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萌萌:或被死亡惊醒的爱的回忆
爱与死,或被死亡惊醒的爱的回忆
萌萌
一个中年男人回到故乡,看望他那年已老迈、行将就木的父亲,意外地遇见了年轻时的恋人。他们一起呆了几个钟头。
那早已在井然有序的平静生活中死寂的往事,似乎又复活了起来。
他不久便离去了,却再也不能安宁。
他忍不住给她写信、寄钱,一次又一次,怀着彼被讹诈的恐惧和莫名的期待等她的回信。
而她只是开始给他回过两三封简短的信,就杳无音信了。
第二年,他借口看望父亲,又一次回到故乡。一下飞机就直奔她的住处。才知道那在暮色中闪亮着温暖灯光的房子,早在头一年就换了主人。
她走了。不声不响地离去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甚至连父亲死时也没有回去。
就是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故事,一个许多人在人生中都可能经历到的故事,被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欧茨赋予了“爱与死”的主题。
一
没有议论和评述,没有着意开掘的境界,一句话,没有对为什么的任何追问和回答,一个平凡的事实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呈现着。
这个男人叫马歇尔。他年轻时或许有过爱的冲动,或许偶然地走进过一种他不熟悉的、不属于他的生活,但早已遗忘了。
他与另一个女人结婚已9年,有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弗朗和他同属于上层阶级——“他们注定会在一起的,他们那片世界是由各种名字组成起来的古怪而又令人愉快的关系网”。那原本就是属于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他和妻子在其间像朋友或伴侣那样怡然相处。
但是当他沿着故乡的街道信步走到那个小邮局,一个熟悉的女人的背影跳入他的视线时,他陡然感到了紧张,仿佛他早就在等待着什么出现,这等待的感觉在几分钟中,显得是这样地漫长。直到证实了真是她他年轻时的恋人辛西娅,马歇尔才松了一口气。
震动他的,是爱么?是过去的死灭的爱,是将来的未知的爱,抑或就是此时、当下被激活的爱的渴望?
能真实地爱是一种美。
马歇尔的生活中没有这么纯净的美,即使在回忆和想像中也没有。
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的生活闪耀过真正的爱,闪耀过结晶般的、一尘不染的美呢?
生活沾满了世俗的污秽。
在马歇尔,是他的无穷无尽的应酬,在公司,在社交场合,在家里。外在关系裹挟着他的时间、精力,他随波逐流就是了。天堂或地狱都是不复存在的,他早已不再有真实的内心体验。
在辛西娅——
辛西娅是真实的。她曾是一个妓女,真实地袒露自己的贫穷,袒露自己的失望,甚至袒露自己的丑恶。她的衣服是廉价的、不整洁的,她的双眼那样地带着冷淡的、不满的、阴郁的色彩;她的唇边有某种残酷的东西;她几乎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她有着爱的渴望。至少这爱的渴望是真实的。这被爱的渴望所激起的回忆和想象是真实的。真实使沾满污秽的生活在远离单纯时获得一个单纯的支点。
单纯是一种状态。原始人或许是单纯的,孩子或许是单纯的,当一个人无可挽回地走入社会,无可挽回地成熟了起来,无论他(她)的经历是简单还是复杂,社会给他(她)打下的印记都使他(她)无可挽回地失却了单纯。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但人却可以在最复杂的经历中保留内心追求的真实。这真实使人获得单纯的支点,从而可能由此变得纯洁起来。
当重逢的马歇尔执意地走进辛西娅的寓所后,辛西娅向马歇尔要钱……她要用一个近乎残酷的真实来抹掉或唤醒马歇尔心中的爱的回忆。连马歇尔都想到了——“她是在用这种方式糟蹋他,糟蹋自己,以便唤起他们相爱的往事”。他拿出不少现钞,傻笑着递给她,她接过钱,也开始微笑起来:“是的,你是给了钱的,否则我干吗当时要打搅你呢?”马歇尔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辛西娅的这个举动中掩藏着怎样的、死灰复燃的生命的激情,那是她青春梦想的回光返照。
她爱马歇尔,马歇尔对她也曾有过爱的冲动。这15年前的一段短短的往事,在漫长的人生中几乎只是一瞬间。她记得一切,甚至每一个细节。他却遗忘了一切。不仅遗忘了,而且回忆是被埋葬在那样一个死寂之地,以致每一点复活都仿佛是在同死神搏斗。换一个角度看,他的每一点爱的回忆都被笼罩在死的黑影下。
或许更接近真实的说法应该是,马歇尔的爱,从一开始就没有从死亡中诞生过。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常态的、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活着。这是一种沉沦。纯粹的、没有任何期待和冒险的沉沦本身就是活着的死亡。而连在回忆和想象中都失去自由的沉沦,就更是一种活着的死亡了。
马歇尔就是这样活着的。但他曾有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生活的空间中去扭转一个方向,即使达不到在的冒险,也可能在一次具体的冒险行动中去寻找人生新的跨度。
二
他和她的邂逅相识,带着极大的偶然性。
他是从有着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大房子里走出来的(“他的妻也可以回顾起这类房子”)。那是他的父辈、甚至祖辈一直居住着的住宅,是马歇尔家族生活空间的中心。那住宅对于他意味着地位、财富。
一位西德当代哲学家鲍勒诺夫说:“居住是与任何别的活动不同的一种活动,它是人的一种规定性,人在这种规定性中实现出他的真正的本质。如果人要是不无依无靠地被时间之流冲走的话,那么他就需要一个固定的居住地方。”这位哲学家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就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谈这种人的规定性,即把人的住宅作为人的生活空间的一个参照系。这里的人,已从人与人的具体关系中抽象了出来。但实际上人总是具体地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因而,在将住宅这样一类概念作为具体的哲学范畴提出来时,它们的具体性,使之每一点引申和展开都离不开对具体事实,即对“生活世界”的还原,从而离不开对具体时空中纵横联系的一种相关性的把握。它们往往是一种进入或覆盖角度,本然地带着自身的丰富性,同时也带着自身的限制。
当马歇尔诞生在那座有着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大房子里时,他一生的主要方向已被规定了。这房子作为他的生活空间的中心自然地引申出他的生活道路。但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即人与人关系的变动,作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将带来生活方向的偏离乃至扭转,带来整个生活道路的改变。
与辛西娅的邂逅,没能触动马歇尔的生存背景。
15年前在那个酒吧间里,一个同伴把辛西娅介绍给他,他询问了她的姓名、电话号码,不几天就开始给她打电话,然后第一次走进了她住的那所很旧的、难看的大房子。好奇地打听她的一切,好奇地关注她的生活,同她一起到她的朋友的一所公寓房里去幽会……那是不属于他的生活,不属于他的房子。当时年轻的尚未真正走进生活的他,还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正是这种不意识,使他曾有过真实的情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是爱过她的。
这爱是做着幻梦的青年男女间自然的心灵契合。在青年男女还没有走进社会这个编织着各种关系的大网时,他们都曾有过自然的心态,仿佛是没有被污染过的纯净的梦幻本身。这种伴随着梦幻的爱,往往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即便是真实的情感也因美丽得飘浮而变得不真实。因为一代一代人的意识,就象一代一代人的生活,可能断裂也可能衔接。
马歇尔是平庸的。那情感对于他,全然是一份不堪忍受的负担。他很快就走上了他的正常的生活轨道。在熟悉的、得心应手的生活空间,他用不着去打开新的道路、开拓新的世界,连一席让心灵自由飞翔和喘息的隐秘之地都是多余的。
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轨道上,他结识了弗朗;在这样的生活轨道上,他平步登上堪萨斯城公司的经理的位置;在这样的生活轨道上,他打桥牌、参加晚宴和各种社交活动……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顺理成章。如果没有意外导致方向的偏离乃至扭转,他将在这早已被规定的、他的家族所熟悉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但他毕竟被爱的闪电照亮过。但他毕竟有着或至少有过生命的冲动。辛西娅的再次出现,使他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种冒险的尝试,朦朦胧胧地在他心里蠕动着,他再不能安宁了。他不可能懂得“生存的最大成就和最大乐趣是:冒险地活着”(尼采),但他第一次感知到,冒险的念头已使他的整个生活都改变了样子。
他在旧式的房子里和父亲一起消磨时间,他父亲奇怪地、一而再地咂着嘴巴,使他五脏六腑都翻腾了。他给妻子挂电话,一次又一次,他觉得她的声音显得那么遥远,仿佛是一堵模模糊糊的墙,把他的妻子的声音淹没了,甚至,只要轻轻放下话筒,他一生与她的关系兴许就会一刀两断。当那位同他的父亲一直住在一起的姑母切肉时,在他眼前闪动的,是她的湿漉漉的带血迹的手指、淡红色的细嫩嫩的肉和闪闪的刀光,他被吓得惊恐不安,直想逃脱。而他的家,既不能给他安全感,也不能使他惊恐的灵魂获得宁静。在那个与弗朗通电话时的感觉发生以后,在他心中隐藏了另一个女人以后,他的住宅不再是和家庭等同的。
因而谈住宅不能不谈家庭。住宅不等于家庭。
一个没有住宅保证的家庭总会缺少踏实和安全感,仿佛使人无依无靠地飘浮在时间之流中。所以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一定的住宅形式。但只有用真实的爱支撑起来的家庭才能保证住宅的神圣,使住宅真正成为人的生存的内部空间,从而使人能从纷扰的喧嚣中拔出身来以恢复自身,从这里走向外部空间,走向世界。
与辛西娅的重逢,留下了一个一辈子不能忘却的记忆:当他15年后再度走进辛西娅的房间时,他觉得自己仿佛冲破了什么东西,解放了,飘浮了起来,不能自己。那一刻,他曾那样认真地环视辛西娅的房间,他要记住它。于是,他的宽大的舒适的住宅成为了生疏的、即不再是可依靠的所在。
辛西娅的房间突然变得比一切更重要。他真的记住它了。在冒险的冲动和恐怖的抑制中,他不断地回忆起那个房间。在无数个刹那间他真想重新回到那个房间去,变成过去的那个他。而理智告诉他,变成原来的他不在于时空的流逝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于有些可怕的知识使他不敢那么做了。
那一步如果切实地迈出去,将整个地扭转他的生活方向。
他终于还是以看望父亲为理由再度去到故乡。在意识的表层,他是要去阻止辛西娅对他的讹诈,他一天也不能忍耐了,他要去谈一谈,道道别,索回信件;在意识的深层,却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驱使着他。他一下飞机就乘出租车直奔辛西娅的寓所。他双手发抖,心惊胆战,手心湿漉漉的,通身都汗湿了,一会儿向前猛冲,一会儿又迟疑不前,灵魂和肉体竟像脱节了一般。他的肉体保护着站在他后面的那些人——他的父亲、弗朗和孩子们,他的朋友,那个代表着他的利益的社会;他的灵魂却要不顾一切地走进那个房间。
房门敲开了。一个陌生的小姑娘守在门槛上,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他。辛西娅早已离去了,一切都因她的离去而告终。他最终还是没能真的走进她的房间。
他又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轨道上,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空间中。一切意识中的价值标准或许都没有任何变动,但有一个感觉会顽强地活在他的心里,伴随他,直到死神降临。那感觉使他原来宽阔的、畅通无阻的、明亮的天地变得狭小,充满阻塞、碰撞,变得阴冷而晦暗无光。
三
人的遭遇是神秘的。无数的因素推动着人的思维、感觉和行动。谁能说清,在现实给定性的向度上,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欧茨懂得这神秘。她曾在《卡夫卡的天堂》一文中借卡夫卡的话描述神秘:“在现实生活中,神秘并不隐藏在背景中:‘恰恰相反!它直瞪瞪地看着你。正因为它显而易见,我们才视而不见。日常生活才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如果世界被剥夺了精神意义,正如许多现代作家似乎都认为的那样,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物质吗?可是,‘物质’,或‘物质’一词含有的意义,其神秘性实在不亚于精神……”
人的回忆,这种既属于精神又属于物质的现象,是更为神秘的。人不断地累积着记忆,也不断地遗忘,谁又能说清,回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为契机,怎样地发生。
但唯其有遗忘,回忆才是可珍贵的,甚至才是可能的。遗忘像死亡一样更新着人的生存。人会遗忘许多的人和事,人不能不遗忘许多的人和事,为着不把历史变成负担。遗忘是人的生存本能,如同更新是人的生存本能一样。所以有人说:人生没有遗忘是活不下去的。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只能死一次,却会遗忘无数次。遗忘因此成为人先行入死的象征。
还有另外一种遗忘。它不是真的消失,而是一种潜抑即更深的存在。真正的回忆正是在这种遗忘中生长起来的。这种遗忘或者是一种强制性造成的,和禁忌相联系,即和生存的恐惧相联系,用恐惧的否定形式表达着复活记忆的欲望;或者是用表层的不动声色覆盖着深层的激情,说不定在哪一个瞬间,回忆就会打断表层的时间锁链,在常态生活的断裂处涌流出来。
如果说,一切具有神秘性的东西都是找不到概括的——这是一个自柏拉图以来就提出了的问题,那么回忆就是这样一个找不到概括的东西。
从古到今,人们曾怎样地用力求概括的语言描述回忆,一次又一次,用描述去接近它的真实。
自尼采说回忆是对潜隐着的生命力的激情的召唤,狄尔泰把回忆置放到想像的根基上,回忆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也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只是它跳出了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所设定的理念的圈子。
而欧茨在这里,却让读者惊心动魂地直面一个事实的还原。看回忆如何绝望地在遗忘的泥潭中挣扎,成为一个生命攸关的事件。
马歇尔遗忘了他和辛西娅相爱的一切事实。自从他真的踏进社会以来,15年的时间,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延续着,成为生活的常态。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中断它。而辛西娅,早已遥远地消失在链条的那一头。
一个真正的回忆,意味着常态生活的断裂,意味着临近深渊的边缘状态。
因而即使15年后在故乡的小邮局与辛西娅再次相遇,马歇尔依然长时间地无法进入真实的回忆。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强制性遗忘,几乎是像他的守护神一样,那样顽强地阻拦他进入回忆,为着让他保持在常态生活中的自尊自持。
他什么都回忆不起来。但当他送辛西娅走到她寓所的门口、站在她身旁时,却突然被一个“事实”紧紧地抓住:“他靠近这个女人站着,在他一生中还没有跟什么人站得这么近。”只要辛西娅一开口,马歇尔马上明白她说的一切都是实话。马歇尔的回忆是一点点地由辛西娅启开的。同时,一种厌恶与愤怒之情随着这复苏的回忆在马歇尔的内心翻腾。这是一种与强制性遗忘一样属于自我防卫的意识。它作为对象性的情绪显然是一种自我欺瞒。
马歇尔打定主意不再去看辛西娅,他回到了他的家、他的社交圈子,但只过了一个多星期寻常的日子,他就不再能按捺自己给辛西娅写信的冲动。他开始一封接一封地写,信中有炫耀,有灵感,有对事实的追寻,而他通常除了打电话是不给什么人写信的。他还不时地给她钱或支票,附在信里,为着得到她的回信。辛西娅只给他回过两三封信,除了一次礼节性的回复,两封信都是陈述一件事……
他期待辛西娅的信,当收到辛西娅的信的时候,他的心剧烈地跳动,好似他真的在恋爱。然而辛西娅的信除了带给他“变成过去的那个他”的冲动,同时还带给了他被讹诈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已在整个国土上被辛西娅所控制。他因此不停地给辛西娅送东西,从昂贵的商店寄衣服,将支票附在简短的信中。他甚至盼望父亲死,好以此为理由再回到故乡去,他每个星期都给父亲挂一次电话。
他想斩断回忆。
或者完全相反地,他是梦想着把回忆变成眼前的事实。
15年前,和辛西娅邂逅,在爱的冲动中发生性关系,那时的他,对属于他的正常生活尚没有经历。正常的生活不仅有吸引力,而且还有道德、理性支持着。于是超我的伦理与自我的现实性(可行性)结成同盟,不仅仅使他很快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上,而且造成强迫性遗忘。
15年来,正常的生活经历过了。它的平庸,实际上是对性——创造力、生命活力——的压抑,造成性无能、萎缩,只要有任何一点冲击,都可能引起内心的不安、脱节。这些酿成的潜在的叛逆因素,是在遗忘中可唤起回忆的内在冲动。
马歇尔有回忆的需要,恰恰是对正常生活、对现实的反感。或者换一个角度说,马歇尔不可抑制地试图回忆15年前的事情,恰恰是因为他内心中有一种更现实的冲动和需要。
他不仅恐惧,而且是前所未有地恐惧着。并不是真的恐惧讹诈,而是内心有了复活的冲动要去接触辛西娅。这个动因是本能,这每一个本能的冲动却又都掩盖在冲动可能造成的后果下,而被超我恐吓、阻止。它占住了意识。于是就有了厌恶、愤怒,感到被讹诈、不安全,引起各种道德防范。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因为有了那潜抑着的、本能的、想不顾一切去追随辛西娅的欲望。所以,恐惧无非是用否定的形式表达着追求的欲望罢了。
马歇尔觉得已难以控制自己的行动。连走路也不正常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莫名其妙地起步,冲到人行道上,撞伤什么人。他发现自己在内心里已成为一个病人,他正从一个长梦中醒来。或许应该说,是回忆使马歇尔第一次获得了生命的激情。虽然这激情被灵魂和肉体撕裂着,咬扯着,扭曲着,成为一种盲目力量的冲撞。
不管怎么样,常态的沉沦生活毕竟是出现了裂口,马歇尔由此落入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中。只是在这种体验中,时间才在回溯下沉积为一种可触摸的、实在的东西。它一方面挤压着马歇尔,使他无可逃遁;一方面为马歇尔启示着新的空间,那是由心灵的空间蕴含着的外部空间。
毫无疑问的,人的生存性就是时间性,然而如果没有时间的中断,人就无法体验时间,就像没有生命的边缘状态人无法体验生命一样,而真正的回忆,正是一种时间的中断。
人们是那么容易沉湎于生活的常态,在日常的、沉沦的生活中随时间流去,在时间中却没有时间意识。更具体地说,自然时间总是均匀流逝的,当人们只是生活在自然时间中,即使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抽象时间概念,也仍然不可能真实地体验到时间。只有常态生活的断裂,文明累积起来的、包裹着人的、层层外在的社会关系在断裂中脱落,内心的时间节奏和外在的时间节奏骤然脱节,人真实地直面自己,在回忆、想象、期待中逗留于自己心灵空间,时间,才挣脱过去的因循惯性、将来的虚幻性和现在的遮蔽性的常态,进入当下、此时、瞬息。
因而当下,亦即此时、瞬息,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即不是那种以现实性的刻度为标志的时间概念,否则,它就消失在时间链条中了,成为当下(此时、瞬息)的遮蔽。它也不止是流动、返回,即不止是凝结过去和未来的那一点,因为仅仅是时间的线性的回复仍然达不到当下的敞开。
当下(此时、瞬息)直接关联着人的存在的直接性和人的心灵最深处的东西,是深层心理时间的注入,是生命整体的涌现、直呈,因而是一种时间的空间化。它凝结着时间亦即生命的回溯与超越、扩展与深化。是心理时间和历史时间的直接转换。是创造即新的东西的生成。
回忆正是在这里获得了它的形而上的意义。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只有从当下的角度亦即从时间的空间化的角度去理解回忆,回忆对于人的生存才是有意义的。
对于马歇尔来说,常态生活出现裂口,曾带给他一种真实的可能性,即打开他从未直面过的心灵的空间,这心灵的空间连接着走向世界的新的道路。可惜,这可能性还远不是现实性。马歇尔终归没能走出去。爱的回忆终归没能走出死亡的黑影。
四
遗忘真像一个正在干涸的泥潭,它每缩小一点,都更深地固守着它的中心地带。正是在那里,死亡把爱的回忆深深地拖住。
马歇尔不记得辛西娅的母亲死了——15年前当他和辛西娅在一起时就死了。重逢后马歇尔的第一句话便陷入了事实的混乱。尽管辛西娅反复地提示,他自己也不断地试图回到这个话题并拼命想弄清事实的真象,却仍然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有一会儿,他似乎终于想起了辛西娅母亲的样子,想起了他和她撞见时争吵的细节。实际上在他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他以为是他回忆起来了的东西,只是被他的现实的意识制造出来的假象。这假象基于一个真实的缘由:辛西娅的母亲反对辛西娅同他来往。
直到分手后收到辛西娅的那两封信。那两封信不仅揭示了他遗忘的事实,而且实际上还揭示了他之所以遗忘的原因。无论是事实本身,还是原因,都使他胆战心惊。在头一封信中,辛西娅谈到她的母亲。信的全部内容几乎就是这一段话:“你们彼此憎恨,而彼此又非常好奇。……在她死的那天,你听到了关于她的情况,径直走进她的卧房,虽然在几个小时之前,这个可怜的女人还在那个床上。你们俩不算真正见面,就是除了那一次,而你们从来也没有谈过话。”马歇尔仍然什么都想不起来,尤其是她“母亲的卧房”!关于卧房,自从同辛西娅重逢,辛西娅已多次提到卧房,而他却怎么也记不得了。他写信要辛西娅再谈一些情况,尤其问到她的母亲的卧房。辛西娅回了最后一封信。辛西娅告诉他——那天,她的母亲得暴病死了,脸可怕极了,眼睛凸出。晚上他去了。他要照应她,问她母亲死的情形。然后他安慰她,坚持要在她的母亲死去的床上睡觉。他俩一起睡觉的时候,他又反复地问她:她母亲的眼睛像什么,是什么样子……这时,马歇尔才真的“回忆”起了15年前的一切。死亡竟像一个黑洞吞蚀了他的记忆。
记忆是在死亡中失去的,也只能在对死亡的正视中重新得到。被记忆深深掩埋了的辛西娅的母亲的死及其卧房,实际上是一个显现着的直观的象征。它表达了一个咒语般的事实:在死亡中,爱才是真实的。或者说,爱只有克服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才能证实自己的真实性。在这里,死亡分明是人的生存不能抹去的深阔背景,亦即,爱消失于死亡,也凸现于死亡。年轻的马歇尔,在15年前的那一瞬间,是被什么样的激情所支配,用一个闪念、一个越出常轨的惊人的举动,接近了这自生自灭的奥秘!
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更具体地说,人是靠性欲所包孕的爱走出各种原始的自然关系、确定人的关系、并在这种人的关系中成其为人的。厄洛斯(Eros)作为对合一的欲望因此成为人的最基本的情结。柏拉图在《会饮》中借阿里斯托芬之口讲述的那个关于爱的本质的美丽的故事,是用寓言的形式将这个深藏的情结昭示于人。
因而爱的回忆是不应该遗忘的。人固守着爱的回忆,就像固守着生命的源头。无论走多么久、多么远,它都在夜的寒冷中温暧着你。人可以在黑暗中行走,哪怕走得艰难,却不能没有温暖。温暖永远是比光亮更基本的需要。毋宁说,温暖即是在冥冥之中发光的。柏拉图用关于“洞穴”的寓言,描绘照明的过程和获得哲学眼光的过程,喻示人必须从智力的黑暗进入智力的光明,即使在这一过程中,温暖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逐渐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转向光源的过程,那么只要有了温暖,就可能在理解中转向光源,转向太阳。没有温暖的光,是虚假的、外在的,温暖才直接和生命相联系。
我们因而可以说,爱即生命。
这个爱,是性爱。它不是指性快感,不是指本来意义上的生殖和种的繁衍,它还蕴含着人的生存的最原始、最深层的欲望——一种形而上的欲望。它应该是以对生命整体的追逐作为自己的原动力和永恒的目的的。这既是类的命运,也是个体的命运。它因而包含着死,是生死的同一,死由此成为生命的根,维系着生命的沿革,生死的纠缠即生死同时也因此成为人与生俱来的命运。这一认识使自我调节乃至自我调节造成的超越、升华变成人的内在的机制,变成生命自身的需要。
但还有直接腐蚀着、毁坏着生命的死。这是一种死-活之间的不死不活的状况,即活着的死亡——只是在理解了整部作品以后,在紧紧地追踪了被掩埋在记忆最深处的辛西娅母亲的死及其卧房的象征意义之后,“爱与死”的隐喻意义,才在最初的、凝聚的感觉的弥散中,具体地浮现了出来。于是整部小说,作者娓娓叙述的一个平淡的故事,竟成为一个扩大了的“语境”;而一个非精心设计的小说结构,一个仿佛就是截取日常生活本身的结构,竟成为一个如利科在他的《隐喻与解释学的中心问题》中所说的暗示的体系——即在“寻常事物的联系网”中,建立起“蕴含的潜在范围”,它好似一层滤纸或一把筛子,不仅选择,而且还强调基本结构的新的方面。
马歇尔从来就没有真实地爱过。属于他的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他随波逐流的生活,是在整个物质文明上建立起来的理智、平静、合乎道德、充满秩序的正常生活。这种生活的表面具有纯精神的特征,以致使人失去活力,也包括失去性欲,失去生命的冲动形式。他和他的妻子弗朗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他们的爱是朋友和伴侣之间的爱,一点情欲支配的东西……都没有。”
相反,只是在妓女这个赤裸裸的性对象中,成熟的马歇尔,才保留着一点残缺的对生命的冲动的感受和记忆。
纯粹的、赤裸裸的性——是死。
没有它而纯粹的精神——也是死。
这就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爱。
对马歇尔或人类来说:“辛西娅——弗朗”,这两种极而言之的情况,都是死的迹象。要不死,只有爱——即保留性,而又去掉性的直接性,或者把性提升到精神,或者让精神携带着生命整体的原始冲动和创造的激情。
性爱其实就是还原到自然,它因而是“人”的死去。这是一种在瞬间达到的还原。它的短暂如同用一口气去划破平静的水面。在那一刻,文明的矫饰一点点死去,观念一点点死去,除了道德、理性的正常观念,还包括病态、变态即所谓性解放等人为的观念。这个死直接包孕着生的可能性,就像自然包孕着人的诞生的可能性一样。它由此成为打破不死不活的状况的契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抓住这契机,都能还原到自然、从而在真实的爱中获得新生的。
马歇尔的爱,从一开始就没有从死亡中诞生过,这个死亡,不是爱即生命的背景,而是直接腐蚀着、毁坏着生命的活着的死亡本身。
爱原本是性的生殖力量,它是足以同作为性的否定力量的死亡相抗衡的。它应该能使爱的回忆从死亡的黑影中走出来。可惜,马歇尔从来没有把他和辛西娅的关系提高到精神。15年前的激情,纯然是青春的幻梦;15年后再度出现的激情,仅只是被文明的常态窒息、但不曾死灭的性爱的冲动。于是一个被强制唤醒的回忆,同被阉割了的爱一样已失去它本然的意义。
辛西娅真实地爱过。贫穷使她沦为妓女,但贫穷并不能开脱她沦为妓女从而变成性欲的纯粹形式的事实。这事实至少表明她是自甘沉沦的,表明她曾随波逐流在另一种不死不活的状况中。直到她用一次真实的爱超出这不死不活的状况。
当15年后她与马歇尔重逢时,她清楚地记得15年前的邂逅,她能说出所有的细节,说出他们一起经历的一切。面对马歇尔的遗忘,她说:“我对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一个时期我是爱你的,这一时期同我前前后后所经历的事都很不一样。我回顾起来,记得一清二楚。奇怪的是你记不得。”她努力想去唤醒马歇尔的回忆,终于发现这个努力毫无意义,马歇尔要求她的,与其他男人要求于她的,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她的爱的回忆是虚幻的。
因而除了真的消失,除了强制性遗忘,还应该有第三种遗忘,即用美丽的想像的光圈把事实变得虚幻从而将事实遗忘掉。辛西娅对15年前事实的回忆其实正是这样一种遗忘。15年来,她和马歇尔曾相爱的美丽的想像真实地支撑着她,是她的沉沦的生活、她的不死不活的状况的生之希望。而现在希望死去了。她拒绝接受马歇尔的一切馈赠,拒绝迎着马歇尔生命本能的冲动再度投入马歇尔的怀抱,用这拒绝证明她曾拥有的爱是真实的,同时也用这拒绝证明——她有勇气正视过去的希望的死去。她的离去,是她再生的希望的升起。
爱的回忆是不会被遗忘的。有过爱的辛西娅去哪儿了呢?当马歇尔终于还是消失于沉沦的现实、消失于活着的死亡时,他毕竟给了读者一个在遗忘的泥潭中挣扎过、沉浮过的回忆的眼光。读者不得不顺着这眼光去寻找辛西娅。于是整部小说都退隐到了黑暗里,只有一点温暖的光亮,遥远地闪烁着。
欧茨这位以“心理现实主义”闻名于世界的女作家,就像在她的其它作品中一样,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日常生活的平凡的奥秘:我是谁?她们问,我能相信什么?
1987年6月