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银女祭司】 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

伊沙、老G译 书影乐言 2020-08-24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AHHa AHpeeBHa AxMarOBa,1889-1966),苏联俄罗斯女诗人。生于敖德萨一海军工程师家庭。曾在彼得堡女子大学学习法律,但她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1910年与著名诗人古米廖夫结婚,周游许多国家。曾加人阿克梅派。1912年出版诗集 ,《黄昏》。1914年诗集《念珠》问世。20年代初期出版诗集:《车前草》(1921)和《Anno Domini Mcmxxl》(拉丁文,意为耶稣纪元1921,1922)。她以爱情诗闻名,有“俄罗斯的萨福”之称。40年代曾被斥为“颓废”、“色情”诗人,50年代中期恢复名誉。晚年以深沉的哲理抒情诗反思时代和个人命运。后期的代表作有《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1940-1962)和《安魂曲》(1935-1940,1987年问世)。


题记:“当时,为了保存这部作品,诗人不得已像生活在荷马时代一样,写完某些片段,便给自己最可靠的朋友朗诵,然后由后者背诵,在脑子里‘存盘’,再毁弃手稿。”

【俄苏】安娜·阿赫玛托娃

 《安魂曲》


你不能撇下你的母亲沦为一名孤儿。

——乔伊斯

  

不躲在异域的天空下

也不在外国翅膀的保护之下——

我与我的人民在一起分享一切

在那里,厄运已经抛弃了我们。

 

1961



《代序》


    在叶绍夫制造恐怖的可怕几年间,我用了17个月,在列宁格勒探监的队列中等待。有一天,不知何故,有人“挑”出了我。在那个场合,有一个女人站在我身后,她的嘴唇冻得发紫,当然,她从未在其生活中,听说过我的名字。从我们全体共同的特征——麻木中抖擞出来,她凑近我的耳朵说(在那里每个人都习惯于用耳语说话)——

“有人能描述这一幕吗?”

我回答——“我能。”

就在那时有某种东西像是一丝微笑自先前的那张脸上一闪即逝。

 

1957年4月1日

列宁格勒 

献词

高山在这样的悲痛前折腰,

大河停止奔流,
监狱铁门紧锁

关押囚犯的洞穴

濒临死亡的悲楚。
清风轻轻吹拂着某人,
温柔的夕阳温暖着他们,我们无从知晓,

不论哪里都是一样,谛听
刮削声然后打开可恶的钥匙

行进中的士兵踏出沉重的脚步声。
早早醒来,仿佛是为了早晨的弥撒,

步行穿过发疯的首都,去探监
我们会遇见——死者一般毫无生气的太阳,
每天都在降低,涅瓦河,被罩在迷雾之中:
但希望仍在远方歌唱。
判决书一下,顿时泪如雨下,
紧随其后的是完全彻底的隔离,
仿佛一颗跳动的心被痛苦撕裂,或

重击,她躺在那里残酷的结局已经注定,
但她仍然设法奔走……步履蹒跚……独自一人。

你们在哪里,我的不情愿的朋友们,
我的两个撒旦之年的俘虏们?
在一场西伯利亚的暴风雪中,你们见到了怎样的奇迹?
在月亮的圆周有怎样闪闪发光的海市蜃楼?
我送你们每人一个问候,和告别。


1940年3月

 

 

序曲

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时只有死者
面带微笑,为他们的获释而高兴,
这列宁格勒四周悬挂着它的监狱
像一枚毫无价值的徽章,正在拍落的棋子。

尖锐,刺耳,蒸汽口哨般唱着

告别的短歌
向被定罪的患痴呆症一般的队伍,
当他们成群结队,缓缓行进,沿着——
屹立在我们头顶之上的死亡之星
当无辜的俄罗斯蠕动
在血溅的靴子和“黑乌鸦”囚车的

轮胎之下。

 



你在黎明时分被带走。我跟着你
好像一个人在送葬时所做的那样。
孩子们在黑暗的房子里哭泣。
蜡烛燃烧,照亮了圣母像……

圣像的冰冷还在你的唇上,一颗死亡的冷汗
正在你的额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细节,我要收集
与被杀害的近卫军的妻子们一起哀泣
伤心欲绝,在克里姆林宫的塔楼下。


1935年秋

莫斯科

 



静静的顿河在流淌
一轮黄月亮悄然在上

 

歪戴帽子,四处游荡,
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你的身影


身患重病,孤苦伶仃
月亮看到一个女人躺在家中


她的儿子在监狱,她的丈夫已死去
便替她做祷告。

 



这不是我,别人也正在受难。我不能够
不如此这般。已经发生的一切,
被用一块黑布掩盖,
然后让火炬远离……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1940

 

 



咯咯地笑,广开玩笑,人见人爱,
皇村无忧无虑的罪人
如果你能够预见
什么样的生活将与你相伴——
你站在那里,包裹在手中,
在克列斯泰监狱的大墙下,排在第三百号,
用你的热泪

燃烧新年的坚冰。
往返监狱的路旁白杨树在摇曳
不发一丝声响——多少无辜的
无可指责的生命被带走……


1938
 



有17个月我奔走呼号,
感召你回家。
我把自己扔在刽子手脚下
为了你,我的儿子和我的恐惧。
一切都变得永远混乱——
我不再能够区分
谁是畜生,谁是人,还有多久
可以等到死刑的执行。
现在只有蒙尘的花朵,

敲击香炉的叮当作响,
来自某处的铁轨进入乌托邦
并且盯着我的脸
并且以迅速歼灭威胁我,
一颗硕大无朋的红星。


1939

 



多少个星期飞驰而过。即便如此,
我无法了解什么样的结果会出现,

我的儿子会如何,走进你的监狱
白夜凝视着,如此辉煌。
现在它们再一次燃烧,
凝眸如鹰,
并且,在你的十字架上,所谈话题

再度是死亡。


1939年春

 

 

 


判决



字句犹如石头掷地有声

砸在我仍然跳动的心胸。

不要紧,我准备好了,
将处之泰然。

今天我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需要屠杀记忆,

将我鲜活的灵魂变成石头
然后教我自己重新生活……

但如何……这酷夏天翻地覆
在我窗外像一场狂欢节;
我早就有这个预感
一个光明的日子和一幢废弃的房子。


1939年6月22日

喷泉楼

 

 


致死神



反正你会到来——既然如此何不现在?
我等着你;万事已经变得太过艰难。
我已经关掉灯,打开门
对你来说,如此简单,如此美妙。
采取你所希望的任何形状。从中爆裂
像有毒气体的盖子。爬到我身上

仿佛熟练的强盗使用了重武器。
毒死我,如果你想,用伤寒症呼气,
或用一个你精心准备的简单故事,
(众所周知它令人反胃),带走我
在蓝帽子警官面前,并让我
回眸一瞥
房屋管理员被吓得惨无人色的脸。
我什么都不在乎了。叶尼塞河

的漩涡。北极星的大火。
这备受爱慕的眼睛里的蓝色火花
关闭并覆盖住这最后的恐惧。


1939年8月19日

喷泉楼

 



疯狂用它的翅膀
覆盖我半壁灵魂,
它喂我火辣的酒

引诱我走向深渊。

那是当我明白
同时听到我用外语发出的谵语
我必须把到手的胜利
还回去。

不管我有几多抱怨
不管我有几多祈求
它不会让我带走
哪怕一件简单的东西:

不论是我儿子可怕的眼睛——
被痛苦地镶嵌进石头
或监狱探视时间
或这种苦日子在暴风雨中到达尽头

也不论是一只手的甜蜜的凉意
焦虑的菩提树的身影

还是明亮的远方的声音
这最后令人欣慰的话语。


1940年5月14日

喷泉楼

 

 

受难

 

“别为我哭,妈妈。

我在我的坟墓里活着。”

 

1

 

一个天使唱诗班最大的荣耀时刻,

天空渐渐变成烈焰。

他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离弃我!”

但对他的母亲说:“别为我哭……”

 

1940

喷泉楼

 

2

玛格达丽娜击打自己,放声哭泣,

这位耶稣最喜爱的女弟子变成了石头,

但在那里,母亲沉默地站在那里,

没有一个人敢去看一眼。

 

1943

塔什干

 

 

尾声

 

1

 

我已经了解容颜怎样枯萎,

有多少恐惧能够从低垂的眼帘中逃亡,

有多少苦难可以将脸颊蚀刻成

似楔形文字标记的冷酷的纸页

我知道有多少绺乌黑或淡褐色的头发

一夜之间银丝雪白。我已经学会识别

在顺从的嘴唇上凋谢的微笑,

全身颤栗的恐惧躲藏在空洞的笑声里。

这便是为什么我祈祷但不是为我自己

而是为在那里与我站在一起的你们全体

穿过肆虐的严寒和七月的酷暑

在一堵高耸入云但却完全瞎掉的红墙之下

 

2

 

时辰将至,纪念死者。

我看见你们,我听见你们,我感觉你们:

 

一人抗拒着久久拖延着面对这扇打开的窗户;

一人感觉不到她的脚踢着脚下亲切的泥土;

 

一人突然摇着她的头,回答:

“我来这儿好像回家!”

 

我想要得到你们所有人的名字,但名单

已被转移并且还没有其他地方可以看到。

 

因此,我已经用这些无意中听到的

你们所使用的谦卑的话语

 

为你们编织成宽大的裹尸布。不论何处,无时无刻,

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哪怕一件事。即使在新添的悲伤里。

 

即使他们用铁钳夹住我备受折磨的嘴

还会通过亿万人民呼啸;

 

这便是我多么希望他们记住我,当我死时

在我纪念日的前夕。

 

在这个国家里,如果有人有朝一日,

决定给我树立起一座纪念碑

 

对这个庆典我会欣然赞同

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不要把它建在

 

我出生的海边,

我已切断了我与大海最后的联系;

 

也不要立在皇村公园山盟海誓的树桩旁

那里有一个伤心欲绝的影子在苦苦找我。

 

把它树在这里——我站了三百个小时的地方

但却没有一次滑开这大铁门的门闩。

 

听着,甚至在幸福的死亡中我也害怕

我忘记了“黑乌鸦”囚车,

 

忘记大铁门怎样可恶地砰然一声响一位老妇人

号啕大哭像一头受伤的野兽。

 

让融化的坚冰流动仿佛

从我纹丝不动的青铜眼睑淌落的泪水

 

让监狱里的鸽子在远方咕咕鸣叫

当船只沿着涅瓦河静静航行。

 

1940年3月

喷泉楼



 

    这首由十四首小诗组成的抒情长诗,是女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苏联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顾名思义,这首长诗是在未曾平反的岁月里为悼念那些在30年代肃反扩大化中被冤屈而死的所有无辜者,其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已无须多费笔墨,诗的字里行间已尽述其详。值得反复探究的是诗篇悲剧美学力量何以能如此深入读者的灵府深处,难道仅仅是因为女诗人本人是受害者和受害者的母亲,仅仅因为她自己经历过那“整整十七个月”的生死悬心的煎熬吗?不,不尽然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死亡和哀痛声,所有的愤怒和抗议声都能转化为感人的诗篇的,它们仅止于诗歌熔炉里的材料而已,诗毕竟是充满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矿石到光芒四射的艺术结晶,还有一个精到而复杂、高超而不平凡的冶炼过程。那么,阿赫玛托娃是如]何来熔裁这悲怆岁月的体验的?笔者以为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值得读者留心玩味。

    首先是作家创造主体精神风貌上的特殊身份问题。阿赫玛托娃本人在诗篇中固然以一名受迫害的妇女和一名爱子受难的母亲的身份出现,但作为抒情主人公却又并不仅止于此,她在好几个地方显然是把这一场灾难担之于肩,承之于心,大有灾难汇集于一身之感,她甚至拿自己比附于儿子受难的圣母,她援引圣经里的诗句“不要为我流泪,母亲,在我装人灵柩的时候”。她写入殡的过程,连参加葬礼的人都无法忍受这巨大的悲痛:“自始至终,谁也没敢看一眼朝母亲默默站立的地方。”女诗人尽管没有正面描绘母亲哀戚的容貌,但读者心里却立即出现米开朗吉罗的基督受难横躺在圣母膝头的那座雕像!女诗人开宗明义表明她是以一个悲剧时代的见证人的身份来记录这一场悲剧的,她又说“我不仅是为我一个人祈祷,而是为了所有与我站在一起的人们”,她那“痛苦到极点的嘴巴”,原在于“喊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从诗篇的题铭、代序直至尾声,她女囚的身份,受难母亲的身份,人民代言人的身份交替出现、渐次上升,而统筹这几重身份的则是圣母的形象。如果没有这一持之有据的以圣母自况的身份,这奁首《安魂曲》的悲悼气氛,就不可能如此广阔,如此尖锐地如此深沉刺痛人的心灵。

    其次,阿赫玛托娃被西方学者推戴为具有举世无双独特风格的女诗人,我看其独特风格乃是女诗人的特殊气质和特有的艺术思维相契合的产物。日丹诺夫错了,错在他胡扣帽子,但他的污言秽语中忘了一顶在中世纪常常用来迫害女人的帽子,这就是动辄以“女巫”罪名处死异教女子时所使用的口实。为日丹诺夫设想,如果他在当年使用这顶帽子,那倒是不折不扣、不大不小适合阿赫玛托娃美丽而智慧的头颅的。所谓女巫,一般意指其超常的直感能力,洞穿事物本质的穿透力,不受逻辑因果限制,把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能力,超越时空限制,模糊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界限,以及超常的预见能力,把握认识事物时的整体性,表现事物时的神秘朦胧等等,总之,是与不讲逻辑的原始人的思维比较接近,无以名之,故称之为“巫性思维”。阿赫玛托娃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中,往往充满这种对爱情的来临和离去的预见能力,她那点到为止,留下大块空白却能意会的艺术表现手段,都属于这一“巫性思维”的范畴之内。笔者以为,女巫最大的特征是所谓通灵和通神,她能与神对话,是神的意旨的代言人和传递者。《安魂曲》则叮以视为阿赫玛托娃熟练运用了若干“巫性思维”准则的经典性作品。因篇幅关系,这里不便作全面分析,只列举几个例子。例子之一,“不能建立在皇家花园朝夕思慕的树墩旁,在那儿极度伤心的影子在寻找我。”原始人是把影子看成是灵魂的一部分的,往往把影子混同真实人,影子也是生命的,如此运用原始思维,充分显示了整体把握一段思绪的极度经济和力度。例子之二,“让那僵冷的青铜塑像的眼睑,像融雪簌簌地流下热泪。”这是物理世界和精神情感世界的混淆,切勿拟人化目之。例子之三,“在玛露斯黑黝黝的车轮下,无辜的俄罗斯在痉挛挣扎。(‘你用灼热的泪水,将新时代的坚冰烧穿。”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撞的同时,不是带有一点女巫蛊惑诅咒的口吻么?! 

    第三,《安魂曲》是女诗人集毕生艺术创作经验之大成的经典之作。全诗平实中见深度,平淡口吻中出深情,言简意赅,外枯中膏,处处充满高低、顺逆,运转自如,以恨写爱,悲喜交错的艺术辩证法。这里也只能请读者尽可能鉴赏全诗。现仅举低调写高亢,以乐景写悲举两个细微的小例子。例子之一,女诗人自称老妪,以负伤的困兽作比,固然出之“哀兵必胜”的策略,但这种不避丑怪的低调,骨子里却是置迫害者于被审判的席位上;例子之二,儿子被捕之后,“日子明朗朗,房子空荡荡”,那孤寂无告的心情,却用窗外在夏日里算得上令人暑气顿时为之一消的绿荫的沙沙声来反衬,这就是诗家脍炙人口的“乐景写悲”的具体运用,阿赫玛托娃更擅长此道,她悼念帕斯捷尔纳克的诗篇,也曾用此法取得了正写和顺写天法取得的艺术效果。她写道,五月里城市的椴子树发了疯,将没有来由地繁花满树(大意),就一下子把读者带进挂纱志哀的气氛中去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