无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那种贯穿整首诗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充分地体现在这首叙事曲中。


1830年11月,处于沙俄残暴统治下的波兰人民,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并在华沙建立了独立政权。1831年9月,由于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华沙陷落,起义失败。肖邦在《g小调叙事曲》中借题发挥,表现了对这次起义失败的悲愤情绪。




送上齐默尔曼演奏的肖邦《第一叙事曲》完整版,一起被拯救一下↓↓↓↓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g0153b30ym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小编找了一些曲式分析的文字,感兴趣的同学看一下:



作品为奏鸣快板曲式,开头是个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旋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


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第8小节起),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好像是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边诉说着故事,边拨弄着他的四弦琴。随后华丽的音型,更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经过音、变化音等多种手法,对原有的旋律进行了装饰,并很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即兴性和变换性很强,音域宽广。


副部主题(第68 小节起)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了抒情的气息,是没有硝烟的,没有战争的真实写照。


展开部的主部(第95小节起)音乐已经由平静安详转变为紧张和不稳定,变成了一首热情激动的悲歌。副部主题(第107小节)显示出了英雄气概。交响化的音响,使音乐一下体现出了英雄形象。


再现部(第167小节起),副部主题先出来,仍然具有雄壮的气息,直到结束部(第181小节起),激昂的音型才平静下来。随之而来的主部主题(第195小节起),又开始紧张不安,并直接迎来暴风雨一般的尾声(第209小节起)。尾声最后一段双手八度半音阶下行,就好像是那无情的判决,最终收归为悲剧。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 央苑艺教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