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析】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一~三乐章

夏爾克 书影乐言 2020-08-24

第九号交响曲终乐章之所以会那么受注目,其一是因为它是布鲁克纳的最后遗作,其二则是前三乐章太吸引人了,让人想听听结局到底是甚么,如果不是这样,这乐章只是一堆没画完的设计图而已...

前三乐章则是完整的作品,也时常演出,听众总被其力量的宏伟与神秘性所折服,它除了是布鲁克纳的遗言之外,还是音乐史上的珍品,颂词多如牛毛,大指挥家福特万格勒称其为”圣曲”,可说是最简短而扼要,确实,对这超越尘世,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交响曲,也没更好的形容词了。

布鲁克纳是音乐理论大师,原本作曲就特别严谨,到晚年更是令人难以想像,他喜欢像建筑师建房子的方式,先精准的算出各部份比例,再开始动手,他的旋律通常是四小节或八小节的结构,与我们作文时的起承转合相类似,非常工整,但其境界却是五花八门~第一乐章就展示了众多的主题,它们看似只是排著队一一出现,实际上却彼此相关,组成非常复杂的网络,并以此链接第二和第三乐章,这些关系实非文字所能形容,而是在深层的潜意识里,我们只要多听几次,就能感觉出其奥妙之所在。

布鲁克纳一向是对调性很坚持的作曲家,他虽然爱激烈的转调,但仅仅是在乐曲的进行中间,结束时他却要求一定要回到主调,”第九号”当然也不能例外,这主调可以是大调或小调,第九号的第一乐章是d小调,就一定以d小调结束,这是当然...但此乐章的三个主题不一定都要是小调,它可以来个大调作为对比,这就是A大调的第二主题,它以半音化的旋律和不断转调为特征,与自然音阶相去甚远,由此散发出超自然的美感,看以下由大指挥家Wand指挥的全曲影片(本文解说以此为本),其中有个旋律非常重要,为下图红线圈起来的部分,称之为”来世的主题”(在5:52处,为影片的时间,以下同):



这个旋律通常是先上升四度再上升二度,它不只在这里出现,在第三乐章中也可以听到,而且还好几个地方,尤其在该乐章第一主题呈示部的结尾,以不断的重复方式,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我以为这是了解这三乐章的关键~在第一乐章悲剧性的小调中间,竟有一个主题是大调的,它还与第三乐章遥相对应,这乐章竟也是三个乐章中唯一大调的(前两乐章皆为d小调),其奥妙不言可喻~那意思是说,在第三乐章中的告别人世气氛,早在第一乐章就已经题展现出来,并以此连接最后的终乐章,此乐章的开头又是一堆四度音程,也必定会以大调结束,与这”来世的主题”都有很大的关联性,这就是全曲重点之所在...若我是布鲁克纳,当会用这主题结束这首交响曲,只可惜他没写完,一切只能猜测。

前三乐章的和声也极为先进,常常不是用学理就可以归纳或分析的,例如半音变化的十一度或十三度和声,现在听来也还会让人惊奇,旋律不用说更是充满半音阶,还不时用八度以上的音程,配上庞大的管弦乐团,恢宏而众多的铜管乐器,其音响只能以”惊涛骇浪”来形容,第一乐章刚开始的小三度音阶虽然平静,但很快就卷进千顷波浪,长大的前奏部分完全以半音层层近逼,制造出极大的神秘紧张感,木管点描式的高音吹奏好似在点火(3:19),到了第一主题终于破茧而出时(4:06),我曾听到有人惊呼:偷袭珍珠港了!整个乐章充满着末世灾难的景象,在此用布鲁克纳的手稿,可清楚看到法国号他用了八支,底下还有他写谱时会打上的小节编号:




第二主题转到大调(5:24),又用五部弦乐优美的歌唱,照理说可带来一些缓解,但正如前述,它带来的是对现世的告别,与来世的憧憬,气氛反而更为悲凄。第三主题很有特色,先用反向(8:42),再用本来面目出现(9:31),它用的是本曲很重要的琶音,还引进了一个呈示部小结尾主题(10:32),它半音多到几近无调,但让人觉得奇妙,又有些凄美:



发展部(12:07)将前奏部分和这些主题凑在一起,它们有时相处愉快,互诉衷情,有时却摩擦出巨大的火花,此时小结尾主题偷偷的出现了(14:13),和它搭配的弦乐拨奏听来耳熟,原来是连接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一连串下降音阶(4:42),到第三乐章它将转为”生之别离”的主题,这是布鲁克纳自己认可的,小号随后吹出的上升琶音(14:51),和第二乐章以及第三乐章的主要主题也有关联,这巧妙的布局使这段音乐成为本交响曲极重要的一部分~它担负连接三个乐章的工作,甚至在终乐章的尾声可能也有它,这是后话了。




之后第一主题再现(16:14),又是与下降音阶配合,但这里极为激烈且不和谐,接下来又将这主题加以变奏,低音又奏出上升琶音的连续进行(18:09开始),它与终乐章尾声更是相关,在此提供谱例,为红线圈起来的部分:



第二和第三主题也依顺序再现,进入本乐章的结尾(25:00),这里将前奏的后半段及第一主题加以变奏,还一直重复同样的音型(26:11),感觉艰难万分且犹豫不绝,使之无法再显威风,最后努力终归失败,而掉入了更凄惨的境地~木管组竟在一堆D音中,高亢的吹出降E音(26:38),本来在第一主题中它们还很有礼貌,只是一前一后出现,这里竟公然造反~其不和谐令人难忘,本乐章就在此种气氛下以悲剧结束。

第二乐章则很难用言语形容其结构,反正用听的也不难理解,很多人爱上此首交响曲是因为这个乐章~它一如惯例,都是”诙谐曲”,形式也是ABA,A段是主要主题群,B则是中段,之后A段再返回。主要主题由琶音组成(28:19),这一如前述是本交响曲重要的主题,在此是很小心的下降但又很潇洒的上升,多少有些滑稽,但和声又出现了不和谐的情形,这次是D音和升C,升C还用小号奏出(28:27),感觉更是尖锐,其他的和声也是浑沌一片,节奏听来是舞曲,但踩着舞步的却是沉重且密集的铜管, 竖笛则在其上奏著诡异的快速上升音阶(29:26),不断扩张,我每次听,都感觉有一堆大象在吃人的黑洞前跳舞,而且洞口悄悄膨胀,越来越靠近:




中段则由d小调转到升F大调(32:07),如此的转调虽然唐突,但总算稍微喘息了一些,这里的音响十分细腻接近室内乐,在他的交响曲中极为罕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琶音先上升后下降,和主要主题刚好相反,反讽、胡搞的意味十足,铜管力道也大为降低,又出现了一个怪异的主题(32:36),它与第三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这里也起了暗示的作用,随后法国号以弱音点奏(32:47),听来像虫鸣,长笛也吹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则像是鸟叫(33:13), 但出现在如此怪异的乐章中,总感觉很不寻常...中段结束后主要主题群再原样出现,结束第二乐章。

有人认为此乐章的凄厉与焦躁不安,似乎是马勒和萧士塔高维契的先声,预告了现代音乐的来临,看来与沉稳安笃的布鲁克纳差距甚远,但这应该是他的”灵界体验”,绝对与马勒等人的歇斯底里或神经质不同,比较接近所谓的”黑色幽默”,像是在笑脸旁镶上黑框。此时第三乐章,也就是慢板,在两个悲惨又嘲讽的乐章后出现了~它的慢速与庄严,立刻就让人屏息,第一主题以小九度上升又以半音下降,听来有点像是飞机升空又坠落(39:45),后来”来世的主题”(39:56)出现,肃穆的演奏著琶音(40:11),又与前一乐章乱扯般的琶音形成强烈对比:




音乐以半音发展著,向高处昂扬,此时法国号强力奏出小九度主题,小号则以第一乐章起头的小三度音程唱和(41:34),力度减弱后,引来一堆下降琶音与”来世的主题”,感觉像是流星坠落(41:51),现在只看的到点点星光,铜管吹出了长长的下降音阶(42:51),这被布鲁克纳称之为”生之别离”的主题,在终乐章将扮演重要角色。之后”来世的主题”又被法国号奏出(44:10),不断重复,在依依不舍中结束了第一主题群。

第二主题正如前述与前乐章中段的旋律很像(44:37),调性有些模糊,随后由弦乐进行变奏,”来世的主题”再度出现(46:14),唤起我们对来世的憧憬,并回顾第一乐章。之后就进行发展部,第一主题的反向以小号吹出(50:15),并配上”生之别离”的主题,小九度的下降使这段音乐十分锐利,之后第二主题的变奏出现(53:31),,再度推向小号小三度音程的高潮,法国号再度强力奏出第一主题,最后造成奇幻般的和声,其实它是一个G音上的小九度和声,只是缺了第三音,看他的手稿,我总是觉得笔迹有颤抖的感觉:




然后第一主题则现出原形(54:55),连”生之别离”的主题都配上了丰满的和声(56:02)。再现部则是由第二主题开始(57:50),当此旋律反向时,听来很像他在以前的弥撒曲中所写的”求主垂怜”(miserere)段落(58:30),这里不妨唱出会更有感觉...后来第一主题复归(60:10),造成此乐章的最大高潮,第一、第二小提琴在短短的12小节中,用三十二分音符演奏了368次(59:47开始),不难想见其华丽与急促,好像无数细线缠绕着,我们看他的手稿,这里有可能是后面才加上去的:




音乐因此陷入混乱,以此为背景,第一主题更使用他最不和谐的和声(60:52处),好像和声小音阶的七个音都到齐一样,布鲁克纳写出了他音乐中最让人恐惧,但也是最拍案叫绝的一段,那绝对是死亡的挣扎。在如此壮丽恢弘的音响后,尾声平静的开始,虽然还有之前那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梦靥”存在(62:29),但很快就消逝,最后在暗示终乐章尾声的琶音(小提琴,64:01)和四度上升(法国号,65:17)中结束此乐章,仿佛在剧痛后的永眠与安息...




在演奏第九号交响曲的传统上,当然是到此收场,因为在安息后,确实该一了百了,一般听众也对此感到满足,何况终乐章未完成,想演奏也无能为力。但一百多年来,在许多音乐学者的努力下,终于能让我们得以见到终乐章的完整面貌,才知道它除了尾声外,其实已接近完成,尾声也可以靠布鲁克纳生前所透露的想法,进行某种程度的”重建 ",所以安息后其实并未结束,还有一个代表灵魂升天的终乐章,整首交响曲原来就是从人世进入天堂的旅程。也对,如果没有终乐章,那他在前三乐章中所布的局岂不白费,甚至还会使人无法理解,就好像电影没看到结局一样,因此我一向支持完成终乐章,最低也要提供一个可演奏的版本,去年拉图爵士率领世界顶尖的柏林爱乐演奏此曲的完成版,可说是划时代的事件,令人振奋,下文想聊聊此终乐章有意思的地方。(待续)


文/总谱手稿截图‧注解:夏尔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